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南民族高級中學

連南民族高級中學,始建於2004年,是連南縣唯一一所普通高中。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連南民族高級中學的前身是連南民族中學,至今已有56年辦學歷史,是連南縣唯一一所普通高中。2004年,縣委縣政府為加快我縣高中教育的發展,決定實行高、國中分離,將民族中學、三江中學、寨崗中學三校高中部合併。學校經過重新選址、規劃,按國家示範性高中標準建設,占地200畝,設計辦學規模為72個教學班、3600個學位,前期總投資約6000萬元。
2005年9月1日,原連南民族中學高中部搬遷到新校址正式上課。
在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特色逐漸顯現出來。

氣候條件

連南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5°C,氣候溫和怡人,總降水量1660.5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熱同季。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因位於南嶺山脈南麓,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高山與平地之間溫差達4--5°C。連南縣的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秋過渡快,春季陰冷濕潤,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 爽風清,冬季寒冷乾燥。

行政區劃

連南縣瑤族自治縣轄6個鄉鎮,人口15萬多,其中有8萬多是瑤族,有7萬餘是漢族客家人,還有少量的壯、回、滿等少數民族。瑤族居住的地方占全縣80%的面積。在連綿百里的高山峻岭上,到處是瑤家村寨,故連南有"百里瑤山"之稱。

歷史沿革

連南瑤族自治縣,秦朝屬長沙郡,漢朝屬桂陽郡,三國、晉朝併入屬始興郡,南北朝歸陽山郡,隋朝屬熙平郡,唐朝、宋朝屬連州。元代改州為路,歸連州路,明代因之。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設理瑤同知,直廣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設瑤務處,管轄瑤族聚居區。民國16年,設立連陽化瑤局,隸屬廣東省政府。民國24年改安化管理局,民國35年,撤安化管理局置連南縣,連南之名於茲第一次出現。 建國後,於1950年5月16日成立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府駐三江鎮,轄瑤區。1953年1月25日連山、連南兩縣合併,成立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把原連縣的三江地區和陽山的寨崗地區(含今寨南鎮)劃入自治區版圖。1954年3月,原連山轄地劃出,恢復連山縣建置。1955年6月,連南瑤族自治區改稱為連南瑤族自治縣。1958年12月,又與連縣、連山、陽山縣合併為連陽各族自治縣,縣府設在連州鎮。1960年10月,陽山縣劃出後,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為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10月,撤銷連州各族自治縣。恢復連縣、連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建置,屬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地、市合併後,由韶關市轄。1988年1月劃入清遠市管轄。 連南境內,群山連綿,建國前,居住主要有瑤、漢、壯三個民族。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約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傳播到連南,漢族人口已有相當的數量。在隋唐時期,連南地區已有一定數量的瑤族居住,元代時已產生了獨特的社會政治組織--瑤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沖”(排即大山寨,沖即小山寨)。這裡的瑤族,有過山瑤和排瑤之分。排瑤是因為瑤民習慣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疊,形成山寨被漢人叫“瑤排”,所以被稱呼“排瑤”;過山瑤則因為其祖先以耕山為主,“食盡一山過一山”,遷徙無常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排瑤主要來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區。約在隋唐時期,他們祖先經辰州、道州等地,遷徙到連南山區結寨定居。過山瑤則在清朝時期分別從湖南和廣西遷徙到連南,新中國成立後,已建寨定居下來了。壯族則明朝正統年間後陸續從連山等地遷來連南定居。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來,共同開發了連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連南瑤族同胞雖然僻居深山大嶺,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瑤族人民採用歧視和壓迫的政策,軍事上不斷進行圍剿,"梨其巢穴、種類無遺"政治上分而治之,把瑤族聚居地區分割到連山、連縣、陽山管轄,並買一些瑤族上層充當他們的傀儡,製造瑤族內部矛盾;經濟上千方百計對瑤族同胞進行剝削和掠奪。加上瑤區內部糾紛叢生,械鬥不段,瑤長瑤練乘調解之機敲詐勒索,瑤族同胞的生活極為貧困,人口從歷史上號稱10萬減至剛解放時的2萬2千多人,瑤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仍保持古老封建社會原始狀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49年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連南縣三江鎮,接著連南全境解放,瑤族人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生存權利和自由平等權利。1950年4月,中共北江區委和專員公署決定組建中共連南縣工作委員會和連南縣人民政府,任命成崇正為書記兼縣長。5月16日,連南縣人民政府貼出成立布告。中共連南縣工作委員會和連南縣人民政府的成立,為連南瑤族人民實現區域自治奠定了基礎。

千年瑤寨

連山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譽為“中國瑤族第一寨”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瑤寨,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瑤寨。周圍山勢險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典建築民居遍布山崗,古屋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造型獨特,極為壯觀。

建築
透過獨具風情的建築,瑤民的智慧和勇氣躍然在眼前。他們一代接一代地開山不止,在險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而且供水設施完善,讓人驚嘆。同時,他們開墾耕地,種植旱糧;在高山陡坡種上竹木,營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有水源的地方,他們依山開墾梯田,種植水稻。他們在明代修建的寨門、寨牆、石拱橋、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時期建的青磚瓦房等,雖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風貌猶存,在崇山峻岭中構築了一幅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圖景。 千年瑤寨其實就是一處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難攻的半山腰,四處設防,壁壘森嚴,據說歷史上曾多次抵擋住敵方的進攻。我們見到的重新修復的寨門口高約7米,寬約2米,門兩邊和頂上全是用堅硬的大石頭壘成,寨門左右兩邊,也全是用石頭砌起的圍牆,足有一米厚,足以感受到它的堅固。歌舞

瑤寨不大,可以慢慢地在寨子裡逛,看“先生公”念經,看莎腰妹(未婚女子)繡花,看阿貴(未婚男子)釀酒,到梯田裡看牛,看瑤家人跳長鼓舞……真的,來到瑤寨,不能不聽這裡的歌,不能不看這裡的舞。 瑤寨是歌舞之鄉,每逢十月十六盤王節、耍歌堂,或七月七開唱節、新春遊坡節等盛大節日,瑤家男女老少一齊出動,打起山歌擂台,或對歌,或盤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聲嘶力竭才罷休。其中,“耍歌堂”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傳統的民間盛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瑤寨的歌舞是很有“儀式感”的。首先是鳴禮(銃)炮,九響銃炮一放,人們就興致勃勃地“出歌堂”了。浩浩蕩蕩的歌堂隊伍由祭儀的主持者——“先生公”帶領,羅傘和竹幡隊跟在後面,繼而是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嗩吶隊、歌舞隊等等,鼓角喧天,載歌載舞。 出歌堂的眾人到達“歌堂坪”後,便進行“過州舞”表演,相傳排瑤的祖先遷徙到連南時,一共過了九州十府,歷經千辛萬苦,“過州舞”因而得名。 過接下來的長鼓舞表演,富有傳奇色彩,這是連南排瑤世代相傳的民間傳統舞蹈。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勤勞英俊的青年叫唐冬比搭救了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名叫房沙十三妹,兩人傾心相愛結為良緣。可是玉皇知道後,令雷公下凡迫仙女回宮。仙女囑咐唐冬比去砍琴樹造長鼓,舞之蹈之擊之七十二遍,即可上天相會。唐冬比照辦不誤,果然如願團聚。從此瑤胞們跳起長鼓舞,表達對忠貞愛情的祝福。

特產

糍粑、竹筒飯、火煙肉、豬肉炒油毛菜等都是地道的瑤家特產,青菜都是房前屋後種的。瑤家的米酒入口軟軟甜甜的,後勁不小。瑤寨里還有個“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旅店

瑤寨里沒有旅店,最好住在瑤民家裡,與他們同吃同住,走的時候,留下一些錢就行了。還可以到連南縣城住。

節日

瑤家還有三月三的開耕節、六月六的嘗新節、七月七的開唱節、十月十六的盤王節以及耍歌堂等節日。

排瑤服飾

瑤族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五彩斑斕、古樸多姿的服飾,便是其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早在漢代,就有對其先民"好色衣裳"和"衣裳斑斕"的記載。千百年來,儘管瑤族處於遷徙、游耕狀態,但其服飾仍然保持款式繁多、色彩奪目、圖案古樸、工藝精美的鮮明瑤族特點。

頭飾

先講頭飾。排瑤男女老少都留長頭髮、盤結頭上成圓錐武形。為了美觀,他們的髮髻上纏有紅、綠、黃色絨線,再插1至3支雉雞尾。耳吊鋁、錫、銀制的耳環,脖子上套上數個項圈。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外人不細心,很難區分男女。其實,男和女的頭飾裝束是有明顯的區別的:男界裹的紅頭巾,一丈多長,把頭頂纏成個大磨盤似的,插的雞尾寶劍似的,顯得非常威武。而女界裹的是繡花頭帕,頭帕里還纏有玉鐲形的"白木通"(一種海綿狀的樹蕊),或野薏米串珠,插的雉雞尾是白色柔軟羽毛,並插有銀簪或銀釵、山花等裝飾品,顯得十分秀麗端莊。不過,凡是披戴頭帕的女性,均為結婚的標誌。未婚的姑娘,頭上是不罩頭帕的。軍寮、大坪等地瑤排,結了婚的婦女,頭戴竹殼大板紮成"小樓",佩戴各種銀牌、銀釵,莊重耀眼,更顯瑤族特色。除了頭飾、項圈,婦女們還戴鋁製或銀制的手鐲,富裕人家的婦女戴的則是玉手鐲、金耳環。孩子們多戴鐵制或鋁製的腳鐲,以示避邪惡,吉祥如意。

服裝
再說服裝。排瑤不論男女,皆穿無領無扣開胸的枇杷襟衣。這種襟衣寬大兼長穿在身上,疊於胸前,再用一丈多長的腰帶纏於肚臍。下穿短至膝蓋的寬如水桶的"水桶褲"。這種服飾是當地特製的粗紗綿布,染上藍靛色、咖啡色、棕黑色等色澤。布質堅實耐用,加上衣邊貼上繡花或白布邊,顯得美觀、純樸、獨具瑤家風采。男女服飾也有明顯的區別。男衣短於肚臍;女衣長於大腿。男界纏紅腰布,女界纏白腰帶,一目了然。由於他們穿的是"水桶褲",膝下打腳綁,腳綁有白布、黑布、黃白花溜布,從腳踝纏至膝頭與褲腳相接。過去他們皆穿插草鞋或布鞋,現在多數人穿膠鞋、解放鞋。不論什麼鞋,都是在漢區買來的,瑤家婦女會繡花,而不會做鞋。大概祖輩都沒有做鞋的習慣,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節日盛裝

除了上述平時裝束,排瑤還有節日盛裝和"嫁裝",一般在出門探親訪友,上街赴墟,逢年過節才穿著。這些盛裝皆刺圖案花紋,圖案取材於生活,如飛禽走獸,流水行雲,山花野地草,纏藤攀蔓,各種大自然的奇異景物,幾乎都被融匯到了瑤族婦女巧奪天工的刺繡之中。同時還配圍裙和披彩色披風上,五顏六色,圖案各異,光彩奪目。披風上面吊滿金屬造型的銅鼓、銅牌、銅鑼、金龍、白馬、麒麟、獅子、鳳凰等等。頭上加戴金花銀簪、銅牌銅鼓,走起路來金光閃爍,舞蹈起來丁當作響,十分和諧。這種盛裝,男界自備,女的隨"嫁妝"從娘家帶來,歸各人終生受用,到了百年歸壽,當作壽服,盛裝入殮。

隨身裝備

平時,瑤家隨身帶的裝備還有:男界鳥槍、獸皮袋(裝火藥、菸葉雜物)尖咀柴刀三伯寶。女界的繡花瑤袋、高腳太陽傘、鉤咀柴鐮也是三件寶。

服飾變革

關於排瑤服飾,在"史無前例"的文革時期,有人提出要"破四舊"強行威逼瑤人改裝漢化,遭到了瑤族民眾的強烈反對。如今,一些參軍、外出讀書回鄉的瑤胞,還蓄髮留裝,穿回瑤家服裝。什麼原因?這是瑤族心理所至,也是生活環境所需。因為他們生活在深山大嶺,從事植樹造林、打獵、耕山等山地勞動。經常爬山越嶺,披棘斬荊,裹頭巾可防芒葉、荊棘刺傷頭顱;穿短褲便於在崎嶇路上行走;打腳綁防止毒蛇、山螞蝗和山上流石襲擊。所以,至今除了一些年輕人上街赴墟改穿漢服之外,中年以上的瑤胞,尚穿瑤服。

歌舞之鄉

瑤族人民愛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歌聲好比山溪水,千流萬支匯成河。

瑤歌
中文名稱:連南瑤族自治縣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電話區號: 0763 郵政區碼: 513300 地理位置:位於廣東省西北部 面積: 1305.929平方公里 人口: 15萬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歷史沿革

連南瑤族自治縣,秦朝屬長沙郡,漢朝屬桂陽郡,三國、晉朝併入屬始興郡,南北朝歸陽山郡,隋朝屬熙平郡,唐朝、宋朝屬連州。元代改州為路,歸連州路,明代因之。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始設理瑤同知,直廣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設瑤務處,管轄瑤族聚居區。民國16年,設立連陽化瑤局,隸屬廣東省政府。民國24年改安化管理局,民國35年,撤安化管理局置連南縣,連南之名於茲第一次出現。 建國後,於1950年5月16日成立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縣府駐三江鎮,轄瑤區。1953年1月25日連山、連南兩縣合併,成立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把原連縣的三江地區和陽山的寨崗地區(含今寨南鎮)劃入自治區版圖。1954年3月,原連山轄地劃出,恢復連山縣建置。1955年6月,連南瑤族自治區改稱為連南瑤族自治縣。1958年12月,又與連縣、連山、陽山縣合併為連陽各族自治縣,縣府設在連州鎮。1960年10月,陽山縣劃出後,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為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10月,撤銷連州各族自治縣。恢復連縣、連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建置,屬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地、市合併後,由韶關市轄。1988年1月劃入清遠市管轄。 連南境內,群山連綿,建國前,居住主要有瑤、漢、壯三個民族。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約在1500年前,中原文化已傳播到連南,漢族人口已有相當的數量。在隋唐時期,連南地區已有一定數量的瑤族居住,元代時已產生了獨特的社會政治組織--瑤老制。明代形成了“八排二十四沖”(排即大山寨,沖即小山寨)。這裡的瑤族,有過山瑤和排瑤之分。排瑤是因為瑤民習慣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疊,形成山寨被漢人叫“瑤排”,所以被稱呼“排瑤”;過山瑤則因為其祖先以耕山為主,“食盡一山過一山”,遷徙無常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排瑤主要來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區。約在隋唐時期,他們祖先經辰州、道州等地,遷徙到連南山區結寨定居。過山瑤則在清朝時期分別從湖南和廣西遷徙到連南,新中國成立後,已建寨定居下來了。壯族則明朝正統年間後陸續從連山等地遷來連南定居。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族人民友好往來,共同開發了連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 連南瑤族同胞雖然僻居深山大嶺,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瑤族人民採用歧視和壓迫的政策,軍事上不斷進行圍剿,"梨其巢穴、種類無遺"政治上分而治之,把瑤族聚居地區分割到連山、連縣、陽山管轄,並買一些瑤族上層充當他們的傀儡,製造瑤族內部矛盾;經濟上千方百計對瑤族同胞進行剝削和掠奪。加上瑤區內部糾紛叢生,械鬥不段,瑤長瑤練乘調解之機敲詐勒索,瑤族同胞的生活極為貧困,人口從歷史上號稱10萬減至剛解放時的2萬2千多人,瑤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仍保持古老封建社會原始狀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49年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連南縣三江鎮,接著連南全境解放,瑤族人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生存權利和自由平等權利。1950年4月,中共北江區委和專員公署決定組建中共連南縣工作委員會和連南縣人民政府,任命成崇正為書記兼縣長。5月16日,連南縣人民政府貼出成立布告。中共連南縣工作委員會和連南縣人民政府的成立,為連南瑤族人民實現區域自治奠定了基礎。

千年瑤寨

連山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被譽為“中國瑤族第一寨”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南崗千年瑤寨,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瑤寨。周圍山勢險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古典建築民居遍布山崗,古屋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造型獨特,極為壯觀。

建築

透過獨具風情的建築,瑤民的智慧和勇氣躍然在眼前。他們一代接一代地開山不止,在險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而且供水設施完善,讓人驚嘆。同時,他們開墾耕地,種植旱糧;在高山陡坡種上竹木,營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有水源的地方,他們依山開墾梯田,種植水稻。他們在明代修建的寨門、寨牆、石拱橋、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時期建的青磚瓦房等,雖歷經數百年風雨,至今風貌猶存,在崇山峻岭中構築了一幅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圖景。 千年瑤寨其實就是一處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難攻的半山腰,四處設防,壁壘森嚴,據說歷史上曾多次抵擋住敵方的進攻。我們見到的重新修復的寨門口高約7米,寬約2米,門兩邊和頂上全是用堅硬的大石頭壘成,寨門左右兩邊,也全是用石頭砌起的圍牆,足有一米厚,足以感受到它的堅固。

歌舞

瑤寨不大,可以慢慢地在寨子裡逛,看“先生公”念經,看莎腰妹(未婚女子)繡花,看阿貴(未婚男子)釀酒,到梯田裡看牛,看瑤家人跳長鼓舞……真的,來到瑤寨,不能不聽這裡的歌,不能不看這裡的舞。 瑤寨是歌舞之鄉,每逢十月十六盤王節、耍歌堂,或七月七開唱節、新春遊坡節等盛大節日,瑤家男女老少一齊出動,打起山歌擂台,或對歌,或盤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聲嘶力竭才罷休。其中,“耍歌堂”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傳統的民間盛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瑤寨的歌舞是很有“儀式感”的。首先是鳴禮(銃)炮,九響銃炮一放,人們就興致勃勃地“出歌堂”了。浩浩蕩蕩的歌堂隊伍由祭儀的主持者——“先生公”帶領,羅傘和竹幡隊跟在後面,繼而是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嗩吶隊、歌舞隊等等,鼓角喧天,載歌載舞。 出歌堂的眾人到達“歌堂坪”後,便進行“過州舞”表演,相傳排瑤的祖先遷徙到連南時,一共過了九州十府,歷經千辛萬苦,“過州舞”因而得名。 過接下來的長鼓舞表演,富有傳奇色彩,這是連南排瑤世代相傳的民間傳統舞蹈。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勤勞英俊的青年叫唐冬比搭救了一位天上下凡的仙女名叫房沙十三妹,兩人傾心相愛結為良緣。可是玉皇知道後,令雷公下凡迫仙女回宮。仙女囑咐唐冬比去砍琴樹造長鼓,舞之蹈之擊之七十二遍,即可上天相會。唐冬比照辦不誤,果然如願團聚。從此瑤胞們跳起長鼓舞,表達對忠貞愛情的祝福。

特產

糍粑、竹筒飯、火煙肉、豬肉炒油毛菜等都是地道的瑤家特產,青菜都是房前屋後種的。瑤家的米酒入口軟軟甜甜的,後勁不小。瑤寨里還有個“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旅店

瑤寨里沒有旅店,最好住在瑤民家裡,與他們同吃同住,走的時候,留下一些錢就行了。還可以到連南縣城住。

節日

瑤家還有三月三的開耕節、六月六的嘗新節、七月七的開唱節、十月十六的盤王節以及耍歌堂等節日。

耍歌堂

"耍歌堂"是八排瑤民喜慶豐收,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據《廣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簡單"。由此可見,瑤族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歷時三天九日,每十年舉行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三年五載舉行一次。舉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眾商議決定,但時間都定在農曆十月十六。這一天,也是全國瑤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盤王節"而連南八排則叫耍歌堂。節前在六七月間,各家各戶就開始積蓄糧食、大豆、催肥豬、牛、雞、鴨等?“天長公”、"頭目公"等長輩必須預早聚會,商定歌堂開支款項,然後攤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繕排里廟宇,油漆翻新盤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購買酒肉、香燭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戶事先告知親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上排玩耍。同時,宰牛豬,殺雞鴨,磨豆腐,做糍粑,釀米酒,招待四方來客。如今,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瑤胞的"耍歌堂"也推陳出新,賦予新的內容。耍歌堂之日,瑤家戶戶早起,清晨先鳴土銃三響,接著銅鑼叮噹,牛角嘟嘟,長鼓梆梆,迎來傳統的節日。

游神大典

耍歌堂第一個儀式,游神"大典。三聲土銃炮響開道,接著由瑤族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權威的人,鳴鑼率眾過街串巷遊行。老者後面跟著兩面三刀名彪形大漢,雙手擎舉一株帶、枝帶葉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長,謂"幡竹")。竹枝上吊著玉米包、稻穗、花紙條、彩綢絲帶等。幡竹之後是抬神像隊伍,繼而分別是長鼓隊、銅鑼隊、嗩吶隊、男歌隊、女歌隊、小孩隊以及扛著長矛大刀、三齒叉、鳥槍等武器的獵隊,浩浩蕩蕩,逶迤而行,鼓樂喧天,載歌載舞,週遊全排的大街小巷。遊行隊伍凡是經過巷口、轉彎處,都有人在那裡發放糍粑餅果,賜酒犒勞。遊行者掛備瑤袋領收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飲而盡。此刻,瑤排山寨,人流舞長龍,盛裝顯繽紛。歌舞隊跳著剛健粗獷的長鼓舞,龍騰虎躍,非常壯觀。?quot;噹噹、嗚嗚、嘟嘟、嗡嗡、桌球"的鼓角之聲,此起彼伏響徹群山,瑤寨一片歡騰,人們沉浸在歡歌溫舞之中。

謳歌跳舞

游神結束,眾人先分享酒飯佳肴。痛飲一番之後,人們來到"歌堂坪",進行"謳歌跳舞"。這時,瑤排的姑娘身穿盛裝,頸系銀圈,頭盤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來,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儀走進歌堂坪中間,引吭高歌,眾人同聲和唱,歌聲震撼群山。隨後,瑤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頭纏紅布頭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裝,腰掛長鼓,呼哨而來,向著姑娘們跳起粗獷、剛健的長鼓舞,邊舞邊唱。一般先從催請歌唱起,然後唱盤問歌,繼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們與他們互相對歌問答,形象生動的比擬,幽默詼諧的玩笑,生動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橫生。未婚男女傾吐衷腸,藉此機會選擇佳偶,熱鬧非常。

過州過府

過州過府是耍歌堂的一個中心環節。目的是懷念祖先遷徙到瑤山的漂洋過海的艱苦歷程。他們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籤,簽上用色紙寫上雍州、道州、荊州等標緻,竹籤每隔兩米插上枝,成方塊形,屆時,由族長、先生公搖著銅鈴,念著經書在前開路,接著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男歌隊、女歌隊等排成長龍,圍繞著竹籤(州府)轉來轉去,每個州府都繞轉九周,好比古代戰爭行軍列陣十分壯觀。 瑤家有唱不完的歌。當人們唱夠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進入追打"三怪"的儀式。所謂"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黃、白三顏色塗扮成黑臉、黃臉公、白臉公。代表妖魔邪惡,身掛3斤豬肉在前面跑,後面群而追之。有的舉刀拿斧,有的拿鋤拿棒,呼喊著"殺呀!追呀!打呀!"搶他們身上的豬肉。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拚命衝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崗逃跑。"追打三怪"的儀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罷休。爾後,那3斤豬肉歸扮演者所得。 "槍殺法真"是耍歌堂最壯觀的人儀式。傳說法真原是一個民族英雄,為驅逐外來侵略,保護瑤家立過功勞。但是後來變節求榮,充當內奸,把外敵引入瑤山,給瑤民帶來災難,瑤民要槍殺他。另上種傳說法真是民族英雄,瑤家凡在耍歌堂時都紀念他。這儀式很有特色,由一個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裝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雞,右手執寶劍,挺立站在橫架木梯上,再由數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遊行,然後由幾名槍手跟著向天鳴放鳥槍。從表演形式看來,反映內容屬後者,即歌頌法真,以示紀念。 耍歌堂最一個儀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廟宇里去。當夕陽西下時,集體參加的各種儀式已經結束,人們各自歸家張羅晚餐。晚餐席間,賓主開暢飲。有的瑤佬當著六親邊飲邊唱唱,多是敘述歷史或神話故事。過去的瑤歌曲調多壓抑低沉,就是在結婚時唱的戀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見瑤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壓迫之深。 解放後,當地黨政文代領導部門非常重視排瑤這一傳統節日,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曾經有領導、有組織地在本縣大掌、油嶺、軍寮等瑤排舉行過幾次盛況空前的"耍歌堂"節日盛會並事先邀請省民委、文聯、作協等單位的嘉賓、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家、報社和電視以記者,光臨觀賞,參加慶祝活動。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節日,瑤族同胞張開嘹亮原歌喉,放聲歌唱共產黨英明領導,以昂揚激越、抒情明快歌聲讚美瑤家的新生活。

排瑤婚俗

排瑤的婚俗很有情趣。自古以來,他們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嚴格限制血緣婚,同房姓宗族之間不準通婚,即使是異姓,舅姑姨表之間也不能結合,一定要過了3代之後才能通婚。 瑤胞談婚的主要方式是“謳莎瑤”(即唱歌戀情),通過“對歌”自由選擇自己的心上人。唱歌談婚,有的在節日對歌時進行,有的在山上勞動時隔山對歌,最盛行的是晚上到女方家窗前對歌。瑤家少女長到18歲左右,晚上即有男青年上門唱歌,有時是一個男青年單獨邀姑娘唱,有時幾個男青年同時輪唱。姑娘如果對唱歌的男子有情意,即和他對唱;如果無意,她即默不作聲地從視窗傳出火把。其意除表示謝絕求愛之外,善良的姑娘還希望這位小伙子不要氣餒,拿這火把照路,去別處覓姑娘談情求愛。在眾多求婚者中,如果有一個青年被姑娘選上,其他青年不僅不會嫉妒,而且還衷心祝賀他唱歌求愛得到愛情。 唱歌談婚成功後,雙方會互送信物,一般是姑娘送小伙子繡花錦袋或紅頭巾,小伙子回送姑娘銀耳環、銀簪、銀手鐲等飾物。然後,男方即請媒人去女家說合,父母一般都會同意女兒的選擇。徵得女方家同意後,男方即帶著雞、豬肉、豆腐、米酒、鹽巴、茶葉等禮品到女方家行“定婚禮”,俗稱“送鹽包”,商定結婚的日子。男方準備物資辦婚事,女方籌備“嫁妝”。 男方的聘禮,以“嫁肉”為主,每個“嫁肉”3至6斤豬肉,視女方內親多少而定。此外還有象徵性的紅包、酒、雞等,女方不強求,一般情況下,有幾百元就可以解決聘禮用項。 過去,女方嫁妝主要是刺繡“嫁衣”和木柴。女方需砍幾十擔木柴作嫁妝,表示新娘是勤勞儉樸之人。此外,還有棉被、水桶、臉盆、柴刀、鋤頭、太陽傘(富裕者還有少量的田地山林)等嫁妝,嫁女如搬家,貼錢嫁女。改革開放後,瑤胞的生活改善了,許多人購置了電視機、洗衣機等電器做嫁妝。 排瑤的婚禮中,有一種“炒黃豆”的奇特習俗。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將要做新郎的小伙子身著盛裝,與伴郎一起去新娘家,探望新娘。吃過新娘的“炒黃豆”後,新郎和伴郎便立即離開。新娘則請來相好的姐妹和對過歌、談過戀愛的男朋友,親自炒黃豆,煮花生,泡濃茶,熱情款待。大家邊吃喝邊唱歌,互相祝福,直到天亮才分別。 新娘的出嫁喜宴要由舅父主持。喜宴結束,即出嫁。由嫂子給新娘梳妝打扮。請先生公(師公)念過瑤經後,新娘倒穿鞋出廳堂(意為雖然出嫁了,但心裡仍然向著娘家),向祖先、爺爺、奶奶、父母等行禮哭別,送嫁舅和姐妹親嫂等,即一邊勸慰,一邊把新娘送出家門,擎起太陽傘上路。 送嫁路上,每逢過溪過橋,新娘乘機撒嬌刁難新郎,站在橋頭或溪邊不走。這時,新郎便知趣地背起新娘上路,大家則以此取笑逗樂。 送嫁隊伍到了男方瑤寨路口,新郎家派出的歌手已準備好米酒把路攔住,舉行迎親對歌儀式。雙方每唱一首歌要喝一碗酒,互相表示敬意,大約要唱半個小時才接親進寨。 新娘到了新郎家門口,由先生公念瑤經,舉行驅邪和祈福儀式,才被接進洞房。在婚宴上,主人和客人邊吃喝邊對歌,祝福和讚美新郎新娘。喜宴間,新娘端一盆熱水,由家婆領著去給男方親友們洗手,介紹認識,親友們給紅包表示見面禮。喜宴要鬧幾個鐘頭才告結束。 排瑤實行從夫居,從父姓的制度,即使過繼的兒子或入贅的女婿也要改從父姓。排瑤家庭,丈夫是家長,主持經濟收支和社交活動,但不專權,有事多與妻子商量。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同甘共苦,離婚現象很少。過去,排瑤人的離婚手續十分簡單,如感情不和,經親友和瑤老勸說無效,即可離婚。各自找來本家的叔伯兄弟和瑤老作證,並帶一竹筒酒到寨路上,背對背喝完酒,瑤老將竹簡砍開兩片,夫妻各持一片背道而別,便算是離婚生效。離婚再嫁不受歧視,但再嫁時婚禮比閨女出嫁稍微簡單。建國後,瑤民結婚離婚都自覺到政府有關部門去辦理手續,但其獨特的婚戀風俗至今仍然保留著。 瑤歌是排瑤人民口頭文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唱歌是瑤族人民的家常便飯,男女老少者都是唱歌能手。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以歌代替語言。為此,瑤胞自幼就開始學唱歌。瑤家每年除夕之夜,長輩就教晚輩唱歌。男的學唱紅白喜事的"賀歌",待人接物的"禮節歌",生產勞動的"氣節歌"、"知識歌"等等。女的學唱"繡花歌"、"生孩子歌"等等。這些歌都有一定的格調,讓孩子自幼就學會,長大了出社會上好應酬。平時,老人們在茶餘飯後喜唱敘事長歌,往往一個故事唱一個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動聽。由於唱歌如此風行,瑤民上山勞動,即興而唱,以歌對答,或放喉斗歌,你唱我和,情趣盎然。 瑤歌以長短句為主,沒有一定的章法,可以說都是自由體。其歌音樂鏇律變化不大,僅有"爬山調"、"情歌調"、"師爺調"等幾種主體唱腔。唱歌根據內容填詞,但瑤歌手選擇調式很靈巧,在山上一般唱"爬山調"或"隔山對歌調",在家唱歌敘事,即唱"自由敘述調"。如《賀新房歌》,客人恭賀主家喬遷之喜,就用"自由敘事調"。恭唱: 今天的日辰好吉祥,我來恭賀你住新房。你蓋的新房真是好,建在龍路正中央。門前山景望得見,屋後青山靠得穩。山脈水路合得攏,真是一個好屋場…… 倘若是"耍歌堂"對歌、斗歌,就用粗獷、豪邁的"隔山對歌調";若在山間勞動或打獵,就用山野風韻濃烈的"爬山調"如《打獵歌》:我是一個打獵手,天天打獵滿山走;肩頭扛著鳥銃炮,腋下掛著火藥兜。夥計呃---去羅、去羅、去羅,為了保護生產奪豐收,我們去追捕那兇惡的野獸。快喲,快喲,快點點來呀!你看--野豬吃蕃豆,野豬吃蕃豆!瞄準--梆! 如果你上瑤山作客,瑤山必然情你喝酒,而且用含情歌脈的"情歌調"對你唱"敬酒歌":夥計呃--漢人進門給盅茶水,瑤家以酒當茶敬你一杯;這是盤古王留下來古規,歡迎尊貴的客人上山來。夥計呃--為了我們的友誼山水情長,為了我們的情意天長地久,放開酒量飲吧;讓我們歡歡喜喜飲個醉! 雖然,瑤歌的調式不多,音階變化不大,但是,瑤歌的內容非常豐富,包羅萬象,世事萬物皆有瑤歌。具體說來,有交際用的包括紅白喜事在內的"禮節歌";有傳播生產知識?“生產歌”;有談情說愛的"情歌";有唱歷史傳說、故事的"歷史敘述歌",如《水淹天》、《盤古歌》等等;有傳播宗教信仰的《師爺歌》;還有漢區,壯鄉流入的《劉三妹》、《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種頌歌等等。

舞蹈

除了唱歌,排瑤民族還喜歡跳舞。比較流行的有《長鼓舞》、《游神舞》等等。這些舞蹈大部分反映瑤家人的生產鬥爭和生活習俗,反映了瑤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願望,具有瑤族獨特的風格。舞蹈的動作粗獷、勇猛、奔放、雄勁、灑脫;節奏明快、敏捷。舞蹈語彙模仿上山落嶺、過溪越谷、伐樹運木、鬥龍伏虎等等,形象生動,一看就懂。瑤族文化生活敢不斷躍起來。自治縣人民政府除了尊重瑤族傳統節日,開展民眾性的娛樂活動之外,還相隔數年舉行民族文藝會演,繁榮瑤山文藝。反映瑤民生活的歌舞應運而生,一些精彩節目如《繡花舞》、《採茶舞》、《打獵舞》、《傘舞》等等,經過提煉加工,形成保留節目,流偉於瑤區,並選送上省市、全國參加各種會演。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耍歌堂 "耍歌堂"是八排瑤民喜慶豐收,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據《廣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簡單"。由此可見,瑤族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歷時三天九日,每十年舉行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三年五載舉行一次。舉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眾商議決定,但時間都定在農曆十月十六。這一天,也是全國瑤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盤王節"而連南八排則叫耍歌堂。節前在六七月間,各家各戶就開始積蓄糧食、大豆、催肥豬、牛、雞、鴨等?“天長公”、"頭目公"等長輩必須預早聚會,商定歌堂開支款項,然後攤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繕排里廟宇,油漆翻新盤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購買酒肉、香燭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戶事先告知親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上排玩耍。同時,宰牛豬,殺雞鴨,磨豆腐,做糍粑,釀米酒,招待四方來客。如今,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瑤胞的"耍歌堂"也推陳出新,賦予新的內容。耍歌堂之日,瑤家戶戶早起,清晨先鳴土銃三響,接著銅鑼叮噹,牛角嘟嘟,長鼓梆梆,迎來傳統的節日。

游神大典

耍歌堂第一個儀式,游神"大典。三聲土銃炮響開道,接著由瑤族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權威的人,鳴鑼率眾過街串巷遊行。老者後面跟著兩面三刀名彪形大漢,雙手擎舉一株帶、枝帶葉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長,謂"幡竹")。竹枝上吊著玉米包、稻穗、花紙條、彩綢絲帶等。幡竹之後是抬神像隊伍,繼而分別是長鼓隊、銅鑼隊、嗩吶隊、男歌隊、女歌隊、小孩隊以及扛著長矛大刀、三齒叉、鳥槍等武器的獵隊,浩浩蕩蕩,逶迤而行,鼓樂喧天,載歌載舞,週遊全排的大街小巷。遊行隊伍凡是經過巷口、轉彎處,都有人在那裡發放糍粑餅果,賜酒犒勞。遊行者掛備瑤袋領收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飲而盡。此刻,瑤排山寨,人流舞長龍,盛裝顯繽紛。歌舞隊跳著剛健粗獷的長鼓舞,龍騰虎躍,非常壯觀。?quot;噹噹、嗚嗚、嘟嘟、嗡嗡、桌球"的鼓角之聲,此起彼伏響徹群山,瑤寨一片歡騰,人們沉浸在歡歌溫舞之中。

謳歌跳舞

游神結束,眾人先分享酒飯佳肴。痛飲一番之後,人們來到"歌堂坪",進行"謳歌跳舞"。這時,瑤排的姑娘身穿盛裝,頸系銀圈,頭盤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來,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儀走進歌堂坪中間,引吭高歌,眾人同聲和唱,歌聲震撼群山。隨後,瑤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頭纏紅布頭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裝,腰掛長鼓,呼哨而來,向著姑娘們跳起粗獷、剛健的長鼓舞,邊舞邊唱。一般先從催請歌唱起,然後唱盤問歌,繼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們與他們互相對歌問答,形象生動的比擬,幽默詼諧的玩笑,生動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橫生。未婚男女傾吐衷腸,藉此機會選擇佳偶,熱鬧非常。

過州過府

過州過府是耍歌堂的一個中心環節。目的是懷念祖先遷徙到瑤山的漂洋過海的艱苦歷程。他們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籤,簽上用色紙寫上雍州、道州、荊州等標緻,竹籤每隔兩米插上枝,成方塊形,屆時,由族長、先生公搖著銅鈴,念著經書在前開路,接著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男歌隊、女歌隊等排成長龍,圍繞著竹籤(州府)轉來轉去,每個州府都繞轉九周,好比古代戰爭行軍列陣十分壯觀。 瑤家有唱不完的歌。當人們唱夠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進入追打"三怪"的儀式。所謂"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黃、白三顏色塗扮成黑臉、黃臉公、白臉公。代表妖魔邪惡,身掛3斤豬肉在前面跑,後面群而追之。有的舉刀拿斧,有的拿鋤拿棒,呼喊著"殺呀!追呀!打呀!"搶他們身上的豬肉。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拚命衝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崗逃跑。"追打三怪"的儀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罷休。爾後,那3斤豬肉歸扮演者所得。 "槍殺法真"是耍歌堂最壯觀的人儀式。傳說法真原是一個民族英雄,為驅逐外來侵略,保護瑤家立過功勞。但是後來變節求榮,充當內奸,把外敵引入瑤山,給瑤民帶來災難,瑤民要槍殺他。另上種傳說法真是民族英雄,瑤家凡在耍歌堂時都紀念他。這儀式很有特色,由一個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裝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雞,右手執寶劍,挺立站在橫架木梯上,再由數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遊行,然後由幾名槍手跟著向天鳴放鳥槍。從表演形式看來,反映內容屬後者,即歌頌法真,以示紀念。 耍歌堂最一個儀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廟宇里去。當夕陽西下時,集體參加的各種儀式已經結束,人們各自歸家張羅晚餐。晚餐席間,賓主開暢飲。有的瑤佬當著六親邊飲邊唱唱,多是敘述歷史或神話故事。過去的瑤歌曲調多壓抑低沉,就是在結婚時唱的戀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見瑤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壓迫之深。 解放後,當地黨政文代領導部門非常重視排瑤這一傳統節日,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曾經有領導、有組織地在本縣大掌、油嶺、軍寮等瑤排舉行過幾次盛況空前的"耍歌堂"節日盛會並事先邀請省民委、文聯、作協等單位的嘉賓、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家、報社和電視以記者,光臨觀賞,參加慶祝活動。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節日,瑤族同胞張開嘹亮原歌喉,放聲歌唱共產黨英明領導,以昂揚激越、抒情明快歌聲讚美瑤家的新生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