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每一天

過好每一天

《過好每一天》是由鄭石岩所著的一本書籍,於2006年廣西師範大不出版社出版。綜合這些煩惱法的原理,融合心理學的技巧,就現代人亟須克服的煩惱,以及發展健康情緒的要領。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鄭石岩

ISBN:10位[7563361200] 13位[9787563361205]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定價:¥15.00 元

內容提要

唯識心理學把煩惱解釋為障礙精神成長的態度和行為,並將其所引發的情緒和續發後果,一起稱為煩惱。換句話說,煩惱和心智功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只要墜入煩惱中,就會使人失去理智,無法開展光明、愉悅和幸福的人生。

本書綜合這些煩惱法的原理,融合心理學的技巧,就現代人亟須克服的煩惱,以及發展健康情緒的要領,歸納為五個主題:認真把生活過好、把握養心之道、及時療傷止痛、緩解緊張和焦慮、掙脫憂鬱的情緒。

本書共分五篇,每篇分別就最常用的情商,予以討論,提出簡要的實用方法,供讀者參酌套用。希望這本書能給現代入帶來情商和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從而發揮其潛能,過好每一天,實現幸福成功的人生。

唯識心理學認為,人的煩惱源自貪婪、嗔怒、愚痴、傲慢、疑慮和邪見六種執著。人一旦犯了這這些錯誤,容易產生煩惱、緊張和焦慮,引起精神生活的退化、壓抑和崩潰,甚至會失去理智。

《過好每一天》綜合唯識論的基本原理,融合心理學的技巧,把發展健康情緒的要領歸納為“認真把生活過好”、“把握養心之道”、“及時療傷止痛”、“緩解緊張焦慮”和“掙脫憂鬱情緒”五個主題,旨在討論煩惱和痛苦的解脫,從而培養好的情緒生活,尋找身心健康與幸福之道。

作者簡介

鄭石岩教授,中國台灣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曾赴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深造,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多年;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是融心理學,教育學與禪學於日常生活套用的倡言人。已經在內地出版《禪·生命的微笑》《悟·看出希望來》《覺·教導的智慧》《禪·心的效能訓練》等書,是積極入世,以書度人的典範。

目錄

代序 大家一起來重視情商

一 認真把生活過好

1.過好每一天

2.保持赤子之心

3.及時做寶貴的事

4.提振工作的朝氣

5.發揮創意的樂趣

6.認真工作的喜悅

7.套用情緒激發自己

8.別急別拖延

9.創造愛與溫暖的情感

10.情緒影響運氣

11.學習駕馭心情

12.把握幸福之道

二 把握養心之道

1.注意你的心情

2.適應變化無常

3.重視應變的情緒

4.提醒自己愉快

5.爭取善待自己

6.生活要有幾分傻氣

7.應付尷尬的技巧

8.積極對付逆境

9.排解時間的壓力

10.打盹能養精蓄銳

11.假寐可以養心

12.做點練氣運動

三 及時療傷止痛

1.覺察情緒的變化

2.用寬恕來治心理創傷

3.緩解心理壓力

4.治癒心理空虛

5.做一個會笑的入

6.笑能解除壓力

7.觸覺可以療心

8.音樂可以滋養心靈

9.掙脫脆弱的心境

10.不找藉口逃避

11.穩住工作情緒

12.及時亡羊補牢

四 緩解緊張和焦慮

1.防止心煩氣躁

2.擺脫緊張的煎熬

3.事到如今怎么辦?

4.控制一時的衝動

5.怎么化解憤怒

6.人緣不好的壓力

7.應付工作的壓力

8.嘴饞與心理壓力

9.追求完美所造成的焦慮

10.信息焦慮症候群

11.克服急躁的心情

12.性子急怎么辦?

五 掙脫憂鬱的情緒

1.不墮入憂慮的陷阱

2.宣洩心中的積鬱

3.勇敢面對人生的低潮

4.拉抬低落的情緒

5.排遣厭倦的心情

6.改正執著的習慣

7.克服羞怯的心理

8.不為自己的說服力擔憂

9.揮別懶散的生活

10.防止懼老症作祟

11.憂鬱會傷人

12.認清抑鬱症的真面目

書摘

有時抑鬱症患者的症候,並不很明顯,正因如此而錯過醫療,使腦部神經化學出現紊亂,而造成身心惡性循環,加重病情。因此要重視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別以為過幾天就自然會開心起來。假如你或親友有了以下這幾種行為改變,表示有抑鬱症的警訊,該是注意的時候了:

一改過去的習慣,突然變得沉默寡言;有時在職場上,勉強保持與別人交談,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表現很沉默。

情緒不穩,稍不如意就小題大做,或者生悶氣,心情不好,憂心忡忡;或者暴躁易怒,而經常與別人衝突吵鬧,使自己憂鬱的情緒更形嚴重。

本來活潑的人,現在變得不與人接觸;他想平淡隱居,或待在家裡過刻板的生活。

凡事興趣索然,懶得照顧自己,不注意儀容。

要做決定時,陷入猶豫,做決定很困難。

—個人有了上述的改變,而且持續下去,就表示有了問題。如果你的親人或朋友,有了這些改變,不妨跟他談談,陪他去看醫生,幫助他緩解一些心理的衝突和壓力。如果是你自己,那就該毅然面對現實,去看醫生,別讓它坐大。

抑鬱症患者如果突然間表現得開朗,也就是說,突然一改過去鬱鬱寡歡的心情,變得開心起來,那不一定是病情好轉。要特別注意的是:他有可能是在決定自殺後,感到如釋重負,所表現出來的放鬆。這時就更要提高警覺,予以協助。

抑鬱症可能是內在神經化學變化引起,也可能是心理原因引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它是可以治療的。要特別呼籲的是:有些人以為得了抑鬱症是不光彩的事,而不肯去就醫,那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P14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