邵永靜

邵永靜--1978年起在西北民族大學從事聲樂、合唱教學。後返聘於西北民族大學音樂系擔任教授和研究生導師、並受聘擔任紹興文理學院蔡元培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創作發表歌曲30餘首。《駱駝運柳歌》等10首音樂創作獲國家級、省級獎。

1978年起在西北民族大學從事聲樂、合唱教學。退休後返聘於西北民族大學音樂系擔任教授和研究生導師、並受聘擔任紹興文理學院蔡元培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創作發表歌曲30餘首。《駱駝運柳歌》等10首音樂創作獲國家級、省級獎。排練指導的聲樂合唱節目獲10多項國家級獎項。指導的20多名學生多次獲國際國內專業比賽獎項。2006年7月22日,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在廈門舉行,來自世界五大洲的200多個國內外合唱團參加。邵永靜教授指揮的浙江陽光合唱團發揮出色,贏得了評審和在座參賽選手們的高度評價,獲得“混聲合唱”組的銀獎。邵永靜教授發表的學術論文有《論聲音的訓練及歌聲的美感》、《合唱的聲音訓練》等8篇。現為中國合唱協會會員,甘肅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民間文藝家會員,甘肅省學校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戲曲音樂學會理事;蘭州市教師合唱團、蘭州市基督教會天韻合唱團、蘭州市少年宮合咱團藝術指導、敦煌音樂培訓中心名譽校長等。
邵教授是至情至性之人,他非常賞識李校長“無牆課堂”、“思者先行”、“打造幸福童年生命成長體”的教育理念,感慨自己“一片漂泊的雲”“找到了一片下雨的天空”。他愛孩子,愛教育,與孩子們在一起,他總是那么的神采飛揚。
舞台上的邵永靜,瀟灑飄逸,才氣四溢。
教學中的邵永靜,甘為人梯,誨人不倦。
生活中的邵永靜,真摯單純,透明從容。
邵永靜的合唱指揮,講究聲部的和諧、統一和均衡,從而使作品藝術表現渾然一體,妙趣天成。正是他的努力,該校藝術合唱團在全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自2001年參加全省大學生藝術歌曲一鳴驚人奪魁後,又在全省的大型藝術活動中有不俗的表現。今年,在紹興市“迎接七藝節”優秀節目選拔賽中,邵永靜指揮的《相約紹興》又獲得了金獎第一名。邵永靜說,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合唱團不僅要走向全省、全國,更要走向國際。對江南文化情有獨鐘的邵永靜希望為紹興做好兩件事,一是創作組歌《紹興風情》,把紹興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用組歌的形式展現出來;二是創排《魯迅筆下小說人物詠嘆調》,用清唱劇的形式表現。同時,利用這兩個成果,為蔡元培藝術學院打造兩張獨特的“名片”。魯迅、蔡元培是邵永靜崇敬的兩位先哲,充滿陰柔之美的江南文化讓他神往心動,他想為正在茁壯成長的蔡元培藝術學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貢獻一些力量。為此,他婉拒了廣東、海南、江蘇一些高校的高薪相邀。
評選“我最喜歡的老師”,邵老師每次榜上有名。18年的舞台生涯和20多年的教學實踐,使邵永靜在《聲樂課》和《合唱課》的教學中遊刃有餘。上課的時候,可愛的學生經常報以熱烈掌聲表達他們的心情。邵老師說,甘為人梯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老師應該把複雜的技能問題凝鍊簡單,引領學生很快走上探索個人藝術風格的道路。在邵老師親自教授的學生中,有20多位先後在全國專業聲樂比賽中獲獎,其中蒙族學生阿拉坦其其格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獲金獎。邵老師說:“音樂是文化的表現。好的音樂家必須有全面的文化素質,有深厚的文化學養。”他鼓勵學生多讀書,而他自己則說:“一杯清茶,一本好書,足矣!”
對於音樂藝術的感知,邵永靜有很高的境界,把他作為一種完善人格的精神追求。對於生活,邵永靜追求的是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他為養老的房子想好了一幅對聯:蟄居故里,清風作伴讀春秋;結廬山鄉,明月為侶品淡泊。橫批是:閒雲野鶴。
王洛賓,是中國著名作曲家、藝術家。邵永靜是王洛賓先生生前好友。四十多年前,邵永靜教授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音樂系,由於著迷《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等民歌,邵永靜來到新疆,當時,邵永靜在新疆兵團文工團去工作,而王老恰在一牆之外的新疆軍區文工團工作。於是兩個對音樂虔誠的藝術家很快地走到一起,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邵永靜教授說:“在外人眼中,王老擁有著‘西部歌王’、‘西部民歌之父’等一系列光環,很不一般。但在他的眼中,王洛賓就是王洛賓,不需要任何的定語和頭銜。王洛賓只是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藝術家、童心末泯的成年人和淡泊名利、真實坦誠的平凡人。”
荊棘的年月鋪就如花的人生
王洛賓一生中竟然有兩次大牢且長達十九年。邵永靜問他,在牢里,你絕望過,想到過死嗎?“沒有,因為有音樂。如果沒有音樂,也許就活不下去了。”他曾說道:“即使在那些日子裡,我的心依然平和,過著我快樂的日子,寫我的情歌,譜我美麗的生命之曲,用我的歌來面對歲月的一切苦難。”那首《撒阿黛》就是六十年代王老蹲監獄時寫給一個維族女看守的。獄中是王洛賓收集民歌很多的時期。一到休息,他就帶著自己平時省下的窩頭,去和其他犯人換歌。出獄後他的幾個大日記本都記得滿滿的。
王老對語言的運用非常講究,他用漢語詮釋的維族歌曲形象準確,極富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美感,表達十分到位。而且王老歌詞的翻譯也惟妙惟肖,如歌曲《阿拉木汗》,“阿拉木汗什麼樣?身段不肥也不瘦。她的眉毛像彎月,她的腰身像細柳,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能使你發抖。”傳神的歌詞極富詩意。在曲子的整理上,他考慮了漢語的音樂特點,《阿拉木汗》原先是2/4的節奏,漢族人很難連貫地連唱帶跳地唱完它,於是王洛賓調整為4/4的節拍。
精神追求近乎宗教
王洛賓的世界就在音樂,在音樂的王國里,他盡可天馬行空、快樂翱翔。八十年代,國人給了王洛賓最慷慨的精神加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洛賓的光芒遮蔽了民歌研究者和主流的民歌唱作者,媒體的炒作幾乎讓他改編的歌曲遮蔽了新疆民族音樂。也正因此各種非議接踵而來,有人說他是“賊娃子音樂家”,甚至更難聽的。邵永靜幾次提醒他的好友心有所防,但王老並不以為然,他只是不理解,老是納悶,他們怎么能這樣說呢?他只是想把美好的音樂讓大家分享。當年,他有很多次出國的機會,但大西北深厚的音樂文化留住了他。他沒有去做“以洋為高”的音樂家,而是做了一個中國西北音樂的傳歌人。他從不去考慮著作權這些複雜的問題,只想整理和挖掘,用音樂給大家帶來歡樂。那些盜用王洛賓作品占為己有的才是真正“賊娃子”,但王洛賓什麼也沒說。邵教授深有感觸地說,王老的人格魅力已經達到了藝術家的很高境界,他對音樂的追求是近乎對宗教的精神追求,這些是現代人很難做到的。
真誠、幽默、開朗
邵教授眼中的王老是個幽默、開朗的人。深秋的烏魯木齊晚上路燈下的二道橋,經常會出現和朋友聚會後,騎著腳踏車邊騎邊唱的王洛賓的身影。在音樂晚會上,頭蓋紅綢,扮成維吾爾族姑娘,王老常引得人們哈哈大笑,他就非常開心。他喜歡喝酒,一喝茅台就醉。王老待人真誠,珍惜友情。邵永靜每次到新疆看望王老,總會帶上蘭州百合,王老很是高興。每回回蘭州,王老也必去看望邵永靜。好友相聚,少不了徹夜長談、一醉方休。
讓邵永靜教授最為欣喜的是,他跟王老學了很多歌,而且還有一盤錄了王老親口唱的好多歌的帶子,像《撒阿黛》、《沙棗花兒香》、《高高的白楊》等二十多首,有些是他未發表過的作品。現在,這盤珍藏多年的帶子成為他們友誼的見證,也是王老留給世人的一份珍貴資料。
邵教授說,王老已辭世多年。論生前身後事,他都不能不說是一個經歷坎坷曲折又音樂創作成績卓著的人。他的歌,永遠開朗、明媚,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歌曲在傳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