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縣

邛崍縣

邛崍縣,位於四川省成都西南,距成都84公里。面積1375平方公里,人口60.1萬。1913年改為邛崍縣,現隸屬於成都市。

基本信息

秦漢三國兩晉時期

秦滅六國以後,在今邛崍市境內建置臨邛縣(治所在今邛崍市臨邛鎮)和蒲陽縣
邛崍縣
(治所在今邛崍市牟禮鎮永豐村)。
西漢時期,撤銷蒲陽縣,只存臨邛縣,歸蜀郡管轄。
王莽新朝建立(9—23年),將臨邛改為監邛(治所同前),歸導江郡(即蜀郡)管轄。天鳳年間(14—19年),公孫述任導江卒正(即蜀郡首腦),治所設在今邛崍市臨邛鎮。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四月,公孫述稱帝,國號“成家”,割據蜀郡十二年。臨邛歸其統治。直至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孫述敗亡後,蜀郡始正式納入東漢版圖。臨邛縣治所同前,仍歸蜀郡管轄。
三國時期,臨邛縣名及治所同東漢,仍歸蜀郡管轄。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至懷帝永嘉五年(311年)臨邛縣名及治所同前,歸蜀郡管轄(只是晉武帝太康十年即289年曾改蜀郡為成都國,後仍為蜀郡)。從永嘉六年起,臨邛縣名不變,但已將治所遷到原崇慶縣三江鎮和江源鄉一帶,成為僑縣,歸漢原郡管轄。這是因為,當時賨族首領李雄占據成都建立了對抗西晉王朝的政權
邛崍縣
,曰“成”(其後李壽稱帝改為“漢”,通稱“成(漢)”),由於戰火瀰漫,局勢混亂,加以南方僚人又大量湧入蜀境,臨邛受到威脅,被迫遷離故土。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成(漢)”政權結束,臨邛縣名同前,但治所仍在今崇慶縣境內,歸晉原郡(原漢原郡改建)管轄。

南北朝時期

南朝劉宋時期,臨邛縣名、治所及歸屬關係不變,仍為僑縣。
南朝蕭齊時期,臨邛縣名、治所如舊,仍為僑縣,歸晉康郡(由
邛崍縣
晉原郡改建)管轄。
南朝蕭梁時期,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於蒲水口(今邛崍市回龍鎮境內)立柵為城,以備生僚,名蒲口頓。蕭紀又就該地置邛州,下設依政縣(州、縣治所均在此。址在今邛崍市牟禮鎮永豐村)。
北朝西魏於廢帝二年(553年)始平定蜀境。平蜀後,邛州名稱不變,但轄境擴大,州轄四郡,郡又轄縣,條列如下:
蒲陽郡,轄依政縣(州、郡治所均在此);
臨邛郡,轄臨邛縣(郡、縣治所均在今臨邛鎮);
蒲原郡,轄廣定縣(郡、縣治所均在今蒲江縣鶴山鎮)、臨溪縣(治所在今蒲江縣西崍鄉);
蒙山郡,
邛崍縣
轄始陽縣(郡、縣治所經專家初步考察,在今雅安多營鄉)、蒙山縣(治所在今名山縣蒙陽鎮)。
臨邛縣從“成(漢)”時期開始的僑居局面,至此方告結束,歷經240年。
北朝北周時期,邛州名稱及所轄郡、縣與西魏完全相同。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建立之初,邛州建置與北周相同。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邛州所轄的四郡,邛州名稱不變,下轄依政(州的治所)、臨邛、蒲江(治所在今蒲江縣鶴山鎮)、臨溪四縣。煬帝
邛崍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邛州為臨邛郡,先後轄十縣:嚴道縣(郡的治所,經專家初步定為今雅安多營鄉一帶)、名山縣(即今名山縣)、蘆山縣(治所在今蘆山縣蘆陽鎮)、依政縣、臨邛縣(即今邛崍市)、臨溪縣、蒲江縣、沈黎縣(治所在今漢源唐家鄉)、漢源縣(即今漢源縣)、火井縣(治所在今邛崍市火井鎮)。火井縣,因其境內有火井(天然氣井)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先使用天然氣煮鹽的地方。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將臨邛郡改置雅州。同年不久,又恢復邛州,轄依政、臨邛、蒲江、臨溪、火井、安仁(治所在今大邑縣安仁鎮)、大邑七縣。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將邛州改為臨邛郡。肅宗乾元元年(
邛崍縣
758年)又改臨邛郡為邛州,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始將邛州治所從依政縣移至今邛崍市臨邛鎮。
五代時期,今四川地區先後為前蜀、後唐和後蜀所統治。在此三個時期中,邛州名稱不變,仍轄唐時邛州所轄的7個縣。

宋元明清時期

北宋時期,邛州改為邛州臨邛郡。初歸西川路管轄,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邛崍縣
(981年)起,歸川陝路管轄,其後曾一度歸劍南西道管轄,淳化四年(993年)歸劍南道管轄,真宗鹹平四年(10
邛崍縣
01年)歸益州路管轄,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歸成都府路管轄。先後轄七縣一監:臨邛縣(邛州臨邛郡治所)、依政縣、安仁縣、大邑縣、蒲江縣、臨溪縣(此縣於熙寧五年即1072年降為鎮,納入臨邛縣)、火井縣、惠民監(在今蒲江縣境內,主管礦冶、鑄錢、牧馬和鹽產,兼管民事,形成政區,與縣同級)。
南宋時期,邛州臨邛郡名稱仍舊,轄六縣(即北宋時所轄七縣除去臨溪縣)。惠民監於南宋初撤銷,32年後復置惠民監。
元朝時期,仍稱邛州,歸成都路管轄。先後轄臨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火井六縣,歸嘉定府路管轄。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撤銷臨邛、依政、蒲江三縣併入邛州(治所在今臨邛鎮),又將安仁、火井二縣併入大邑縣。此時,邛州只轄大邑縣。據查,撤銷火井縣,主要原因是天然氣已經減少。
明朝建立,今四川地區於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以後始納入版圖。初邛州
邛崍縣
名稱不變,歸四川布政司管轄。洪武九年,邛州降為邛縣,歸嘉定州管轄。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復升為州,轄大邑、蒲江兩縣。
清朝建立,邛州名稱不變。從嘉慶初年起,歸建昌道管轄(光緒三十四年,建昌道改為上川南道,或統稱建昌上川南道),仍轄蒲江、大邑兩縣。

近代

中華民
邛崍縣
國元年(1912年),邛州名稱如舊,直屬於省府。民國二年,改邛州為邛崍縣,下不轄縣,歸上川南道管轄。民國十七年,廢道建制,直屬於省府。民國二年,在高場(今火井
邛崍縣
鎮)設縣佐(亦稱火井漕分知事),民國二十四年裁撤。
民國二十四年,國民黨政府將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邛崍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管轄。

如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1950年將四川省劃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4個行署區,行署區下轄專區,邛崍縣屬川西行署區眉山專區管轄。
1952年9月1日,恢復四川省建制。1953年8月13目,邛崍、新津、蒲江
邛崍縣
三縣劃入溫江專區。
1959年2月15日,蒲江縣與邛崍縣合併,名邛崍蒲江縣。同年3月,蒲江縣改為蒲江鎮,更名邛崍縣。1962年11月1日,恢復兩縣建制。
1983年5月16日,國務院批准溫江地區與成都市合併,邛崍縣歸成都市管轄。
邛崍(qióng lái),古稱臨邛,位於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南,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人(2006年)。全市轄18個鎮、6個鄉:臨邛鎮、羊安鎮、牟禮鎮、桑園鎮、平樂鎮夾關鎮火井鎮、水口鎮、固驛鎮、冉義鎮、回龍鎮高埂鎮前進鎮高何鎮臨濟鎮、臥龍鎮、天台山鎮、寶林鎮、茶園鄉、道佐鄉油榨鄉、南寶鄉、大同鄉孔明鄉。市政府駐臨邛鎮,距成都市67千米。 地勢西高東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氣溫16.3℃。南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經境內,屬都江堰西河和南
邛崍縣
河自流灌區。境內有金、銅、菱鐵、煤、鈣芒硝等礦產資源,天然氣和石油儲量尤為豐富。108國道和318高等級公路過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十方堂邛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君井、瓦窯固驛遺址、花置寺摩崖造像、石塔寺石塔、石筍山摩崖造像、回瀾塔為省級文物保護
邛崍縣
單位。有川西佛教聖地鶴林寺及竹溪湖、文君井、川西綠色明珠省級風景旅遊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台山。 歲月流金,碩果纍纍。邛崍,在開拓中奮進,在創新中跨越,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令人矚目。走進邛崍,時時讓人感受到豐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生態環境,蓬勃的發展
態勢。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迴蕩著時代的足音,閃耀著時代的輝煌。

發展

跨越發展,如潮湧動。邛崍,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正以營
邛崍縣
建文化生態休閒旅遊的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實施“工業強市,開放富市”戰略,打造“三區一基地”(工業集中發展區、城區和重點鎮、生態休閒旅遊區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強力推進工業集約化、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 邛崍,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位於成都市“半小時經濟圈”;幅員1384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