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灘飄色

連灘飄色

連灘飄色,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又被稱為“隱蔽藝術”。因其中蘊含粵劇文化、服飾文化以及聲樂文化等各種傳統文化元素,因此也是一種複雜多樣的民間藝術。

簡介

連灘飄色連灘飄色

連灘飄色原本是節日或廟會巡遊時的助興活動,起源於明代,盛行於清代,是廟會巡遊的重要娛樂節目。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各種原因,飄色巡遊逐漸衰落。直到20世紀90年代,連灘飄色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多次應邀參加吳川、中山舉辦的飄色大賽,遠近聞名。

連灘飄色是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一項娛樂性較強的民間藝術,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張公廟“廟會”都會上演連灘飄色。

藝術特點

連灘飄色以高、難、飄、險而聞名,大型傳統飄色(七飄)有獨占鰲頭、金蛇賀歲、年年有餘、農家樂、三條芭蕉扇、西湖借傘等。

組成

連灘飄色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色櫃;二是色梗,即支撐用的鋼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員。每板由2-3個小孩扮演,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具有色彩艷麗、造型大方、裝置奇妙、講究力學、內容含蓄的特點。巡遊表演時,每板飄色都有八音鑼鼓隊奏樂伴隨,形成聲、色、藝組合表演的流動立體舞台。

製作工藝

首先經過巧妙的構思和設計;其次按照設計圖紙裝好飾櫃車子,再將一根經過精心設計的鐵枝固定在車子上,鐵枝穿過某種被掏空心的道具或飾物,外面看起來就好像是某種道具或飾物支撐著人物在上面一樣。三是在支架上套好服裝,以隱藏、掩蓋住支架。四是造型人物上架。這一部分最為複雜。完成後的造型人物有的站立或坐臥在刀槍之尖,有的人物停留在樹梢或花卉之上,種種造型驚險逼真,像飄在空中一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4月,“連灘飄色”被鬱南縣人民政府確認為第三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1年7月,“連灘飄色”被雲浮市人民政府確認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2年2月,“連灘飄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朱展英,男,1936年8月出生,從小愛好美術工藝和粵劇藝術,擅長於飄色色梗藝術製作和造型設計,對連灘飄色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朱展球,男,1946年10月出生,擅長色梗、色櫃的製作,對連灘飄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張公誕”日巡演

每年正月二十,在明代廣東總兵張元勛誕辰日,廣東廣西和海內外鬱南人都自發匯聚該鎮“張公廟”,張燈結彩,並以民間民俗文化大巡遊方式慶賀。2013年3月1日,在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上演的“民間藝術嘉年華”中,近10萬周邊幹部民眾及省內外遊客歡聚連灘,以高、難、飄、險而聞名的“連灘飄色”引來觀眾的叫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