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阜新市

遼寧省阜新市

阜新市位於內蒙古高原和東北遼河平原的中間過渡帶,屬遼寧西部的低山丘陵區。全區呈現長矩形,中軸斜交於北緯42°10′和東經122°00′的交點上。東西長170千米,南北寬84千米,總面積10445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轄海州、新邱、清河門、細河、太平五個市轄區,彰武縣和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口192萬。阜新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初步探明有38種礦藏,礦產地228處。其中煤的儲量較大,資源儲量達10億多噸。石灰石、珍珠岩、膨潤土、花崗岩的儲量也十分豐富,螢石、矽砂、沸石的儲量居遼寧之首,黃金儲量尤其可觀。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地。南北朝170年間,今阜新市為契丹轄地。

隋代今阜新市北部為契丹轄地,南部屬隋王朝的燕郡(郡治今義縣)。

唐代唐滅隋後改郡稱州。唐太宗貞觀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北部及彰武縣境)屬契丹轄地;南部屬唐河北道北部的營州(卅治在今朝陽市)。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駐牧地區設定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西北部)。今阜新市北部為松漠都督府轄,南部仍屬營州。

遼初,今阜新市屬上京道。

在整個北宋、遼南北對峙時期(960一1127年),今阜新地區一直屬遼國轄境。遼將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漢人、渤海人遷入本地,作為奴隸分給契丹貴族,令他們築城。這種貴族領地城邑叫“頭下軍州”,系契丹貴族的私人州城。遼代這樣的頭下軍州置於今阜新地區的有徽州、成州、懿州、歡州、壕州、渭州、順州等。在這些城址中,成州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的二女兒晉國長公主岩母繭的私城,建於遼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遺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紅帽子村境內。懿州是遼聖宗三女燕國長公主槊古的私城,建於遼太平三年(公元1023年)。

元初,境內設懿州路。元世祖至元六(1269年)十二月設東京總管府,將懿州路降為東京支郡。其所領的埭州、靈山縣、同昌縣併入順安縣,後廢順安縣併入懿州。故金、元懿州同為一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懿州又改屬遼陽路。至順元年(1330年),今阜新市北部一部分(今彰武縣一部分)在中書省寧昌路轄境(治所在今法庫、彰武兩縣之間);今阜新市南境為廣寧府路轄地;中間大部分地區屬遼陽行省遼陽路(治所在今遼陽市)。境內有懿州、豪州等建制,並有洪州、驛安等驛站。至正二年(1242年)正月,復升懿州為路,並劃大寧路轄的興中州和義州歸懿州路轄。懿州在元代成為政治、軍事重鎮,遼陽行省在至元、皇慶和至正年間三次從遼陽移治懿州。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今阜新市境內的懿州設廣寧後屯衛,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廣寧以北大片地區(含今阜新市全境)。同年,明朝又在境內西北部設營州左屯衛,隸屬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營州左屯衛遷治順義縣(今北京順義縣)。永樂八年(1410年)廣寧後屯衛遷治義州(今義縣)。明正統、景泰年間,今阜新縣境地屬泰寧衛;今彰武縣境地屬福余衛。

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落的首領善巴率部歸順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詔編所部佐領,善巴任札薩克,轄阜新地區西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清封善巴為達爾漢鎮國公。崇德二年(1637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建土。默特左翼旗,後隸屬於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的疆域:東至樂陽河(今繞陽河),西與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交界,南至柳條邊牆,北至庫昆河(今北大河)。

順治初,清廷在今彰武縣境置官牧場,名楊檉木牧場,屬盛京禮部。清廷將牛、羊以 “蘇魯克”制給牧民放牧,故亦稱蘇魯克牧 場。牧場設總管,兼管地方行政。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左翼 旗賓圖郡王及土默特左翼旗貝勒奉旨獻部 分旗地為三陵(永陵、福陵、昭陵)牧養地,蘇 魯克牧場疆域擴大,並改名為養息牧場。養 息牧場成為盛京三大牧場之一。牧場大致走 向是:北以庫倫旗為鄰,南以邊牆與新民縣 相隔,東鄰科爾沁賓圖王轄地(以今石椿子、 黃花甸、藍家窩堡一線為界),西以繞陽河、 蘇巴爾哈河與土默特左旗為鄰。乾隆十五年(1750年),經朝廷議準,養息牧場總管改由盛京將軍管轄。從清初到嘉慶年間的150多 年,養息牧場頗為興盛。至嘉慶九年(1804 年),養息牧場已有蒙古牧民3530人。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允許在養息牧場試墾。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開禁招墾,牧場境內人口驟增,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已有村屯84個。

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塔子溝廳(治所今凌源),位於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北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塔子溝廳析置三座塔廳(治所今朝陽),並於鄂爾土板(今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設巡檢衙門,管理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實行蒙、漢分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三座塔廳為朝陽縣,土默特左旗的漢民事務由朝陽縣管理。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十五日,清朝廷批覆,在養息牧地區設定彰武縣,隸新民府,縣治設於橫道子(今彰武鎮)。彰武縣因地處清代柳條邊彰武台邊門外,故以“彰武”命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熱河都統錫良上奏清朝廷請在土默特旗境建阜新縣。實行縣旗並存,蒙漢分治體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由朝陽縣析置阜新縣。派王維墉去鄂爾土板試署,阜新縣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朝哈爾哈、唐圖哈拉哈旗部分地域的漢民事務,歸朝陽府所轄。阜新縣衙設在鄂爾土板(今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山鎮)。以“物阜民豐,煥然一新”語意,取“阜新”二字為縣名。清宣統三年(1911年)移縣治於水泉(今阜新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彰武縣為奉天省轄。

城市榮譽

·20世紀60年代“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機械化露天煤礦”——阜新海州露天礦(現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 ·20世紀60年代“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阜新發電廠(原第四任國務院總理李鵬 曾出任過該廠廠長)

·亞洲最大的礦山公園——阜新海州礦國家礦山公園

·20世紀60年代被國家煤炭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共同授予“煤電之城”的榮譽稱號

·20世紀80年代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競走之鄉”榮譽稱號

·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阜新市為“全國首批籃球城”的榮譽稱號

·玉龍的故鄉——中國·阜新

·瑪瑙之都——中國·阜新

·液壓之都——中國·阜新

·風電之城——中國·阜新

聖經寺

聖經寺,蒙古族喇嘛教寺廟。位於彰武縣城東北百華里的大四家子鄉扎蘭營子村。東北與康平、東南與法庫居鄰。始建於清道光21年(1841年)。坐基於龜山山脊之上,四周八山環繞。

創建人一世信持喇嘛包.甘曹扎蘭畢(朝陽人),秉承施主賓圖郡王旨意,奔走四方,募化資金籌建,原計畫建九九八十一間,因故只建成78間。彩壁輝煌的78間三層樓閣正殿,一層(誦經殿)、二層(藏經殿)的梁、柱、斗拱雕刻精美細緻,色彩鮮艷;三壁(除北壁牆)牆皮(內外牆)彩繪壁畫殿野,畫有栩栩如生的《轉生圖》、《八卦.天文圖》、四大天王釋迦牟尼佛、天王佛、護法神與民間傳說“青牛白丫”等傳奇故事。山門3間(扒毀),左、右齋房14間(扒毀),廚房7間(扒毀)和配院多間(喇嘛宿舍),山門前一對石獅與旗桿(拔毀)轉經樓等,占地二萬平方米建築群,取名扎蘭廟廟章,《混元佛門》。寺廟建築風格局部仿西藏的布達拉宮,屬鋯鋼式建築。

光緒27年(1901年),二世喇嘛包.甘曹圖戈傑以廣積經卷盛名於世,喇嘛達512名,正殿東北建白塔兩座(毀於“文革”時期),更廟名為《聖經寺》,傳延至今。1988年,聖經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瑞應寺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葛根蘇木”,俗稱佛喇嘛寺。位於阜新市西南22公里處的阜蒙縣佛寺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皇帝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瑞應寺”匾額。該寺歷經三個世紀的建設,築有大雄寶殿、祈願殿、活佛宮、四大扎倉和外五廟,並建有萬尊萬佛林環立於寺區的傳經道。在方圓十餘里的山谷中,遍布樓台殿閣,松柏參天,寺院錯落,街道縱橫,布局合理,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喇嘛寺院,其間有六代活佛相傳,實行了政教合一的管理體制,最興盛時期喇嘛達八百多戶,三千多名,與普安寺並列稱藏傳佛教東方中心,民間素有“東藏”之稱。

清真寺

清真寺建於清鹹豐八年(1853年),原址在清河門雙廟街路南。分內外兩層院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清真寺被“造反派”當“四舊”砸毀。1985年搬遷到北山東部,重建清真寺,建築面積為1000平方米。

查海遺址

位於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查海村西南約2.5公里處醫巫閭山西麓,屬繞陽河支流源地,系丘陵地帶,溝壑發育。遺址即坐落在一自然坡度約5—7度左右的漫丘南坡上。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到1993年已進行過5次的發掘,發掘面4000餘平方米,揭露出房址30餘座,復原陶器近200件,還有石器,豬骨,鹿骨及農作的碳化物等,尤其是出土了玉器和龍紋陶片。以測定,這個遺址的絕對年代為距今 7600左右,這是目前遼寧以至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 新石器時代遺址。

懿州城

懿州城是保存最完好的遼城,位於阜新市東北70公里處,它現在的名字叫塔營子村。古城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土築城垣,周長4600多米。該城西、北兩面城牆遺址尚存,約高1~2米。北面城牆長約80米,西面城牆約100米。城內另套有一座與之平行的土築城垣,早年清晰可辨,因村民取土,現在僅存100米左右長的土棱,可為懿州城曾經擴展的明證。城址東半部現為塔營子村,西半部為農田。農田中央立有古塔。該塔與瀋陽塔灣地區的白塔相似,均為遼代佛塔。該塔為磚石結構,共分13級,底座原有蓮花等圖案,因歲月流逝,現已沒有了。塔中部分為8面,每面均雕有佛像。寶塔原有“金頂”,現已坍塌。全塔殘高38.14米,是我省現存較完整的遼代古塔之一。近年來,該城址遼、金、元三代的文物出土頗多。這裡增挖出來一塊遼代的官印,上面刻著契丹文。現在,在三清宮遺址上還立著一塊“薛田碑”,碑文已經模糊了,但估計至少是元代的文物。

海棠山摩崖造像

俗稱喇嘛洞,位於阜新市東南,坐座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鄉境內,距市區22.5公里。它以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石刻造像堪稱中國一大奇觀,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造像在海棠山遊覽區內,這裡風景秀麗、山勢險峻、峰巒疊障、松柏青翠、古松參天、怪石嶙峋,野生杜鵑和奇花異草與精美神奇的摩崖造像互相渾映,別有情趣,更為獨具特色。

道光八年(1828年),來自西藏普安寺四世活佛丹畢道爾吉,利用海棠山的天然岩石崖壁主持鐫刻摩崖造像,其文字有蒙、藏、滿、漢四種,50餘處,在國內罕見。內容為咒文、真言、贊語、鐫刻時間、記事、施主和雕刻工匠姓氏。佛教人物造像有:阿底峽、宗喀巴、賈曹傑、克珠傑、米拉日巴、關聖大帝,普安寺位顯、德高、權重的活佛和經師。神佛造像主要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藥師佛、觀音、文殊、度母等佛母和金剛、護法神造像,共46種190尊。在雕刻方法上吸取了中國古代及國外雕刻藝術風格,造像雕刻得細纖精巧,惟妙惟肖,從形式上看生動活潑,神形兼備,富有美感,形成了海棠山獨特的具有蒙、藏、漢族兼備的高、中低浮雕藝術特色。至今有些造像的彩繪仍很鮮艷,令人叫絕。目前,在中國發現如此規模的摩崖造像還尚屬首次,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稱中國一絕。

阜新紅色旅遊風景區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市紅色旅遊景區。位於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南山,始建於1968年,占地2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05平方米,有死難礦工遺骨館11座、大型圖片展覽館和紀念碑各1座,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形象的大型死難礦工群葬遺址。阜新 “萬人坑”形成於1936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阜新煤炭資源,殘酷奴役、迫害煤礦工人,造成13萬名礦工死亡,主要分葬在4處“萬人坑”,被史學家稱為“南有南京大屠殺,北有阜新‘萬人坑’”。只有這座“萬人坑”保存下來,約埋葬死難礦工4萬,是日本侵略者侵略、屠殺、殘害中國人民的歷史罪證.

張三豐故居

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距阜新縣城55公里,距阜新市區70公里。為紀念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獨創武當太極神功的道教大師,家鄉人在他的故鄉修建了張三豐仙居。

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祖師之一張陵的後人,於宋代末年攜家眷來到遼東。其父在元太宗時曾經入仕,後來歸隱。其母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時生下了張三豐。在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少年張三豐》里,張三豐也自報家門,說自己生於遼東懿州城。

懿州城是元朝的北方重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歷史上著名的契丹蕭太后曾將此城作為陪嫁送給她的三孫女,此城也因此祥興。在元代,懿州城曾長期作為遼陽行省的行署存在。元代統治者主張儒、道、佛三教並興,該城內的三清宮就是當時北方最大的道觀。懿州城是中國目前現存最好的遼代古城。城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土築城垣,周長4600多米。該城西、北兩面城牆遺址尚存,約高1至2米,北面城牆長約80米,西面城牆長約100米。城內另套有一座與之平行的土築城垣,早年清晰可辨,因村民取土,現在僅存100米左右長的土棱,可為懿州城曾經擴展的明證。城牆及點將台等古遺址清晰可見。

十家子瑪瑙城風景區

阜新是“中國瑪瑙之都”,瑪瑙產量占全國70%以上,重達66噸的“阜新瑪瑙王”堪稱世界之最。阜新瑪瑙雕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巧、俏、絕特點,從三國到清末一直是宮廷貢品,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瑪瑙雕刻《水簾洞》就產自阜新。兩年一屆的“中國·阜新瑪瑙節”,雲集30多萬名海內外客商、寶玉石大師及遊客,欣賞和購買瑪瑙工藝品。十家子瑪瑙城位於阜蒙縣十家子鎮,占地1萬平方米,是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遼寧省十大旅遊紀念品市場之一,也是全國瑪瑙加工、集散和文化中心。7大類、200多個品種、上千種樣式的瑪瑙製品遠銷海內外,是留存記憶、保健吉祥、饋贈親朋的精品。

關山風景區

關山,蒙語稱“翁因敖拉”,意為被封的神山,歷來為契丹和蒙古貞所尊崇。位於阜蒙縣大巴鎮,地處醫巫閭山最北端,總面積80平方公里,是集觀光、休閒、餐飲、娛樂、科教於一體的旅遊景區。關山種畜場是國家級重點種畜場、省級自然保護區,關山賓館的鹿宴、烤全羊、手把肉及新鮮蔬菜、水果均產自本地。關山歷史文化厚重,有元代的成吉思汗祠堂,唐代的點將台,現代的林彪571秘密軍事倉庫,尤以遼代肖氏皇族墓葬群最為著名,是研究遼代歷史的百科全書。早在古時,關山就以絢麗多姿的山巒美色和糜鹿成群的動物王國而成為遼代皇家獵場。國內最大的吐默特左旗旗敖包,在每年七月十三日的敖包節都吸引上萬名信眾祭拜、祈福。

烏蘭木圖山風景區

烏蘭木圖山是蒙語,漢譯為“紅木之山”,位於阜蒙縣八家子鄉,長10公里,總面積30.8平方公里,海拔831.4米,是阜新境內第一高峰。山形詭奇,怪石林立,一峰一態,一石一姿,各具特色,將軍峰昂首挺立,石椅子巧奪天工,懸空寺陡峭奇絕,三天門鬼斧神工,登山龜緩緩欲動,望天蛙栩栩如生,梨山讀畫幽美恬靜,孝女登山萬古揚名。八大窪景觀,窪窪有別,獨立成景。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景色優美,每年金秋十月,山上山下一片紅,十里八村聞果香。具有神功奇效的麥飯石泉水在山腳下汩汩流淌,叮咚作響,不僅滋潤著這裡的花草樹木,還哺育著山下居民健康長壽,使此地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阜新人民公園 阜新市人民公園位於市中心區,是阜新市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占地面積24.16公頃,其中綠化面積19.19公頃,林地面積14.28公頃,水上面積1.2公頃,草坪面積2公頃,花草種植面積9000平方米,園內建有花卉觀賞區、動物觀賞區、水上活動區、休閒娛樂區、景園觀賞區、園務管理區等六個景區。公園內植被茂密,花草樹木一百餘種,是市區建園最早的公園,在市中心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公園的年客流量達60餘萬人次,是阜新市人民休閒娛樂的主要場所。

丁香花海

沿三塔溝風景區公路逶迤前行,在東北方向約一公里處,可以看到一座開滿紫丁香的丁香山。數百畝的丁香花海,陽春五月,細雨濛濛,微風過處,遊人置身花海。

多功能的鬧德海水庫

彰武縣西北滿堂紅鄉北側與內蒙古接壤處,有個鬧德海水庫,這是一座東南至西北走向的鋼筋水泥建築。壩長160米,滾水壩高32米,壩底至壩頂高41.5米,壩頂寬14米。壩頂是連線遼寧、內蒙古的重要通道。

縱橫溫泉滑雪場(阜新孫家灣滑雪場)

縱橫溫泉滑雪場是遼西地區唯一一家大型滑雪場,位於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國際旅遊區,毗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距市中心8公里。該滑雪場共投資5000萬元,占地面積400餘畝,建有一條長500餘米、140餘米寬的綜合雪道,同時還包括戲雪區、冰雪感受區、雪圈娛樂區及1200平方米的遊客服務中心和快餐廳,在供遊客休閒娛樂的同時可盡享冰天雪地的動人風光。

阜新特產

大扁杏

1993年從河北引入,現有面積10萬畝,有1.7萬畝進入結果期,年產杏核12.5萬公斤,年產值100萬元。主要品種有龍王帽、一窩峰。龍王帽果實長扁圓形,縫合線深而明顯,果面黃色,陽面略有紅暈、肉薄,纖維多;離核,杏核,杏仁扁平,肥大,正面較圓,平均單果重23.5克,核重4.95克,仁重0.86克,果實7月中旬成熟,發育期90天左右。一窩峰杏核、仁較龍王帽小、厚,正面呈心型。大扁杏食用部分是杏仁、杏肉,營養豐富,含人體必需的18種胺基酸,及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傳統的保健食品和醫學上的營養滋補品。

元蔥

 細河區華東鎮位於阜新市東部,全鎮耕地8000畝,其中菜田2000畝。蔬菜生產在華東具有悠久歷史,是阜新市區蔬菜供應的重要基地。華東鎮自60年代從事蔬菜生產,70年代始引進元蔥生產,通過多年試種,選出以熊岳元蔥為主栽品種。它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經過多年的實踐,民眾總結出一套育苗栽培,管理的技術,使熊岳元蔥在產量、品質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鎮每年種植面積達1500畝,產量450公斤,產值400萬元,遠俏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元蔥已成為華東鎮一大支柱產業,已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

紅袍杏

紅袍杏在阜新縣國華鄉已有60多年的栽培歷史,屬地方優良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面紅黃色,果肉桔黃色,肉質細密,含纖維少,香味濃,品質上等。平均單果重35克,最大的50克,離核,可食率達85%。紅袍杏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杏核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果實6月20日成熟,8—9成熟時,在常溫下可貯運7—9天,完熟後,可貯運5天左右。該果品遠銷吉林、黑龍江省部分大中城市,1997年曾出口新加坡。國華鄉現有紅袍杏5000畝,20萬株以上。其中結果樹面積10萬株,總產可達100萬公斤。

阜新瑪瑙

阜新瑪瑙文化積澱深厚,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以及玉器、石器等,說明查海人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瑪瑙和使用瑪瑙的人群。阜新瑪瑙加工歷史悠久,從遼代開始,阜新民間就有採集、挖掘、加工瑪瑙的生產活動。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

目前,阜新瑪瑙藝術品已形成七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數千種款式,以“巧、俏、絕、怪、新”為典型藝術特色的“雅活”更為突出。巧:為人之靈氣,設計構思精巧,雕刻技藝精湛,可謂巧奪天工。俏: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瑪瑙天然俏色,紋理圖案及質感,所表現的人間萬物栩栩如生,逸趣天然。絕: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使之成為出神入化的絕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今人拍案叫絕。怪:從作品的創意、設計、造型到技法,勇於超越古人,打破常規,鬼斧神工,使作品充滿了鮮明而獨特的個性,極富藝術想像力,使作品動人心魄。

阜新花生

阜新花生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現已實現向規模化和基地化方向發展。從2006年60.2萬畝猛增到今年的144.5萬畝,種植規模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花生產量預計達到28萬噸,

阜新花生米質好,宜食用,是南北方餐桌上的必備食品

老河土鄉一直以打造“東北花生第一鄉”而努力,初步建成阜新花生基地產業園。

每年有大量的花生銷往國內,以致出口國外。

蒙族餡餅

蒙族餡餅是阜新地區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據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麵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乾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餡餅麵食從民間傳入王府,由乾烙水烹改為用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經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餡細為特點,烙制後形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透過餅皮可見裡面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

清溝魚宴

彰武縣境內的大清溝,水清、溝深,藻類繁多,為魚類的生息、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裡的魚,由於攝食自然食物生長而成,因此,肉質細膩,無異味,並有著天然綠色食品的美譽。大清溝盛產鯉魚、鰱魚、鯽魚、鯰魚、草魚、甲魚等30多種魚類,目前,最大的魚達40多公斤。

清溝魚宴可謂色、香、味、型樣樣俱全。糖醋魚酸裡帶甜,焦汁魚甜中帶鹹,乾燒的棗紅色,紅燒的金黃色,溜魚片乳白色,清溝魚宴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魚鮮味美、口味純正。食用的魚均採用現吃現捕現作的方式。二是烹調技術高超。不同的魚採用不同的做法,用魚的不同部位,可做出不同口味的佳肴。三是烹調方法花樣繁多。有紅燒、乾炸、糖醋、清燉、清蒸、酸辣、滑溜等20多種。

遊玩阜新

編輯本段購物去處

阜新鑫維瑪瑙城、大商新瑪特(解放大街店,西山店)、大商百貨大樓、大商千盛百貨、大世界、新天地廣場、阜新興隆大家庭、女人街(一街,二街,小女人街)、大眾步行街、金水街、阜新商貿城(電腦)、花園市場(農貿市場,小商品)、華園商廈(數碼產品)、遼西農貿市場、紅樹小商品批發市場。

編輯本段美食廣場

阜新西市場不夜城、新瑪特五樓小吃廣場、千盛一樓美食廣場、興隆大家庭五樓美食廣場、地下商城美食廣場、解放大街時尚金街、大眾步行街地下商業街

百度旅遊-目的地指南

http://lvyou.baidu.com/scene/view/7911748e363b4ffbffdc9bf0

遼寧省行政區劃

副省級市
▪ 瀋陽市 ▪ 大連市
地級市
▪ 鞍山市 ▪ 撫順市 ▪ 本溪市 ▪ 丹東市 ▪ 錦州市 ▪ 營口市
▪ 阜新市 ▪ 遼陽市 ▪ 盤錦市 ▪ 鐵嶺市 ▪ 朝陽市 ▪ 葫蘆島市

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

http://www.mipang.com/places/4177/bible/

阜新瑪瑙網

http://www.fxmnw.com

阜新瑪瑙

阜新政府網站 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