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密碼

達爾文密碼

在本書中,作者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了財富和企業發展的規律。作者認為,企業處於競爭的環境中,它的生死存亡都是與周邊的環境,各種各樣的經濟體相互聯繫、相互依籟、相互鬥爭的結果。人們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對自然的生存環境卻相當缺乏思考。進化論的哲學思想提供了人們思考諸多問題的框架,進化論的成果有時又可以給人們直接的啟發。 進化論之於經濟的最後境界是要把進化融入到我們的思想,時時刻刻用進化思想解釋世界、探索未來,因為符合進化規律未必被選擇,但如果違背進化規律,則會被淘汰。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孟慶祥,財經作家、IT專家,《周末畫報》、《中國商業評論》等媒體專欄作家,曾著有《巔峰過後——通信產業的革命》、《賠錢時代——是誰創造了利潤》。

達爾文密碼達爾文密碼

編輯推薦

財富的秘密隱藏於人性之中,每一種人性都是過去數百萬年有利於生存鬥爭自然選擇的結果。亞當·斯密若能讀到《物種起源》,也許經濟學的大廈將建築在進化的思想基礎之上。現在是進化思想長出新芽的時候了! 在本書中,作者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解釋了財富和企業發展的規律。作者認為,企業處於競爭的環境中,它的生死存亡都是與周邊的環境,各種各樣的經濟體相互聯繫、相互依籟、相互鬥爭的結果。

圖書目錄

前九章

前言:為什麼是進化?

從進化的角度看,中國缺乏偉大的、長壽命的企業正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必然過程,而非一個悖論。2006年,中國很多大企業的利潤爆增,規模迅速擴大。以進化的眼光來看,我倒反而擔心起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演化已經到了成熟期?

第一章 人性與財富

按照進化論的原理,解釋男人好色是容易的。要對貪財、權欲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卻困難的多。根據我的感覺,財富和權力雖然都生存和繁殖都有利,卻不至於在自然選擇的情況下,進化到如此的高強度。

第二章 達爾文的學說

由於生活條件的間接作用和直接作用以及由於使用和不使用所引起的變異:生殖率如此之高以致引起“生存鬥爭”,因而導致“自然選擇”、並引起“性狀分歧”和較少改進的類型的“絕滅”。

第三章 關鍵障礙

獲得性遺傳只是錯誤的解釋了生物的進化方式,但是在邏輯層面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則是一樣的。如果我們認識到這個問題,就很自然的跨越了進化論和人類諸多科學的鴻溝。比如智力的參與會不會是進化論不再適用?由文化主導的人類行為是否可以用進化論去解釋?

第四章 文化:本能的軟體處理方式

人類在進化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首先進化出來一套擁有巨大處理能力的硬體,這個硬體在安裝上很多軟體之前,其威力遠未發揮出來。換言之,這種巨大處理能力的硬體因為沒有發揮效用,於是就喪失了適應性,那么缺乏適應性的東西是如何被進化的呢?

第五章 試錯有理

按照進化哲學,任何進步都比我們認為的低,比如中國經濟在三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人們享受的物質財富增加了若干倍。但是,人們感覺到的幸福程度和生存壓力不但沒有本質的提高,甚至還有所下降,也有人把這解釋成全怪人們貪婪的本性,這只是一種搪塞而不是一種解釋。客觀的說,人們總是遭遇新的問題。

第六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在市場初級階段繁殖能力優勢是最關鍵的優勢,在這個階段最勇敢的公司,最玩命的開拓者將取得最大的競爭力和好處。看看各個行業頂尖的執牛耳者,他們區別於他人最關鍵的特性乃是影響力,這是他們滿足不再是顧客一種實實在在有形的需求,而是要影響顧客的觀念,占領顧客六英寸見方的大腦。

第七章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在組織中,我們要重點強調的是協同是通過複雜持續的鬥爭形成的微妙的平衡,任何組織原則本質都是自私的成員達成的妥協。形成組織的第一個問題當然就是選擇成員,方法就是閱讀簡歷、進行面試,而實質上這是一個建立圈子的過程,那么圈子的實質性規則到底如何進化而來呢?

第八章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日常的決策,很多情況下都缺乏足夠的信息進行分析,對“當下”應該做出何種決策時,總是會隨大流。“從眾心理”是進化上形成的類本能,在日常決策中時不時會表現出來。比如在當下,我們無從判斷股票或者房子的價格走向一樣,我們是否買房子或者股票,取決於大家的熱情是不是高漲。

後九章

第九章 自私的由來

自私是整個社會人類規則和財富規則的基礎,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深入的探討人性自私的生物學基礎。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動物而言,自私有利於生存,生存又有利於獲得後代,於是,自私這種品行就世代的傳遞下去,永不停息。即便如此,也無法理解人類的自私強度如此之大。

第十章 鷹派的終結

進化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行動,“褒義詞”陣營的行為在進化,“貶義詞”陣營的行為也在進化。在成長順序上,鷹派或者是壞的策略,總是率先登場。原因“壞”往往是讓當事人受益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好”多半是使公眾利益的手段。前者當然具有更強烈的動力,會首先登場。

第十一章 生存鬥爭

說到生存鬥爭,公司內部的生存鬥爭則是不可遺漏的部分。幾乎在任何形式的公司中,鬥爭無處不在。我們姑且不論由於利益和人性所引發的明顯的、錯綜複雜的鬥爭以及辦公室的爾虞我詐。而實際上隱性的鬥爭更加普遍,就像自然界的鬥爭並非都是血腥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形式,很多的激烈鬥爭並不以顯著的方式表現出來。

第十二章 競爭與協作

當同種企業競爭時,市場越被有效的細分,能夠容納的企業就越多。人類發明的致富招數,其本質都是為了減緩競爭強度的,如市場區隔、定位、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創新產品等等。這些招數客觀上卻達成了豐富商品種類,擴大經濟規模的成效。就像生物為了逃避競爭才複雜多樣是一個道理。

第十三章 進化壓力

進化是在壓力下尋找出路的競賽,近半個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表明,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反而比較快,像亞洲四小龍日本都是資源貧乏的國家。從進化原理上,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復興恰恰是因為缺乏資源,經濟發展就像進化一樣,各個經濟體總是想方設法在自己相對優勢或者劣勢不明顯的地方突圍,否則成功的機率更小。

第十四章 三種自然選擇

自然界通過分裂選擇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通過穩定性選擇使物種特徵非常明確,每個物種的成員之間體形、特徵、智力、行為等非常接近;通過定向選擇促進整體的適應性。財富的進化也完全遵從這個規律,通過變異和淘汰篩選出來進步。穩定性選擇時期,創新注定沒有出路;別人轉型時期,也許我們最不應該轉型。

第十五章 分化

分化並不是市場區隔的另外一種說法,細分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與細分相比,分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惟一指標就是“遠離”,分化的發生一般來說是出人預料和緩慢的,起初並不被人看好,直到有一天長成一個茁壯的分支,人們才如夢初醒,這是一些公司可以利用分化成長的原因。

第十六章 同化

產品個性化或者品種的多樣化的實際需求卻主要來源於情感選擇。市場上可容納產品種類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是:起初人們在選擇產品時都是功能傾向性的,當功能性的需求滿足之後,引起情感對產品的訴求,需求大體上就是這樣進化而來。一個行業的產品通常的進化途徑是多樣化——標準化——多樣化——同化。

第十七章 預知未來

周期性的危機並不是某種社會制度的產物,而是進化的產物,凡是進化,通常都會有周期性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攀升通常都是較為平緩的,但是崩潰則是猛烈的,這種周期性的形狀很像鋸齒。例如恐龍通過經年日久的生存競爭變的體形龐大,但是,外界環境的巨大變遷則使這種大體形的動物一下子不再適合生存。

內容簡介

人們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對自然的生存環境卻相當缺乏思考。進化論的哲學思想提供了人們思考諸多問題的框架,進化論的成果有時又可以給人們直接的啟發。

進化論之於經濟的最後境界是要把進化融入到我們的思想,時時刻刻用進化思想解釋世界、探索未來,因為符合進化規律未必被選擇,但如果違背進化規律,則會被淘汰。

物競天擇:競爭是自然界的常態,生存就是競爭。生存,不但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競爭,不但是自然界生物的宿命,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挑戰。

適者生存:生存是一種結果,它需要條件,這個條件就是適應。自然和社會不會為不適應者浪費資源,不適應環境和競爭的只能被無情地淘汰。

用進廢退:一個拳擊手的胳膊肯定要比一個公司文職員工的胳膊粗壯有力,但他們童年時並沒有太大差別。

優勝劣汰:自然只偏愛那些優勢的物種和個體,對於劣勢的一方,它總會殘忍地奪取它們剛剛得到的生命和寶貴的自由。

末位淘汰:末位淘汰是內部競爭的必然結果。世界因末位淘汰而變得和諧、有序,且充滿生機。

適應變化:這是個變化的世界!地球存在了幾十億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時刻在改變著自己,而人類也必須隨著地球和社會的改變而改變。

分工協作:遠古人類,從他們的靈長類祖先那裡繼承了群居生活的方式,同時也繼承了合作的精神。作為團隊的一員,必須明確“分工協作”是需要,也是義務。

弱肉強食:羚羊生來就要做獅子的食物,這是它們的宿命,無從逃避。

危機意識:“亡羊補牢”雖然為時不晚,但是付出的代價卻肯定是收不回來了,所以還是“狡兔三窟”更實惠些。

贏家效應:《聖經·馬太福音》說: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讀者書評

太空梭也許是人類製造的最複雜的設備之一,它由300萬個零件組成。然而,人類卻無法製造最簡單的生命,這部分的說明,即使是最簡單的生命也比人類製造的最複雜的設備要複雜。自然界為何如此奇妙呢?原因是進化機制。

在《達爾文密碼——人性與財富的進化》中,作者開篇就寫道:“想想看,自然界甚至無法形成一個規則的球體或者其他形狀的幾何體,卻造就了複雜無比的生命,原因就在於自然界形成了自我反饋、不斷改進的機制。”

達爾文的學說揭示了物種進化的原因即自然選擇學說,變異總是缺乏方向的,盲目的,而選擇卻有內在的邏輯——誰在競爭中更具備優勢,就會在機率上得到更多機會的保留。儘管變異的速度非常緩慢,選擇也僅僅是機率上微弱的優勢積累,在付出了漫長的時間代價之後,竟然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造就了豐富、複雜的生物世界。

正如作者所言,自然界沒有免費的進化。《物種起源》結尾處,達爾文用包含深情的筆調謳歌了進化的奇妙:“從自然界的戰爭里,從飢餓和死亡里,我們便能體會到最可讚美的目的,即高級動物的產生,直接隨之而至。”

取得驚人成就的代價是用無止境的生存鬥爭和大量的犧牲。正是因為這一點,“達爾文主義”至今仍然被戴上殘酷、弱肉強食的帽子。以最佳化人種為藉口的屠殺和戰爭似乎從達爾文的學說中找到了理論依據,事實上,這是對達爾文學說的歪曲和利用,作為一個科學家,不應該對這種利用負責,這就像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發明都會被壞分子所利用,火藥即可以提高生產力也可以用來生產殺人武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即可以製造核子彈也可以用來發電。但是,沒有一個科學家受到達爾文這樣不公正的待遇。

從情感來說,進化的代價如此之大,人們自然會想到:“要是變異是有目的的,或者是有預謀的,也許犧牲會減小很多。”不幸的是,這種想法錯了,這是《達爾文密碼》所揭示的最重要的邏輯之一。因為進化的本質不是預謀而是鬥爭,有預謀的進化同樣會遭遇有預謀的競爭。揭示了這一層本質之後,用進廢退的拉馬克學說就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在邏輯層面上統一起來了。

進而,作者很自然地將進化學說引入了探討人類社會規則、財富地進化等問題上來。因為,很顯然,不管是財富、文化或者規則顯然都是有預謀的,作者越過了這個邏輯困難,試圖把人類社會的一切納入到進化的邏輯之中,這並非達爾文設下的圈套,但確實是隱藏在達爾文學說之中的密碼。於是,《達爾文密碼》不再具象地類比層面討論問題,不再談論那些被過多談論的適者生存、弱肉強食之類的話。

順著這條思路,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在自然鬥爭中豐富的景象。這種鬥爭並不僅僅停留在獵人還是獵手層面,甚至也不僅僅停留在人類社會層面,它與是否具有生命特徵本質上也沒有什麼關係,拚命發展的幾款手機之間也會遵從自然進化鬥爭的邏輯。

如果這樣寫下去的話,討論每種鬥爭、每個細節,一定成為一個卷帙浩繁的大作。作者在序言中就設下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埋伏。“達爾文的成就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顯示的成就是他發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隱式的成就是他把人人都會的一種思考方法集大成地展示出來。後者猶如我們的潛能,只要加以引導,人人都可以按照同樣的方式思考萬物。”

是的,達爾文的思考方式不像牛頓或者愛因斯坦,和開爾文或者休謨也有很大的不同。達爾文開啟的這個原本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被忽視的本能才是最重要的,這也許是達爾文最核心的密碼。《達爾文密碼》給了我們豐富問題有限的答案,卻指明了破解諸多密碼的線索,也許《達爾文密碼》僅僅是一個萌芽,但是,誰又能夠知道,日後它會不會發育成了枝繁葉茂的大分支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