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鄉

還鄉

《還鄉》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與環境小說”,作品以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一片蒼茫萬古如斯”的埃格敦荒原為背景,描寫了五個青年男女不同的悲劇命運。其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是當代英國小說里被描寫得最成功的幾位女主人公之一,而故事發生的地點埃格敦荒原則是風景描寫的典範。它是哈代的小說藝術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是哈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還鄉 封面還鄉 封面

《還鄉》一書主要寫了兩位男女主人公幸福結合又走向悲慘破裂的一場

悲劇。男主人公是出身於埃頓荒原富裕之家的青年克萊姆·約布賴特,他雖然自小接受了良好教育,後又被送到巴黎學習生意,且已成為事業有成的生意人,似乎燦爛似錦的前途已展現在他的面前。然而他卻從這種表面紙醉金迷的浮華生活的背後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公平。或許是由於自小生活在貧窮鄉村的緣故,他始終對鄉民,對鄉村充滿了同情與熱愛,因此他痛恨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而一心只想回到鄉村,通過教育提高鄉民的知識水平,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命運。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他的所想所為實際上與社會前進的潮流背道而馳,這種想維持舊有鄉村生活方式的試圖是無法實現的,最終這也釀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而出身於城市、卻因父母雙亡而被逼投靠外公、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埃頓荒原上的姑娘尤斯塔西雅·維伊是位外貌冷艷的美麗姑娘,她心心嚮往的就是能生活在諸如巴黎這樣的大城市,過上上流社會的美好生活,來實現她的人生價值。當她發現了還鄉的約布賴特,立即將他看作是通往自己人生美好彼岸的橋樑,因而斷然出手,採取一切手段設法認識了約布賴特,並與之建立了愛情關係,最終與他結合,儘管受到約布賴特母親的強烈反對。

這是兩個生活目標截然不同的年輕人,讀者當可想見,他們兩人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分道揚鑣。因生活目標的不同,他們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進而這種矛盾與衝突愈演愈烈,逼使尤斯塔西雅在一個狂風暴雨之夜與自己的舊情人一起離家出走,卻不幸被大水沖走,香消玉殞。兩個本不應成為戀人的年輕人上演了一出愛情悲劇。

作品目錄

還鄉 封面還鄉 封面

作者原序

補遺

第一卷 三個女人

第二卷 歸客

第三卷 迷戀

第四卷 大門緊閉

第五卷 真相大白

第六卷 後來的事情

人物介紹

克林:

克林自幼生長在荒原的懷抱中,“如果說誰真正熟悉荒原,那就要推克林了。”在他的身上浸潤著荒原的氣息,荒原的簡樸溫厚。在理想主義觀念的驅使下克林放棄了巴黎的珠寶生意,毅然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荒原,並籌劃開辦一所學校,為荒原上的人們傳授知識。然而不宰的是他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超前,且不聽勸解拂燈夜讀,以致眼睛幾近失明。事實上,克林對妻子游苔莎也知之甚少,加之未能平衡母親與妻子間的關係,以致聞聽母親被游苔莎拒之門外後大發雷霆橫加指責,從而致使夫妻間的誤會加深,也間接造成了游苔莎的離家出走與喪生湖底。克林性格執拗、一意孤行且行事盲目,加之他對自己生活環境的現狀缺乏了解——鄉村世界對他來說並沒有成熟,最終導致了不幸的結局。

游苔莎:

游苔莎在布達茅斯度過了美妙無比的童年時光。海濱城市的旖旎風光、燈紅酒綠的生活在她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後其父母撒手人霞,她只得隨外公寓居於荒原的迷霧崗上,從此與世隔絕。從流光溢彩的城市到荒蠻頹敗的荒原,游苔莎自覺被“放逐”於地獄一般。在她眼中的荒原好似囚牢,自己仿佛囚烏一般嚮往有一天能重返藍天,也正是由於她幼年的經歷與現今的窘境才造就了她夢想逃離荒原的性格。游苔莎是個有野心的女子,絕不屈從於命運的安排,挖空心思要改變自己空洞蒼白的人生困境,於是便選擇了利用婚姻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她有意與克林接近贏得其好感並不顧其母百般阻撓與克林締結秦晉之好,在她看來,唯有克林才能帶她去朝思暮想的巴黎。但天不遂人願,個人越是反抗命運,越會在命運的羅網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游苔莎憎恨荒原,她與荒原的衝突恰恰是個人與環境間的衝突。在她離家出走的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她精神恍惚,以致最終死於沙河中。毋庸置疑的是游苔莎的性格使荒原成了她鄙夷的對象,從而釀成了命運的悲劇。

維恩:

維恩這一人物在《還鄉》中主要有兩個意義:其一,維恩是個紅土販子,這個漸漸消失於荒原之上的職業使維恩代表著一種舊時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生產模式。無論荒原上的人們對他是親是疏,他都是荒原舊有生活模式的最佳代表。其二,他是托馬茜的追求者。他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托馬茜的幸福。然而,故事開頭就交代過,由於維恩的職業,托馬茜早就寫信拒絕過他的求愛。但是為了托馬茜的幸福,他決定要促成韋狄與托馬茜的婚事,於是盡力拆開韋狄和尤苔莎,他連續數晚嘗試能夠看見他們兩人秘會卻“白費了力氣”,但並沒有在他身上產生什麼影響。維恩在對托馬茜的感情上,也經受了許多折磨。在他做紅土生意四處漂泊的時候,總是沿著埃格敦荒原。不過,雖然是托馬茜把他吸引到那裡,他卻從未去打擾過她。能在托馬茜的荒原上,靠她很近,又不被她看到,這是他唯一能感受歡樂的“小母羊羔”。從情節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哈代是偏愛這個角色的:他與托馬茜是小說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唯一得以善終的一對戀人。在小說最後,他攢夠了錢可以買下一個有十頭牛的乳牛場,並且在不做紅土販賣後皮膚漸漸變白。可謂事業感情雙豐收,與克林最後的悽慘形成了對比。

托馬茜:

托馬茜是一個親近自然的角色。她從小生長在荒原上,是一個俏麗甜美、誠實天真的鄉村姑娘,她生下來就與荒原親近,與周圍環境親密無間,熱愛荒原,愛慕它那嚴峻古老的模樣。她對表哥克林說自己“始終渾身土氣,傻頭傻腦,不適應城市生活”,“埃格敦是個可笑的老地方,但已經習慣了,搬到任何地方住,都不會快活的”。哈代用鳥的意象來象徵托馬茜:“小媳婦進房間,身後跟進一縷斜陽,和她的體態很配,把她照耀得奪目生輝,就跟她的到來給荒原帶來了光明一樣。她的一舉一動,都讓人回想起棲息在她家四周的羽毛族。”形容她的象徵比喻無不以鳥兒開始,到鳥兒結束。她的舉止婀娜多姿,就像鳥兒飛翔時多姿多彩。表明托馬茜真正與自然界融為了一體,儼然成了自然的化身,可以給荒原帶來光明。

韋狄:

韋狄是荒原上的浪子,他平庸空虛,用情不專。和游谷莎的共同之處就是迷戀資產階級的生括方式。他“渴望遙遠的,膩煩現成的,稀罕遠的,討厭近的”。困難降臨是使他的變成熟的陽光,他一開始拋棄游苔莎要和托馬茜結婚,後來聽到游苔莎要結婚了,又對她萌發了舊情,幾次三番要去見她,最後還不顧妻女要和游苦莎一起私奔。這種浮動不定的無根性格是富於傷感的悲劇性格,而這種性格導致了他的悲劇,使他受到滅頂之災。

點評鑑賞

《還鄉》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說,於1879年問世以來使備受讀者育睞。哈代創作該小說的初衷為對悲劇人生進行哲理性思考。 《還鄉》的問世標誌著哈代小說創作的一個里程碑。這部小說彰顯了哈代的悲劇主義意識,即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與內心衝動決定個人命運,釀成悲劇。

在人物活動的空間環境方面,哈代頗為偏好強調空間的重複性,即再現變化了的同一環境,用以窺探人物的悲劇命運在不同階段的變化。譬如,《還鄉》中人物活動的空間被嚴格地限制在方圓不過幾里的愛格敦荒原。游苔莎在土提與韋狄互訴衷腸,數月後,她又在此與克林海誓山盟。游苔莎站過的古冠項,兩年半後便是克林布道之所。此描寫具有一定的空間神秘感,人物的命運如同過眼煙雲,受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支配;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來到決定他們命運交化的地方,無論怎樣反抗也無濟於事。面對廣闊的字奮空間,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使人心中浮想聯翩。作為“性格與環境”小說之一,《還鄉》與傳統的維多利亞小說迥然不同。小說並未以人物作為開揚,而是從愛格敦荒原的詭異奇譎寫起,為故事的展開奠定了陰鬱淒涼的主調。在《還鄉》中,荒原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個人物。荒原是小說人物活動的舞台,正是在這樣一片荊棘叢生的廣袤土地上上演著一幕幕動人心魄的悲劇。在哈代筆下,愛格敦荒原時而寧靜神秘,時而絢麗多姿。它不僅是該小說人物活動的獨特環境,也潛藏著決定人物命運的偉大力量。

在《還鄉》的故事情節中,往往是普通人的性格特徵、偏見與野心間相互碰撞而產生的悲劇。哈代雖在《還鄉》問世的八年後才在其作品《卡斯特橋市長》中較明確地表達了性格即命運的理念,但在《還鄉》中,人物性格特質已經構成了悲劇的重要成因。

《還鄉》中的諸多人與事從某種程度上沾染了哈代獨特的悲觀主義命運觀色彩。托馬斯·哈代在其一系列的長篇小說中都表現了人與命運的悲劇衝突。命運觀方面,哈代的悲觀主義思想表現得尤為突出。他深受叔本華等悲觀主義哲學家的影響。認為宇宙間存在著某種超自然的內在意志力,這一意志力無處不在地整制著整個宇宙。正是由於他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局限性,才使得他在面對一系列問題時不知所指,唯有用宿命論來解釋其因,從而流露出人類無法把握命運安排的悲觀主義宿命論思想。

哈代把宿命論的觀點貫穿小說的始終。往深一層探究,甚至可以把荒原和荒原人看成是整個世界的縮影,男女主人公的悲劇性命運其實無異於整個人類的悲劇寫照。文中體現出死亡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人們必然的歸宿。走投無路的人也只好認命。哈代體恤下層的人民,對他們的困境探表同情,也洞察到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不過他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些矛盾,也因此不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所以他只好把一切歸結於命運,這正是他的觀點的局限,同時也是他的作品中所體現的消極的方面。

《還鄉》是哈代的第六部小說,也是哈代典故運用走向成熟的作品。哈代在這本小說中,無論是直接從《聖經》或是希臘神話中引經據典,還是引用其他作家如濟慈、彌爾頓的經典作品,所運用的典故累計多達265處之多。哈代的典故運用為他的小說增色不少,引經據典增加了哈代文字的表現力,小說中人物如克林、尤苔莎、維恩等人的性格和他們自身弱點得以表現。

相關版本

《還鄉》中文譯本:

1958年,《還鄉》,張谷若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年,《還鄉》,王守仁譯, 譯林出版社

2000年,《還鄉》,孫予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還鄉》,殷明亮譯,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6年,《還鄉》,王以鑄譯,國際文化出版社

作者簡介

托馬斯·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作家,詩人。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1861年去倫敦學建築工程,並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當過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他的小說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帶有悲觀情緒和宿命論色彩。晚年轉向詩歌創作。代表作為兩部長篇小說:《 苔絲》和《 無名的裘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