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

概述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由張德芬所著。一書在半年內狂銷三萬本以上,位於台灣三大暢銷排行榜前十名!讀者反應熱烈、佳

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評如潮!這本書讓我強烈地想跟所有我的朋友分享,可以說,它治療了我,並給我了一些啟發,我很高興做了一場心靈之旅,不虛此行。《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故事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若菱,自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個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你會不會擔心和若菱一樣,讓身體的疲憊失控於華麗的業績之中?你是否也想遇見在你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紗,遇見全新的自己?新書發表座談會中,德芬將與我們分享她寫書的經過,並且幫助讀者們研讀和活用書中所傳述的各種人生智慧。而在兩次迷你工作坊中,德芬將與讀者們深入探討書中的內容。依據書中的四個層次(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以團體咨商、個別療愈或練習及體驗的方式讓來參加的人能切實理解,並且能夠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建議,同時獲得身心的療愈。

序言

張德芬的第一本身心靈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台灣出版四個多月就賣了三萬本。在台灣狹小而競爭激烈的書市中,算是相當難得的異數了。之後,我陸續收到讀者的來信和反饋,訴說這本書如何觸動了他們的心靈,開啟了一個全新不同的人生觀。很多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身心靈方面的東西,雖然一直好奇,但是覺得大部分的書深奧難懂,也不知如何入門。他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門地圖。
你現在手上拿著這本書,希望你給自己,也給我一個機會,靜下心來好好讀它。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你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者你就是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也許就在本書的字裡行間,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現。

內容簡介

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好,出呼應了我長久以來的沉澱信念——“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遊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恕哀樂,唯有保持觀照內心並異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這是一本好讀、好用也好學的“現代修心書”。口齒伶俐、聰穎慧黠的“張前主播”,無情歲月並未褪險她才貌雙全的一絲一豪,讀其文如見其人(我可以從北京就近作證——她依然貌美如花不減當年),一路修行的用心良苦,就在一股腦兒無私奉獻的字裡行間,與眾生交流。

作者簡介

張德芬,台灣大學企管系畢業,擔任台灣電視公司新聞記者/主播多年後,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了企管碩士(MBA)的學位。2002年開始,她受到啟發與指引,辭去高薪的工作,專心研修瑜伽以及各類心靈成長課程以及心理治療方法,體悟了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面的心得。2007年6月在台灣出版第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名列台灣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讀者反應空前熱烈,成為暢銷作家。
五年多來,學習了各種不同的心靈成長以及心理治療方法,並且博覽中英文有關著作,透過時時刻刻活在當下以及觀察自己的修煉,得到了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面的心得體悟。取得了中國國家心理諮詢師的執照。現在最關心的是“人類意識的進化與提升”,為地球美好的未來貢獻一己之力。目前與家人長期定居北京。
著有身心靈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和《活出全新的自己》,同時翻譯有德國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禮物》。

編輯推薦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是華語世界第一部心靈小說!上市後受到極為廣泛的關注;很多人因為這本書改變了對生活的看法;隨著這本書的上市,掀起了一股心靈探索方面的閱讀熱潮;也出現了很多的跟風之作。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海峽兩岸銷量突破400000冊!著名藝人凌峰:“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才能有好的心態。”奧美中國區CEO莊淑芬:“一本好讀、好用也好學的現代修心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靈修行課》中有一句話說得好,呼應了我長久以來的沉澱信念——“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遊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一副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這是一本好讀、好用也好學的“現代修心書”。口齒伶俐、聰穎慧黠的“張前主播”,無情歲月並未褪險她才貌雙全的一絲一毫,讀其文如見其人(我可以從北京就近作證——她依然貌美如花不減當年),一路修行的用心良苦,就在一股腦兒無私奉獻的字裡行間,與眾生交流。

專業書評

有其可取之處,但不要盲目和迷信。
理智地看:
一個荒唐的開始,引出一個荒唐的故事;
一套荒唐的邏輯,引入一個荒唐的迷宮;
一個自以為是人,套住一幫所謂的智者;
一個無解的課題,讓人想得到美好正解。
痴人說夢!!!
這本書讓我強烈的想要跟所有我的朋友分享,可以說,它治療了我,並給了我一些啟發,我很高興做了一場心靈之旅,不虛此行。
書閱畢,贊!可愛、近人、博學而透晰的幸福人生導遊,有你帶路真好。
感謝你,寫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像一本靈修地圖。我自己修了一年時間,漸漸感覺到生命的變化,你的書就像是一面鏡子,我又可以看到自己了。
我得再說一次,當我看完本書,我真的覺得,我是剎那間看見彩虹的那隻狗,我的眼淚撲簌簌流下來,這種喜悅,就是風經戰亂而失散的親人,在千迴百轉後終於重逢,那么親切溫馨,那么令人動容。我真的真的清楚看見我,站在青青地上,徐徐微風裡,蔚藍天空下,看著我,輕輕地微微地笑。
故事是從:
“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若菱,自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個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你會不會擔心和若菱一樣,讓身體的疲憊失控於華麗的業績之中?
你是否也想遇見在你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紗,遇見全新的自己?
新書發表座談會中,德芬將與我們分享她寫書的經過,並且幫助讀者們研讀和活用書中所傳述的各種人生智慧。
而在兩次迷你工作坊中,德芬將與讀者們深入探討書中的內容。依據書中的四個層次(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以團體咨商、個別療愈或練習及體驗的方式讓來參加的人能切實理解,並且能夠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建議,同時獲得身心的療愈。
這是一本好讀、好用也好學的“現代修心書”。口齒伶俐、聰穎慧黠的“張前主播”,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這四個層次,以團體咨商、個別療愈或練習及體驗的方式讓來參加的人能切實理解,並且能夠在生活中身體力行書中的種種建議,同時獲得身心的療愈。將一路修行的用心良苦,就在一股腦兒無私奉獻的字裡行間,與眾生交流。
你現在手上拿著這本書,希望你給自己,也給我一個機會,靜下心來好好讀它。如果你在追尋人生的答案,或是你在嘗試解決人生的一個難題,或者你就是處在一個停滯的階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也許就在本書的字裡行間,你會有心領神會的一刻,因而答案自動浮現。
——作家莫秋雨

圖書目錄

台灣知名藝人 凌峰序
奧美行銷傳播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長
自序
第01章 一場奇怪的對話——我是誰?
第02章 老人的讀心術——我不是誰?
第03章 做愛像去迪斯尼樂園、
第04章 我為什麼常常不快樂?——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第05章 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
第06章 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未知的自己
第07章 這個世界是什麼組成的?——能量爭奪戰
第08章 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則
第09章 巧遇舊識——潛意識初探
第10章 當靈性與科學相遇——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第11章 命好不怕運來磨——潛意識中的人生模式
第12章 遇見難得的知音——潛意識的表達方式
第13章 回溯童年的記憶——我們身體的障礙
第14章 重新和身體聯結——瑜伽與呼吸
第15章 激勵大師的體驗分享——飲食與健康
第16章 卸下光環後的人生——健走真好!
第17章 “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第18章 一場“EgoBoosting”(小我增長)秀——同學會的啟示
第19章 被負面情緒套牢——情緒的障礙
第20章 在谷底驚見陽光——情緒的體驗
第21章 在擺盪於背叛、欺騙之間——情緒的爆發
第22章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臣服的體驗
第23章 夢的秘密——當下的臣服
第24章 背負重責大任的腦袋——檢視思想
第26章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
第27章 昔日女星的解套智慧——思想的癮頭
第28章 我是個婚姻失敗者?!——認同的解離
第29章 什麼記我感到喜悅?——認同的解離
第30章 老婆不是秀給別人看的——身分認同的探索
第31章 戰勝了胜肽——心想事成的秘密
第32章 未實現前就先感恩——最後的試煉
第33章 開始,就是未來——迎風飛揚
代跋:給讀者的一封信
感謝

經典語錄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每個父母也是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限制。但是你要相信,在過去的每一刻,你的父母都已經盡他們所能地在扮演好他們的角色。他們也許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是他們所知有限,資源也有限。在諸多限制下,你所得到的已經是他們盡力之後的結果了。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裡面是一直沒有變的。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
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生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現代的社會像個殺戮戰場,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想控制他人、用權利凌駕他人、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
大約一百年前,我們偉大的心理學家發現了人類的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做決定的過程。
它是一個看不見的世界,但是主宰著我們外在的世界。我們的意識、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斷、感情都是從潛意識來的。我們在意識層面對自己的一切的認知、喜好,只是占了我們自己全貌的1%而已。潛意識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對我們的自我有完全的影響,而它的99%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和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悽慘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為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生活事件×前世業力(如果你信的話)=人生模式
我不是我的工作、我不是我的表現、我不是我的成功,也不是我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我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所有造成我們和真我隔絕的東西都像黑暗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覺知之光去照亮它們。在身體表面的這個部分,所謂覺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們的身體聯結。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身體的95%是在潛意識的狀態下用自動導航系統在操控的。所以,找回與身體的聯結就可以幫助我們把5%的版圖擴大,找回更多的自己。——與你的身體對話,傾聽你身體的訊息。
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聯結,所以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況。
如果我們習慣於注意自己身體的感覺,時時安撫照顧它的話,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你知道嗎?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輕鬆、也可能焦慮或平靜,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我有一副身體,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
我有欲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曉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來來去去,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並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情緒反反覆覆,卻影響不到內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和知覺的見證。
這些情緒都是一種能量,尤其對孩子來說,一些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失望落空的悲傷,都只是一種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
將來你做母親以後,要記得,給孩子無限的情緒上的支持和認同。
我看見我在尋求不被愛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求。
情緒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么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如果你用轉移的方法來教孩子避開負面情緒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學會了用代替品來逃避情緒,什麼抽菸啦、吸毒啦、還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的。如果去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話,那就更不好了。
因為事實就是最大,因為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牆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無濟於事,徒勞無功。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裡面珍藏的禮物。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內在身體,去體驗你當時身體各個部分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面。——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
凡是不被允許的那些特質,就被我們壓抑在潛意識裡面。但是它們是一種能量,不會因為你不承認它的存在就消失。這些東西,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陰影”,被我們否定的、壓抑的、抗拒的內在特質。這些被我們壓抑下去的陰影,還有我們從小到大不被父母、環境認同的各種情緒,都是沒有釋放的能量,儲存在我們的細胞記憶里。它們不時會浮上檯面,造成我們的困擾,但是我們並不想去看它們。於是,我們就發展出很多的策略來逃避這些蠢蠢欲動的不安、浮躁、突如其來的暴怒、莫名的憂傷,還有腦海裡面喋喋不休的“你不夠好、你是錯的、你不如別人、你不夠完美”的緊箍咒。
拚命工作、酗酒、抽菸、各種癮症、看電視、追星族、過度運動、幫助別人、不停的讀書、學習、泡夜店、換伴侶、換工作、在生活中製造各種戲碼。
接受了這么多的應該和理想,我們於是產生了很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礎,也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當我們心裡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這就是你心目中的神。當你祈禱的時候,你的內在會發出一股正面震動的能量,它會把你想要的東西吸過來,也就是神在回應你的禱告而賜給你真心想要的東西。
我們面對每天的生活,都去試著活在當下,臣服於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臣服於它。而因為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當下的每個選擇中,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最好的選擇,而且正因為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最好的事物會因為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而發生。
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
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C出現。比方說,我婆婆看到我的時候臉色不太好(A),如果我認為她討厭我(B),我會覺得很難過(C),但是如果我認為她當時心情不好(B1),我會很中立地(C1)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動。如果我認為她是因為身體不舒服(B2),我會很心疼地對她格外好一些(C2)。所以不同的B,造成不同的C,也影響我和婆婆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每個負面的情緒後面,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因為情緒是身體被我們思想刺激之後而產生的反應。
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時間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
傾聽自己腦袋裡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聲音在那裡,我在這裡聽著它,注視它。這份了解,就不是一個思想了,它是對你臨在的一個感覺,一個新的意識的次元就升起來了。透過這樣的觀察(傾聽內在的思考,對話),你可以感覺到在那些思想下面的一個比較深層次的自我,一個有意識的臨在。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情緒上的抗拒和反對,可以改變我們不想要的事實,但是,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腦袋在撞牆,真的是“徒勞無功”,而且對事情的後續發展一點幫助都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像現在的悲傷、低落,我們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所以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
定靜的工夫是最有效對治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的利器,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果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監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雖然短暫,你已經接近生命的源頭了;也許不能暢飲,但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濕潤的水汽。定靜的工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不過在過程當中,你會愈來愈感受到來自真我的那些特質:愛、喜悅、和平。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
親愛的孩子:
該是你展翅高飛的時刻了。我看到你的成長茁壯,心中有無比的喜悅。記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為分享就跟感恩一樣,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又該我雲遊四方的時候了,臨走前我送你一句話,記住——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