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 對這首詩的詞句釋義和意境理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實則言簡意約,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寫,這給解讀帶來難度,歧義難免,多解必然。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逢 雪宿 芙蓉山主人

日暮 蒼山遠 ,天寒白屋 貧 。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

逢:遇上。

2.

宿:投宿;借宿。

3.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裡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4.

日暮:傍晚的時候。

5.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6.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7.

犬吠:狗叫。

8.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作品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岳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賞析評價

作品鑑賞

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裡,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但這裡,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裡,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格調清雅淡靜,卻具有悠遠的意境與無窮的韻味。

賞析分歧

該詩釋義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蒼山遠”之“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之“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找人聞。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為該詩表達了“作者對貧 寒人家的同情”:且詩句“風雪夜歸 人”應解釋為“主人為謀求生活,在 外勞碌奔波,夜裡才回家。”;而另一種意見認為“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行人在風 雪之夜終於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並受到主人熱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古詩表達了作者對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讚揚 主人熱情好客、與人方便的美德。 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裡。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作品評價

《批點唐音》:此所謂真語真情者,清語古調。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極肖山莊清景,卻不寂寞。

《唐詩解》: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淒絕千古。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語清調古,含無限淒楚。

《大曆詩略》:宜入宋人團扇小景。

《唐詩箋注》:上二句孤寂況味,犬吠人歸,若驚若喜,景色入妙。

《峴傭說詩》:較王、韋稍淺,其清妙自不可廢。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二十字,將雪夜宿山人家一段情事,描繪如見。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唐代天寶進士。青少年讀書於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後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遊吳越。代宗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游吳越,終於貞元六年之前。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一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