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蔽

通蔽

通蔽創作於清代,作者方苞,文學體裁是散文。“通蔽”,即開通心術的蒙蔽,其立意所在,是告訴人們對於毀譽異同應有的態度。

通蔽
拼音:
解釋:1.猶通弊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通蔽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方苞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譽乎己[1],則以為喜,毀乎己[2],則以為怒者,心術之公患也[3];同乎己,則以為是,異乎己,則以為非者,學術之公患也。君子則不然。譽乎己,則懼焉:懼無其實而掠美也[4];毀乎己,則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同乎己,則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堅也[5];異乎己,則思焉:去其所私以觀異術[6],然後與道大適也[7]。

蓋稱吾之善者,或諛佞之虛言也[8];非然,則彼未嘗知吾之深也。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惡,則不當者鮮矣[9],雖與吾有憎怨,吾無其十或實有四三焉[10]。與吾言如響[11],必中無定識者也[12];非然,則所見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則不當者鮮矣。理之至者,必合於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獨而不厭乎人心[13],則其為偏惑也審矣[14]。

吾友劉君古塘[15],行直而清。其為學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16],雖古人之說不苟為同也[17],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說,不能強吾以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術之蔽乎?知君者,猶以為自信之過也;不知者,將以為有爭氣也[18]。君與吾離群而素居久矣[19],會有所聞[20],書以質之。

作品注釋

[1]譽:稱讚。乎:於。

[2]毀:指責,批評。

[3]心術:治心之術。

[4]掠美:掠取別人之美名或成就以為己有。

[5]“疑有”句:意謂別人贊同自己,應該有所懷疑,懷疑是否自己有什麼見不到的地方,而因別人的贊同又更加堅持自己的謬見。蔽:蒙蔽,迷惑。

[6]私:一己之見。異術:與自己的觀點不相同的學術觀點。

[7]道:這裡指儒家的思想體系。

[8]諛佞:阿諛諂媚。

[9]當(去聲):恰當,中肯。鮮(xiǎn顯):少。

[10]“吾無”句:謂跟我有憎怨的人批評我的毛病,即使我不會有十分,也會有十之四三的。

[11]與吾言如響:意為他人的話象我說話的回聲一樣,我說什麼他就說什麼。響,迴響,回聲。

[12]無定識:無一定見解,人云亦云。

[13]“然好獨”:謂堅持一己之見而不問是否合於人心。厭(yā壓),適合。

[14]審:清楚、明白。

[15]劉古塘:劉捷,字古塘,懷寧(今安徽省懷寧縣)人,方苞摯友。

[16]不可:不贊成。

[17]不苟為同:不無原則地隨意贊同。

[18]爭氣:爭強好勝之氣。

[19]離群而索居:離開同伴而孤獨地生活。《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鄭玄註:“群,謂同門朋友也;索,猶散也。”

[20]會:恰巧。

作品鑑賞

所謂“通蔽”,即開通心術的蒙蔽,其立意所在,是告訴人們對於毀譽異同應有的態度。喜譽惡毀,喜同惡異,只能聽讚揚,只能聽與自己相同的意見,聽不得批評,聽不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這就是“心術之蔽”。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聞過則喜,聞譽則憂,聞同則疑,聞異則思。方苞一生重友情,但看到朋友有缺點,也能直書相告,這種精神值得肯定。

《通蔽》用語簡潔,說理透徹,很能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方苞像方苞像
方苞,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桐城(今屬安徽)人。公元1699年,江南鄉試第一名。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進士,以母病歸家未出仕。公元1711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牽連入獄。赦出後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公元1722年,充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時,免去旗籍,仍歸漢籍。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乾隆時,再入南書房,任禮部右侍郎、經史館總裁等職。公元1742年辭官歸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