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連耶舍

那連耶舍(公元489-589年),或稱那連提離耶舍,華言尊稱。北印度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人。年十七,出家學道,尋訪名師,備聞正教。年二十一,受具足戒,曾研究律學五年。因聞嗜宿嘆佛遺蹟,乃外出遊方,“五天游四”叫其足跡所至,北抵雪山,南至獅子(今斯里蘭卡),經歷大小六十餘國,行程十五萬里,到處參訪明德,遍禮聖跡。

善無畏善無畏
那連提黎耶舍

【那連耶舍簡介】(人名)Narendra-yas/as,比丘名。譯言尊稱。續高僧傳二曰:‘那連提黎耶舍,此言尊稱也。北天竺鳥場國人,(中略)所譯經論一十五部,八十許卷。’
(人名)那連提黎耶舍之略。

那連耶舍傳

據《續高僧傳》卷二《那連提離耶舍傳》雲:耶舍形像特異,“面首形偉,待異常倫,頂起肉鬃,聳若雲峰,目正處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長......”。道宣謂此乃傳法碩德之像。耶舍在遊方途中,曾遇一善知識,其人曾勸他修道,否則將後悔莫及。彼雲:“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游涉,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領悟。晚來卻想,悔將何及廣耶舍獲此啟示,終回烏萇。其所住寺,遭火焚毀,乃結伴至雪山似北弘化。後逢突厥之亂,西返無望,因而輾轉流徒,來到中國,於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進入高齊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受到文宣帝高洋的禮遇,被安置住天平寺。
耶舍到鄴不久,即應高洋之請,開始譯經工作。在高齊朝廷支持之下,譯出經論數十卷。他曾被任命為昭玄大統,“所獲供祿,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福業,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系畜,鹹將濟之......”。由此可見耶舍乃樂善好施之人。
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滅齊,佛教亦受衝擊。耶舍被迫“外假俗服,內襲三衣,避地東西,不遑寧息”。後楊堅統一南北,建立隋王朝,耶舍亦於開皇二年(公無582年)被延至京(今西安),住大興善寺,與諸明德,重振譯事。他年雖朽邁,然行轉精勤。後移居廣濟寺,成為外國僧主。患病,天子、皇后親臨慰問。他嘆日:“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內撫其心,慚俱宋集。”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忽一日告其弟子留:“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誡爾門徒;佛法難逢。宜勤修學,人身難獲,慎勿空過”。言畢,就枕而逝,世壽一盲。
耶舍譯經,分前後兩期,前期為高齊時代,譯經七部,五十二卷(實為五十一卷),後期為隋開皇年間,譯經八部,二十八卷。先後共譯經論一十五部,八十餘卷。他所出經,各《經錄》按時間先後分別記載。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四和卷五載其經名及卷數如下: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月藏絲》十三卷、《明燈三昧經》十卷、《大悲經》五卷、《須彌藏經》二卷、《燃燈經》一卷、《法勝降毗罷論》七卷(以上徑、論,皆於邢都擇出八《大才等日藏經》十五卷、《力莊嚴三昧經》三卷、《大莊嚴法門經》二卷、《廷護長者經》二卷、《蓬花面經》二卷、《大雲輪請雨經》二卷、《牢固女經》一卷、《百佛名經》一卷(以上諸經,皆於隋開皇年間春長妄譯出)。
那連耶舍在華數十年,逢亂世,歷三朝,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華。儘管如此,他仍為譯經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