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宿芙蓉山主人

逢山宿芙蓉山主人是明代劉長卿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濛,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原作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

注釋譯文

注釋

(1)芙蓉山:地名。

(2)蒼山:青山。

(3)白屋:貧家的住所。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5)夜歸:夜晚歸來。

譯文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覺得路途遠,

天氣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貧困。

柴門外忽然傳來了狗叫的聲音,

夜晚來,風颳雪下我只好投宿。

作品鑑賞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裡。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裡,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像。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並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但這裡,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裡,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人。開元中進士。歷任監察御史。終隨州刺史。據《全唐詩話》載:長卿以詩馳聲上元、寶應間。皇甫湜云:“詩未有劉長卿一句,已呼宋玉老兵矣;語未有駱賓王一字,已罵宋玉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詩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離亂之作。以五言著稱,有《劉隨州集》。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濕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