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縣黃寺鎮

皇寺鎮,東距邢台市城西二十公里,地理位置獨特,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丘陵地帶,屬典型的“山口鎮”,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為淺山區。
這裡交通條件非常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東部,皇(寺)褡(褳)公路縱貫南部,邢昔(陽)、皇(寺)西(黃村)公路、南水北調主幹渠貫穿全鎮;皇寺鎮現有43個行政村,3.2萬人。面積157.6平方千米,人口3.23萬。轄43個村委會:皇寺、徐村、衛魯、沙峪、小河、八方、南莊、談話、垴上、北莊、岳溝、東寺、蘇村、張安北、李梅花、尚梅花、韓梅花、黃梅花、南青山、西青山、河上溝、東張馬、西張馬、堯子溝、石相河、軍劉莊、呂家洞、觀音坑、大百工、小百工、東羊臥、西羊臥、西召莊、東召莊、袁家莊、豐來峪、東翟溝、磨鐮崗、崔家莊、溫暖河。這裡曾是南北交通要道,西至山西,北至平原各地,位於太行山下,三面環山,山口向東部平原敞開,像一個精心構築的鳥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鎮皇寺
據《邢台縣誌》記載,皇寺原名黃寺店,村內有玉泉寺。據傳元末順帝北逃,曾宿此寺,後將玉泉寺改稱皇寺,村名也由此而得。
皇寺鎮具有古老的歷史。根據史書的明確記載,皇寺古鎮的建鎮史最少已有1088年,有“千年古鎮”之譽。明清時,皇寺鎮還是官兵駐守的要地,先後建有皇寺巡檢司、戍兵防秋處與觀察行台。位於玉泉寺前的觀察行台衙門“庭、堂、亭、舍俱備,前為太平樓,翼以營房,巍然一方雄鎮”。 該村水源豐富,緊依棋盤山、雷公山和號稱流不乾的玉泉,玉泉池畔還有明嘉靖大明兵備道守備陳大賓主建的玉泉亭,明萬曆時邢台知縣朱浩主建的玉泉坊。
皇寺古鎮原由十字街組成,原東西南北四街口建有雄偉壯觀的四座閣門,東閣券門上嵌青石門額鐫題“皇寺鎮”三個大字,閣內供奉全神案。東西老街全長約千米;其南有直承玉泉水的金玉河橫貫而東,河上遺有明清時所建平川橋、東、西廣濟橋、義濟橋、青龍橋、臥虎橋、王家橋、岳家橋等古橋八座,遠近錯落相應成趣,其中嶽家橋與王家橋相距居然不足十多米。
皇寺鎮尚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這些傳統古宅建築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點。從功能看,每一處古民居都以北為正屋。從建築工藝看,大門外牆有體現北方民居特點的平面淺浮雕或凹面陰雕,雕花精美、工藝精湛。從年代上看,遠可達明朝,歷史長遠,體現了中國歷史上大家族幾代人同居一處的思想觀念,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家大院。 
古民居的傳統建築材料和建設格局最具特色,即其牆體和房頂幾乎全以當地所產紅石與紅石板為之,色調深沉奪目,頗具陽剛之美,只有部分臨街門樓和影壁以少量青磚精雕壘砌出各種吉祥圖案,其建築格局單進或多重式四合院組成。院與院之間分布有很多寬窄不一曲折迂迴的紅石深巷,入冬瑞雪降臨時,則會使古鎮銀裝玉裹、紅白相間愈顯特殊情趣。
皇寺不僅為一歷史名鎮落,還是是邢台進出太行山的重要交通關隘,歷來還是兵家必爭之地和丘陵區物資集散中心。村民密集,歷史上手工業和商業相當繁榮。
皇寺的“玉泉夕照”是邢台民國時期的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墜,在古剎的屋脊飛檐上,在鳥柏的樹冠椏杈上,在玉泉池的涼台牌坊上,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邊,均抹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彩輝,景觀十分幽靜、壯麗,形成了遊人神往的美景。
玉泉古剎
《嘉靖順德志》“玉泉寺,在縣西北四十里,金大定年建”。清康熙版《邢台縣誌》:玉泉寺“縣西北四十里,在馬鞍山下俗名黃(皇)寺”。清人王毓陽有《玉泉寺詩》一首,詩曰:“蒼松白石兩相依,與客攀臨眺晚暉;地迥曇雲迷遠嶂,林空碧葉舞禪扉。老僧面壁渾無語,閒鳥依巢解息機;大覺由來不住相,隨綠何必慕袈衣。”
清光緒版《邢台縣誌》記載與康熙版同,根據地方史料記載,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為玉泉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稱為皇寺,是因與皇帝有關,一是元代時,元順帝被明軍追殺,曾避難於玉泉寺,又有一說是朱元璋又在此歇兵餵馬的緣故,還有說與唐代皇帝有關,由此可見這裡的民間文化是十分的豐富。
從碑記和民間傳說上看玉泉寺的歷史發展,玉泉寺始建於唐,重修於金,中興於元。禪寺建設於太行東麓之龍山下(亦稱棋盤山)。軸線建築存有二殿,唐柏三株。2002年9月,淨慧法師組成玉泉僧團正式接管玉泉寺;次年三月中旬開始進行恢復建設,到2005年時玉泉寺第一期修復工程順利完成,先後對三寶殿(原大雄寶殿)、觀音殿(原稱大佛殿、古稱華嚴殿)進行保護修復,大殿前重新修復自金、元到明清、民國碑刻數十次。新塑佛祖金身12尊,其中觀音殿2.5米高紅木(黃花梨)觀音像,獨木雕成,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價值;並在玉泉禪寺東西兩側新建了殿堂僧舍近百間,總面積達3000多平米;二期擴建工程已經啟動,現在軸線重建了天王殿和山門,治理玉泉池並重修了玉泉池石欄及停車場,還有修砌部分圍牆及河道護坡也在進行當中,計畫恢復原有的鐘鼓樓及玉泉牌坊等工作也在積極準備中。從寺院來說,現有的房屋及設施亦有規模,各種設施也自成系統,已經基本上滿足佛事活動的需要。
金元時,玉泉寺為曹洞宗的道場,開山祖是智洪大和尚,從智洪大和尚到元代末年,玉泉寺共傳了十四代住持。在玉泉寺有塊元代碑刻為元代至正年所立,記載著玉泉寺的開山祖智洪大和尚及後代的傳法情況,到今天已經有848年的歷史了。
智洪大和尚是元代曹洞宗領袖萬松行秀的弟子,萬松行秀曾立20字的字輩“行從福智立,貫徹八環中,化統三千界,宏開洞上宗。”智洪大和尚為萬松第四代“智”字輩的傳人,在佛教歷史書中還有智洪大和尚所立的字輩。
淨慧大師是曹洞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在2003年歸隱玉泉寺後,發心恢復曹洞宗古道場,並在這裡舉行兩次傳法活動。
皇寺古蹟
皇寺鎮文物古蹟年代遠、數量多、級別高、價值大、保存好。主要的有以下:
玉泉池 “皇寺村前有一景,家家門前有口井”,“泉水繞街流,吃喝不用愁”,這是流傳在邢台市西四十里處皇寺村一帶的民謠。歷史上的皇寺村,山上到處是翠柏森森,山下是清泉潺潺,村里村外,到處都是泉水叮咚,小橋流水的美景。玉泉池直徑約30米,深約10米,就像一面大圓鏡。泉水千年不竭,不僅可供全村千人飲用,還可灌溉良田千畝。在這十年九旱的冀南山區,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大泉呢?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仙翁山修煉,張果老修成“正果”,名列八仙之後,便每日倒騎毛驢,雲遊四方。一日,他來到皇寺村前的棋盤山上,見到山下無數男女老少,都跪在龍王廟前燒香叩頭,哭告祈雨。這一帶已經大旱了三年,連井水都幹了,張果老看到這裡,心中老大不忍,就從褡褳里取出一隻玉杯,倒上一杯仙酒,吹了一口仙氣,扔到村西的一塊窪地里。祈雨的人們猛聽得“咔喳”一聲巨響,回頭一看,玉杯落地,泉水上涌,平地里出現了一個獨眼大泉,這就是“玉泉”。玉泉池水涌皎潔若玉,泉水清澈見底,明代兵備道陳大賓疏鑿為池,池壁以料石精砌,四周植柳成行,原池中有涼亭,池坑畝余。
玉泉唐柏 在玉泉禪寺院內,有三棵唐柏,歷經1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其鳥柏高達二十多公尺,挺拔蒼勁,枝椏繁壯,一年四季鬱鬱蔥蔥。古柏樹冠十分繁茂,大致可分七層,其勢如煙如雲,翠濃異常。由於此古柏位居深山古剎和玉泉環繞之中,常棲息珍禽,再加上樹冠如此龐大,經常迎風自吟。兩鳴交響,酷似百鳥鳴唱。據植物學家考證,該古柏樹種優異,培土肥美,所以樹紋結構異於尋常,民間美傳說“每落一鳥,便增加一鳥形花紋,久而久之,柏紋如落鳥之眾,落鳥似柏紋之美。”
龍山佛造像 在龍山保存有較好的佛造像,其中三處位於龍山北坡的半山腰處,雕有八尊佛像,共四龕,左側的一龕有立像兩尊,龕為長方形,上部微圓,立佛腳踏蓮花座,有背光,頭部有損壞,保存基本完好。在立像龕的右側分別雕有兩龕造像,兩龕基本相連,一龕為一佛二菩薩坐像,一龕為一佛兩邊侍菩薩立像。另一龕僅露有上部,損壞較重,應為立佛三尊。在龍山之頂,有一龕佛像,成組雕刻,在山崖石壁上雕有佛造像十六尊之多,圍繞主尊坐像,坐西朝東,構成造像群,這些佛像造像也各不相同,有菩薩、觀音、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根據研究,這些造像雕刻精良,雕工細膩,手法嫻熟,造型美觀,應與玉泉寺有密切的關係,為建寺後雕成,其雕刻年代很可能為唐代晚期。
玉泉寺石刻 在玉泉寺內及周圍保存有大量的歷代石刻作品,從種類上分,有建築用的石台階、欄板、玉泉排水龍頭等;有碑刻,分經幢和石碑兩種;再者是與佛教有關的石刻作品,這類有供桌,有石佛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