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與渤海國的戰爭

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 天顯六年(931年),遼按照渤海國的舊例,在南京設立中書台。 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東丹國亡,後被遼兼併。

遼國與渤海國的戰爭是發生在公元916年以後,遼國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稱帝,建元神策,並在中國東北部迅速崛起後發生的戰爭。
而成立於唐朝的邊境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在遷到上京(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附近)後,國力大幅度下降。從遼西興起的契丹一直對渤海發動猛烈的進攻。 當時中國關內政治亂世,渤海國王不得不求救於朝鮮半島上國力一般而且日益衰弱的新羅國(韓國人視為統一新羅時代)。而新羅國因為與渤海不同文共種也沒有能力出兵幫組渤海國。後來反而在渤海國前就滅亡了。王建建立高麗國之後也想北進中國東北地區,然後高麗國對於契丹的強大也終究未能在渤海國滅亡前出兵援助。而剛剛立國不久的宋朝也無暇北顧,也沒有能阻止與自身‘車書本一家’的海東盛國。
末代渤海國王大諲撰最終投降遼國,但公元926年3月6日,大諲撰又想反叛契丹趁契丹人鬆懈之際宣布獨立。當天就被耶律阿保機擊破,攻入忽汗城中將其五馬分屍,渤海國最終滅亡。
公元926農曆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耶律阿保機認為不堪一擊渤海國已經平定,改元天顯。同年二月十九丙午日(4月4日),阿保機把滅亡的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意為“東契丹國”,把首都忽汗城改名為天福城,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讓他擔任東丹王國的國王。而東丹國成為遼國的兒國,耶律倍由於長期在渤海地,漸漸的對遼國大政無法控制照成了日後其皇位的丟失。
遼太祖死後,耶律倍前往遼皇都宮(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奔喪。天顯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為遼國南京(今遼寧遼陽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 天顯六年(931年),遼按照渤海國的舊例,在南京設立中書台。會同元年(938年),將南京改名為東京。遼世宗天祿元年(947年),遼朝復建東丹國,封耶律安端為明王。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東丹國亡,後被遼兼併。
渤海滅亡後,許多渤海遺民在渤海故地進行了復興運動,而高麗也企圖借幫組渤海人的機會削弱遼國的實力,其實是讓大量無辜的渤海民眾丟失了性命,而高麗本國未發一兵幫組過渤海國,卻一再向後來的宋王朝謊稱自己和渤海國同為高句麗的繼承者,可以繼承其領土和人民。
渤海移民相繼在東北建立起了後渤海,定安國和興遼國等國家。但這些國家最終都被契丹所滅。 公元926年,遼國與渤海國的戰爭以遼國勝利結束,渤海國被滅以後,黑水靺鞨等眾多靺鞨民眾被迫向南遷移,他們大多被強制移民到了遼國境內的遼東,女真的部落里。一部分亡命中原,被漢族同化。
在高麗王的誘騙下,也有大量渤海難民逃亡並不同文同種的朝鮮半島。而他們在朝鮮半島背井離鄉,受到了諸多不平等的待遇。遼國認為渤海人也是自己的人民,希望高麗歸還,而高麗更多的時候是殺掉流亡朝鮮半島的渤海人以挑釁遼國。
遼國與高麗的關係開始交惡。 並成為了遼與高麗的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