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金銀器

遼代金銀器,多為契丹貴族使用的冠帶佩飾、馬具、飲食器皿、首飾、符牌及葬具之類。大都為遼代宮廷與地方的官手工業製品。

遼代金銀器

正文

多為契丹貴族使用的冠帶佩飾、馬具、飲食器皿、首飾、符牌及葬具之類。大都為遼代宮廷與地方的官手工業製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遼代(907 ~1125)金銀器以1986年出自內蒙古奈曼旗遼開泰七年(1018)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者為最精緻豐富,有金面具、鎏金銀冠、銀絲網路、金蹀躞帶、金花銀靴等組成的殯葬服飾及鏨花金戒指、纏枝花紋金鐲、八曲花式銀盒、鏤雕金荷包、金花銀枕、鏨花金針筒、金飾球、金花銀缽、金花銀盒、銀長盤、銀唾盂、銀盞托、銀壺、銀罐、銀粉盒、玉柄銀刀、玉柄銀錐、鎏金銀勺與馬具等。其次是1954年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應歷九年 (959)遼駙馬贈衛國王墓的大批金銀馬具、帶飾和鎏金龍紋銀碗、銀高足杯、金絲織物等。此外,在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出土的刻契丹文款識花式銀碟、二龍戲珠鎏金銀冠,河北省承德縣發現的契丹文金銀符牌,發現於北京市房山縣的鎏金銀面具和遼寧省建昌縣龜山遼墓的二十二曲花式口銀杯,出土於內蒙古巴林右旗泡子營遼代窖藏的柳斗形銀杯、海棠形鏨花銀盤八楞鏨花銀執壺與溫碗、復瓣仰蓮紋銀杯、二十五瓣蓮花口銀杯、荷葉敞口銀杯以及赤峰市郊區窖藏的遼代鎏金鏨花銀雞冠壺和鎏金鏨花魚龍提梁壺等,均為具有代表性的遼代金銀器。
遼代金銀器中大多富有契丹民族特色,以馬具、帶飾居多,金銀器皿較少。用大量馬具、帶飾殉葬,標誌著契丹族善於騎射的強悍性格。遼代帝王凡授大臣爵秩,也“皆賜錦袍、金帶、白馬、金飾鞍勒”。再如馬上攜帶的雞冠壺,斂屍用的面具、網路等,也都是契丹族特有之物。但其中明顯受到宋式金銀器影響者,也不乏其例。如建昌縣龜山遼墓出土的二十二曲花式口銀杯,出自內蒙古巴林右旗泡子營遼代窖藏的復瓣仰蓮紋銀杯、二十五瓣蓮花口銀杯、八楞鏨花銀執壺與溫碗等,均具有宋式金銀器的風格特徵。當然也不排除內中有的是由中原流入遼地的。
遼代的金銀器製作工藝多採用鈑金、澆鑄、焊接、捶揲、鏨花、鎏金、鑲嵌等盛行於唐和五代的傳統技法,根據契丹族的遊牧生活習俗,設計和製作所需要的各種器形。裝飾圖案多模仿唐代流行的團花格式,以龍、鳳、鹿、魚、寶相、牡丹、忍冬、聯珠與纏枝花卉等紋飾為主。如赤峰市郊窖藏的遼代鎏金鏨花銀雞冠壺,腹部鏨刻的鹿紋形象,姿態即與唐代劉贊進奉的金花鹿紋銀盤的表現手法相同,而器物造型則仿照遊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壺形製作。遼代金銀器在裝飾技法上有新的發展,如應歷九年 (959)遼駙馬墓內出土的鎏金龍紋銀馬鞍橋飾和出自遼寧省建平縣張家營子遼墓的二龍戲珠鎏金銀冠,即採用了多層鏨刻工藝,使器物的花紋圖案主題突出,呈現出富有層次的浮雕裝飾效果。這表明遼代的金銀器製作工藝已在繼承唐和五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並與本民族的傳統風格融合一體,形成新的特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