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戲

指舞台劇與電影互為結合的演出形式,舞台上的表演同電影放映穿插進行。 連環戲的出現,源於西方電影的影響。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連環戲中的電影一環,也從無聲發展到有聲。

民國初年戲曲演出習俗。指舞台劇與電影互為結合的演出形式,舞台上的表演同電影放映穿插進行。連環戲的出現,源於西方電影的影響。九畝地新舞台建造後,成為滬上時裝京劇和文明戲的主要演出場所,當時徐半梅等人吸收了日本“連瑣劇”的特點,設計編排了兩部連環戲《凌波仙子》和《紅玫瑰》,在新舞台上演。兩部戲藉助新建的劇場和新穎的形式,吸引了不少觀眾。連環戲一般將一部戲分為若干段或節,劇情中叢林高山、江河險灘等場景,事先拍成影片。大部分在室內發生的故事,仍由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演出時,舞台上演主場外情節時,劇場由燈光暗熄,銀幕下垂,放映電影,待影片中表演至一段落時,則燈光復明,銀幕捲起,舞台上的演員接著演下去,如此反覆,直至劇終。連環戲的創演在當時曾有轟動效應,但因種種局限(如戲中的主角若脫離劇團,整個戲就將因台上的演員與銀幕中的演員不能統一而停演),未能成為京劇海派的一種主要演劇形式。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連環戲中的電影一環,也從無聲發展到有聲。民國二十三年(1934)在榮記共舞台上演的《紅羊豪俠傳》即是一部有聲連環戲的代表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