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務鄉

位於鹽山縣城東北部,距縣城5.8千米。鄉政府駐地竇邊務村,位於縣城北沿205國道4公里處,轄40個行政村,6470戶,2.56萬人(2002年),總面積96.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BianwuXiang)隸屬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
沿革
1948年建鄉,1958年屬城關公社,1961年析置邊務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96.7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竇邊務黃井子張邊務小邊務大邊務霍邊務黃店子周邊務高邊務豆邊務前胡同西樓李郭莊邵郭莊魏郭莊小龍潭呂龍潭黃龍潭張龍潭楊龍潭星馬薛沃、老莊、高馬、小劉馬、小張馬、大張馬、刁馬、冉莊、東王莊、玉皇廟、楊莊、大南馬小南馬、李肖莊子、大吳莊子、小吳莊子、李芳莊子、郝莊子、豆武莊子40個行政村。

主要村名由來

竇邊務
位於鹽山縣城北偏東5.8公里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姓氏取村名為王莊。後竇氏遷來居住,略有功名,且該村鄰近大邊務,故以此冠以姓氏改稱竇邊務。
前胡同
位於竇邊務西南0.2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竇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莊形似一處胡同,藉此冠以姓氏取名竇胡同。該村居竇邊務村南,1946年土地改革時改稱前胡同。

西樓
位於竇邊務西偏南0.8公里處。清世宗順治四年(1647年),郭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該村有座庫樓,位於大邊務西,故藉此取村名為西樓。

張邊務
位於竇邊務東南偏南3.3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張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大邊務,藉此冠以姓氏取名張邊務。

大邊務
位於竇邊務東南偏北2.5公里處。明太祖洪武初(1368-1372年),該地設有關稅卡,管理邊防稅務,取名邊家務,後簡稱邊務。按:《明史》載:“河泊所、惟大河以南有之,河北止鹽山縣”。據查,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李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藉此冠以姓氏取名為李邊務,後李氏分居,弟遷出立莊,稱小邊務,兄仍居此地,遂改稱大邊務。

高邊務
位於竇邊務北偏西0.7公里處。清順治二年(1645年),高氏由泊二莊(今屬孟村縣)遷此居住,租種姜家土地,遂以地主姓氏取村名為姜莊。因鄰近大邊務,後藉此冠以本姓改稱高邊務。

周邊務
位於竇邊務東0.4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周氏由甘肅蘭州五里台遷此立莊,因鄰近大邊務,故藉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周邊務。

霍邊務
位於竇邊務東南偏北2.2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霍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大邊務,故藉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霍邊務。

小邊務
位於竇邊務東南偏北3公里處。明永樂末年,李邊務(即今大邊務)李氏兄弟二人分居,弟遷此立莊,取村名小邊務。

黃井子
位於竇邊務東偏北2公里處。明永樂元年(1403年),黃氏祖先黃角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以其姓名取村名黃角。相傳村西有口井,燕王掃北時,兵至此地,將井水喝乾,為紀念此事,鄉人遂藉此冠以姓氏改村名為黃井子。

黃店子
位於竇邊務東南偏北1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黃氏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並開設一客店,遂冠以姓氏取村名黃店子。

黃龍潭
位於竇邊務西偏南2.9公里處。明永樂元年(1403年),黃氏先祖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該村地處黃河故道,村北地勢低洼,常年積水成潭,且近鄰一龍王廟,故藉此冠以姓氏取名黃龍潭。

呂龍潭
位於竇邊務西偏南3公里處。明永樂三年(1405年),繩氏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黃龍潭,故藉此取村名為龍潭。後該村成為滄州呂家墳呂探花的莊園,遂冠以莊主姓氏,改稱呂龍潭。

小龍潭
位於竇邊務西偏南2.5公里處。清初,翟氏由滄州曹莊子遷此給大邊務李家看墳,並在此定居。因鄰近黃龍潭,故藉此冠以本姓取名翟龍潭,後翟氏失傳,齊、李二氏以村小為由改稱小龍潭。

李郭莊
位於竇邊務南偏東3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李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因鄰近鹽山城,故藉此冠以姓氏取名為李廓爾莊,因“廓”同音“郭”,後演變為李郭莊。
大南馬村
位於竇邊務東南6.5公里處。明永樂七年(1409年),傅氏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地處官牧馬場南部,且與鄰村有大小之別,故該村稱大南馬村。

小南馬村
位於竇邊務東南6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雷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產立莊,地處官牧馬場南部,因有一鄰村與該村有大小之分,稱大南馬村,故該村稱小南馬村。

大張馬村
位於竇邊務東南4.5公里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張、孟表兄弟二人奉詔由永平府灤州(今灤縣一帶)遷此占產立莊。地處官牧馬場,又張氏為兄,乃冠以姓氏取村名張馬村。後孟氏遷出自立一莊,稱小張馬村,該村遂稱大張馬村。

薛沃
位於竇邊務東南6公里處。清道光年間,李氏逃荒來此立莊。地處官牧馬場東部,故取名東馬村。村西有一小河,湍沖成一大漩渦,鄉人有踅窩取代村名。後村人鄙其俗,遂取諧音改稱薛沃。

社會發展

邊務鄉以“穩糧、增菜、抓棉、擴畜”作為農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農穩鄉;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營造環境窪地、政策窪地、服務高地,聚集優勢產業,以工富民。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1]http://www.yswok.cn/DigitalTown/ShowTownInfo.asp?Action=ShowGeneral&TownID=145
[2]http://www.xzqh.org/html/he/0925_2032.html
[3]http://baike.baidu.com/view/602670.htm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