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羅陀仙人

那羅陀(Nārada),往返於天地之間的大仙人,是神與人之間的使者。

角色簡介

那羅陀(Nārada),往返於天地之間的大仙人,是神與人之間的使者。印度神話中特別著名的仙人之一。

神話相關

羅摩衍那的故事——毗濕奴神示那羅陀

住在天國里的神仙們和普通人一樣也有憂慮和煩惱。地球小行星在空中不停地運轉,片刻也不歇息,失去了極大的歡樂。居住在地球上的凡人,在十頭羅剎羅婆那的不斷侵擾下,過著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羅婆那是楞伽島國的國王,楞伽島坐落在蔚藍的大海中。這個島嶼裡面住著一批兇惡的人,他們聽從國王的指揮,他們精通妖法,他們可以變成種種形狀,到處橫行霸道,肆意傷害善良和無辜的老百姓。牟尼們和隱士們的神壇,也被這些無惡不作的妖魔無情的破壞,神壇是牟尼們和隱士們舉行聖禮的地方。從此,快樂幸福從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的哭泣和哀求,天國里的神仙們看到這一切,十分難過,這就是神仙們憂慮的原因了。

神仙們無時無刻不在想這樣一個問題:這可惡的羅婆那,到底該怎么剷除他呢?誰能除掉這個禍害呢?一天,有一位叫那羅陀的神仙,走進了保護神毗濕奴的仙居毗恭多。他是一位天生的音樂家,有著美妙的歌喉和精妙的手藝,他歌唱神的榮譽,維那琴永不離手。那羅陀在毗恭多看見毗濕奴跟他美貌祥和的妻子吉祥天女正一同坐在美麗的蓮花寶座上。那羅陀凝視著兩位身放異彩的大神,眼裡盈滿了愛慕和崇敬的淚水。突然,他吃了一驚,毗濕奴和他的妻子不見了,蓮花寶座上,出現了四位像神仙一樣光彩逼人的人,他們旁邊,坐著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在望著他微笑。他很驚訝,擦擦自己的眼睛。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時萬籟無聲,一片寂靜。輕輕搖曳的燈光照著這幾個光芒四射的人,他們用祝福的目光凝望著他。寧靜、祥和籠罩著毗恭多。

毗濕奴作為物質世界的維持者,保持物質世界的善的一面與惡的一面的平衡是他重要的工作。每當物質世界中惡的力量大於善的力量時,他就會投身到凡間除惡揚善。毗濕奴常表現為坐在蛇床上的形象,後來的大乘佛教的創始者龍樹菩薩就借用了這一形象。

那羅陀很納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夢中。而他又十分好奇,他覺得他必須解開這個謎,那么除了去向大神濕婆請教外又能請教誰呢?濕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曾經犧牲一切,過著瑜伽行者的生活,在白雪皚皚的計羅娑山上,探索著精神上的種種問題。這位用亂蓬蓬的頭髮擋住恆河女神、美麗的前額上呈現著新月的威武的濕婆,他有著一顆善良博愛的心,對於任何遭受不幸和苦難的人他都報以同情心,並施與援助之手。

兇猛的毒蛇也知道他是一個好人。因此它們毫無畏懼、安安逸逸地盤繞在他的脖子上。這些冷冰冰粘乎乎、人們看了噁心、恐懼的毒蛇,他卻像項鍊似地佩戴著,一臉的安詳。那自若的神態,讓每個人看了都心生景仰。他的心是對全宇宙所有生靈的愛,雖然他的任務是可怕的破壞。所有遭受苦難和不幸的人們都把他當作最忠實的朋友。

天人的苦悶以及《薄伽梵往世書》的撰作緣起

蘇陀.哥史華米道:“這部我將要講說的《薄伽梵往世書》,乃至尊者之聖言化身。是毗耶娑天人①,至尊者的化身,撰作了這部無上秘典。從韋陀諸經傳以及史乘中汲取精華,毗耶娑撰成此書,然後傳給他的兒子,殊伽提婆.哥史華米。接著,殊伽提婆.哥史華米向偉大的君王巴力克斯講述了這部《薄伽梵往世書》,其時巴力克斯正趺坐於恆河岸邊,等待死亡降臨。

“這部《薄伽梵往世書》如同太陽一樣光輝燦爛,升起於至尊者克利須那離去之後的黑暗中。鐵器年代裡被無明之夜奪走視力的人們,將從這部無上秘典中獲得啟明。殊伽提婆.哥史華米講述之時,我也在場諦聽。憑著上師的慈悲,我徹底參透了這部超然秘典的奧義。現在,我要讓你聽到我所聽到和證悟到的一切。”

邵納伽真人問道:“蘇陀.哥史華米,我等極為渴望聆聽這部《薄伽梵往世書》。毗耶娑如何、在何時、為何想要撰寫這部聖典?”

“雖然像瘋子一樣浪跡天涯,殊喀提婆.哥史華米卻是真正的覺者。象城之民②如何對待他?巴力克斯王又如何能夠遇到他,使這部《薄伽梵往世書》顯現世間?巴力克斯王是天下之共主,也是第一等奉獻者,為什麼他要舍離一切,到恆河岸邊,絕食待盡?這位君王正當壯年,甚至敵人都會跪倒在他的足下,進貢財寶,以求苟免。為什麼他要舍離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君子不為私慾而生。即便巴力克斯王沒有對塵世的依戀,他怎么能放棄形骸,使臣民失去庇護?”

蘇陀.哥史華米答道:“現今是人祖毗華史梵陀治下的第二十八劫。在四面梵天的一天裡,當這個劫③出現之時,第二個年代——銀器年代與第三個年代——青銅年代換位。這個調整是由於至尊者克利須那的顯現。就在銀器年代的第三階段,作為薩提耶巴蒂和大哲帕羅莎拉之子,毗耶娑出世。”

毗耶娑的隱修所位於桑亞柏羅莎,靠近巴答黎喀阿濕羅,在喜瑪拉雅群山之中。一日,於莎拉斯瓦提河洗沐之後,毗耶娑趺坐於河畔,其時正當日出。以覺者之法眼,毗耶娑預見鐵器年代的災難即將來臨。深知這個年代的眾生性情愚鈍、浮躁,難以醒覺,毗耶娑乃陷入沉思。

在此之前,毗耶娑已將自古傳承的韋陀聖典簡分為四,是為梨俱韋陀、三曼韋陀、耶柔韋陀、阿闥婆韋陀。毗耶娑遂傳梨俱韋陀於缽羅真人,傳三曼韋陀於羯彌尼,傳耶柔韋陀於缽尚帕亞拿,傳阿闥婆韋陀於安吉羅牟尼。又撰諸往事書,傳羅摩哈沙拿,亦即蘇陀.哥史華米之父。接著,毗耶娑諸弟子又傳法於門人,如是韋陀學脈流傳於世,並以師承世系相授受。其後,為了利益鈍根之人——婦孺、賤民以及失去名位者,毗耶娑撰作了人類第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

令毗耶娑感到不安的是,雖然自己竭盡所能,力圖利益眾生,但內心卻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就在此深思之際,他自忖:“我歷經各種嚴苛苦修,誠心崇拜韋陀、上師以及祭壇。我遵行各項戒律,撰《摩訶婆羅多》,廣傳大法。可是,即便有如許成就,我猶覺未獲圓滿。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正當毗耶娑鬱悶之時,他的上師那羅陀突然現身。毗耶娑立即起身頂禮,之後請那羅陀坐下,促膝論道。那羅陀神通超邁,早知弟子癥結所在,乃微笑道:“我心愛的帕羅莎拉之子,你一直在勉勵他人與自己的形骸認同,現在滿意了嗎?毫無疑問,你已然臻達圓滿悟境。你所撰作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無與倫比,其中體現了各類韋陀禮法。你所撰作的《韋檀多經》,對非人格之梵的論述精詳細密。想想這些,你怎么還不心滿意足?”

毗耶娑答道:“那羅陀,你所言不差。儘管成就斐然,我卻並不滿意。你的學識無量無邊,我向你乞求,請你告訴我之所以鬱悶的原因。就像太陽,你可以在三界之內的任何地方漫遊;就像空氣,你可以穿透一切有情的內心。實際上,你與超靈合而為一。因此,請點破我的缺漏,給我指引。”

那羅陀單刀直入:“你沒有正面傳揚至尊者的超然榮光。任何不曾滿足至尊者的學說,皆為無價值之學說。你高張禮法、欲、利、解脫,卻沒有正面講說至尊者的榮耀,以及巴克提瑜伽——精誠潔淨的奉愛之道。不論及至尊者榮耀的話語就像烏鴉的朝聖所。可是,講述至尊者之聲名、形象、作為的文獻,即便撰寫不當,卻受到偉大靈魂的欣賞。”

“甚至不曾論述天道之人格性一面的所謂靈知,都無法寄託性情,何況追名逐利之舉,其本性無常空苦。你用隔絕天人的手法論說大道,已然迷惑了世人。你與世浮沉,允許世人享受天上人間的欲樂,如此你鼓勵他們用禮法的名義,加劇心靈的疾患。你的所作所為給世人的靈性救贖之路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所以你的事業必受譴責。”

“你當引領世人走上純粹奉愛之路,因為如是作為者,永無失敗,而不仁者卻終將一無所獲。即便一個初階奉獻者,有時跌倒,卻不會失落。他所養成的超然情味將在未來使他重返靈性之途,從跌倒之處繼續前行。”

“我心愛的毗耶娑,你當冥思至尊者的超然遊戲。之後撰寫一部別樣的經典,對此做出詳盡的描述,讓世人僅僅通過聽聞這部經典,就能解脫於世俗的纏縛。得道之士早已確認,一切精進之舉,諸如讀經、舉祭、布施,其究竟即在唱贊、聽聞至尊者的超然榮耀。為了向你闡明精誠奉愛的妙境,我要告訴你我的人生歷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