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賣

過賣

過賣,舊時民間對酒館、飯館中服務人員的稱呼。亦稱“跑堂”、“堂倌”。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水滸》 “過賣”是老北京七十二行當之一,舊時指北京酒樓的小二(店裡的夥計)或稱跑堂的;相當於餐館、酒樓的服務生或服務員。

過賣- 釋義

過賣 過賣

guòmài

[waiter] 舊 稱飯館、茶館、酒店中的店員。

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水滸》

“過賣”是老北京七十二行當之一,舊時指北京酒樓的小二(店裡的夥計)或稱跑堂的;相當於餐館、酒樓的服務生或服務員。

過賣 - 例子

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水滸》

比如在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白展堂在同福客棧中的工作,就是在店裡乾的跑來跑去的活。

過賣 - 簡介

——古時候指酒樓小二(店裡的夥計)所做的動作,一天到晚跑來跑去忙個不停,跑堂的,現今稱作服務員。

——是指在飯館中做端菜送飯工作的人,酒飯館中的服務員。舊時也就是端菜端飯收賬跑腿兒的店小二兒。

過賣 - 史話

老北京飯館跑堂的,遇到客人點菜時,總是先要報告主人準備的菜是什麼,其餘菜請各位隨意點,等到每人點過1個菜之後,主人仍在讓,跑堂的就說:“菜不少了,先來先吃著,不夠再找補”。這兩句話,真可謂面面俱到,請客的人焉能不高興。

那時候,跑堂的說話也有訓練。好的“過賣”不僅懂禮節,還得會吆喝,嗓音洪亮,喊一嗓子幾個大棚都能聽得清楚,尤其是應喜壽事,必須先熟悉事主的關係好友,分請尊卑長上,親疏親舊,反應得靈敏,富於應變能力,腿勤而且口齒利落,自譽是“賣禮的”。 他們與顧客對答不卑不亢,自然要順著對方說,有時也要駁回。可是駁了顧客不但能使他愛聽,並且聽了還感到愉快。這是北京以外的館子辦不到也想不到的。

跑堂是一門學問,比如顧客一進門口就有人起來迎接,“二爺來啦!”“三爺來啦!”客人排行第幾,他都知道,因為當時北京流動人口很少,而且飯館顧客喜歡到他所習慣去的地方,點菜的時候,跑堂的會插嘴:“三爺,別吃蝦仁,蝦仁不新鮮!”他會提供信息:“鯽魚是才打開包的,一斤多重。”一陣磋商之後恰到好處的選單擬好了。顧客用什麼樣的酒,不需開口,跑堂早打了電話給顧客平素有交往的酒店:“某某胡同的×三爺在我們這裡,送三斤酒來。”×三爺慣用的那種 多少錢1斤的黃酒就送來了,沒有錯。顧客臨走的時候,由堂口直到賬房,一路有吆喝送客,像官府喝道一般。到了後來才有高呼小賬多少銀兩的習慣,不是為顧客聽了臉上光彩,是為小賬數目公開,預備聚在一起大家均分,防止私弊。

等菜不來,顧客問:“菜為什麼老不來。”跑堂的則說:“火候不合適,不能給您端上來,能夠來晚點挨兩句罵,不能端上來不好吃挨罵,您稍微等一等就來。”若是菜仍是不來,顧客不耐煩拿起筷子敲盤叮噹聲,在從前這是極嚴重的事,這表示招待不周。賬房裡管事先生一聽敲盤聲就要親自出面道歉,隨後有人打起門帘讓顧客看看那位值班的跑堂的扛著鋪蓋走出大門——被辭退了。事實上他是從大門出去又從後門回來了。

過賣 - 營生

在舊中國時,餐館“過賣”——跑堂的都是男性,越是高級講究的地方跑堂的年歲就越大。而在國外有檔次的西餐館到現今也是這個規矩,中、西餐館似乎在這方面不約而同。

在香港有一家名叫“燕京樓”的北京餐館和在澳門一家名叫“四五六”的上海餐館裡面,跑堂的都是上了年歲的男性,老頭們個個風度翩翩謙恭有禮,不論是為你點菜、上菜、唱菜還是更換餐具,都做得那么令人賞心悅目,成為了那裡一道獨特的風景。這些高級跑堂將餐飲服務做成了一門藝術。

過賣 - 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鼓勵婦女走上社會參加工作。在餐館端盤子似乎比較適合婦女乾,於是這個崗位開始有了女性的身影。發展到後來,反而是看見男跑堂的倒有些不習慣了。在這些國營餐館裡見到的女跑堂們,幾乎都是原來遺留下來的。人都已到中年模樣自不必提,挪著個郵筒般的腰身給你上菜,你還得給她騰地方。風格作派還是國營那一套,服務態度生硬簡單,說話粗聲大嗓的。碰上個脾氣不好的,你給她錢倒象是你欠了她的一般,到這個時候你又會迷茫的搞不清誰是上帝了。面對這些下得起飯館的食客,她們似乎恨不得肚子裡長出牙來咬誰兩口。這些跑堂把餐飲服務當成了自己撒氣的地方。

——改革開放搞活後,中國的私人餐館真如雨後春筍,必然對跑堂這個崗位人員的需求量大增。城裡的年輕人已經看不上這個職業,而私人老闆為了招攬顧客也不願意雇用城裡的下崗職工,於是農村出來的姑娘小伙長得順眼點的,似乎也就順理成章的集中在了餐館這樣的視窗行業。可是畢竟這些農村孩子沒有見過什麼世面,私人老闆為了賺錢也不會下力氣對他們進行像樣的崗前培訓,因此在這些小餐館就餐也就是果腹的需要,享受服務就談不上了。這些跑堂只是把餐飲服務當作謀生手段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