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臂拳譜

通臂拳譜

《通臂拳譜》其中就以“九躧六靠”為代表。九躧踢法為人體“長兵”,放長擊遠;而六靠則為貼身近戰,跌打合一,也是一種特殊的拳法。

概要

《通臂拳譜》用法解明中載有一些極有特色的技擊著法、用法,即通常所謂的“散手”、“拆手”、“裁手”法是也。其中就以“九躧六靠”為代表。九躧踢法為人體“長兵”,放長擊遠;而六靠則為貼身近戰,跌打合一。
拳法中之所謂靠法,即靠撞摔跌、近身短打之法也。靠打之中含有 跌法,靠、跌實為一體。六種基本靠法在實際套用時每種又根據不同情況而化生出三種變著技法,書中統稱為“沾衣十八跌”。
現在多有白猿通臂和祁家通背的拳家兼習 中國摔跤拳諺也有云:“拳加跤,藝更高”,通臂六靠十八跌中的近身跌法雖不能完全等同於現在的 中國跤摔法,但二者在基本方法的實戰套用和借力打力的技擊理念上確是有共通之處的。古傳通臂拳的跌靠法雖不能說是單純的“拳加跤”,但也確實是中國傳統拳法中靠撞短打與摔跌技法有機融合的精華!由此可見,數百年前的明代古拳中跌打之法就已相當完善,古人對於“拳加跤”的打法理念早已是十分諳熟的了!遙想戚繼光《 拳經捷要篇》中所述的“千跌張之跌”和《 水滸傳》中浪子 燕青所擅長的 宋代相撲”古藝,應該就是諸如六靠十八跌之類的跌打拳技吧!

相關介紹

《通臂拳靠法序》中開宗明義道:“夫靠者,是以身相挨,用跌之意也。蓋謂六靠之法,誠為諸跌之始,內有推牆倒壁之勇,降龍縛虎之智。師云:拳之六母者,為諸技藝之根本也,如拳之六靠者,為諸般跌之綱領也。”
所謂六靠者,即雄靠、威靠、裹靠、舂(沖)靠、 挨靠、伏靠也。
十八跌,即雄靠三跌:順子投井、右千斤墜、靠山坐子;
威靠三跌:霸王上弓、鍾馗抹額、井攔倒掛;
裹靠三跌:搜山騙馬、蘇秦背劍、雙推亮“木鬲”;
舂(沖)靠三跌:橫推八馬倒、倒拽九牛回、黃龍 三轉身
挨靠三跌:猛虎翻身、秦王倒槊碑、鷂子穿林;
伏靠三跌:餓虎撲食、抽梁換柱、仙人過橋。
拳譜雖稱六靠,然著有左右之分,勢有正側之別,簡而言之,根本之法,僅三靠也。
雄靠、威靠都是管腳(別腿)靠跌;
裹靠、舂(沖)靠皆為撞打靠跌;
挨靠、伏靠則均屬擒足靠跌。
其餘諸法,皆為套用之變化也!
通臂拳靠法解明
第一雄靠附跌歌:
雄靠進人左雙花,右拳劈腕左拳插;他使右手摟頸項,我用順子投井法;假若左拳照臉打,千斤大墜往下拉;右手單將後腰抱,靠山坐子著更佳。
雄靠:此法與太極拳中的“單鞭”和 武當松溪派內家拳中的“上步單鞭”一勢用法極其相似。我與敵對峙時,進身以右手劈打采拿對方擊來的前鋒右臂腕,並疾上左步於敵右側腳後,以左腳管住對方雙腳,封其下盤,同時左手由上向下劈壓按打對方胸部,配以沉身轉體發力,使對方由於下盤被固,上盤又遭反向劈打而向側後翻倒在地。
雄靠三跌:
一、順子投井:我施用雄靠之法時,若對方脫手反以右手來搬拿我頭頸部,我則迅速屈臂以右手倒拿住對方右腕,左肘微挑,原來劈打按壓對方胸部的左手以左肘為圓心劃弧向下反伸至敵左胯下,用左手托別住對方的左側腰胯部位,右膝屈曲,右肩微沉,身體向右後方轉體一百八十度,右手領先,拿住對方右腕不放,隨我身右轉向後牽引對方身體,左別右拉,後別前拉,使其向我身前跌出。
此法用現在流行的中國式摔 跤術語來說,就是一記典型的“手別”式摔法,左手在後托別對方下體,右手在前牽拉對方上肢,以左手為支點,以自身為圓心,翻身轉體,使對方因為離心力和槓桿力的作用而被摔跌而出。
二、右千斤墜:當我施用雄靠之法時,若對方以左手迎面一拳向我臉部搗來,我則雙手合力拿住對方左手臂腕向其胸前推按,同時原來封其下盤的左腳微撤,右腳上步於對方右側腳後,別管住對方雙腳,雙手配合,將對方連臂帶體向前下方猛力推擠壓按,使其因下盤被固,上盤又遭反向壓打而向側後翻倒在地。
三、靠山坐子:我施用雄靠之法,若對方反以右臂環抱摟抓住我後腰部時,我則用右手反伸到身後倒抓住其右腕不放,左腳仍然封固住對方下盤,落臀坐胯,身體重心微沉下降,並以自身為圓心向左稍轉體,左手配合繼續向左向下劈打按壓對方胸部或變掃頸抹眉,使其向側後翻跌倒地。
對方以右臂摟抱我後腰時,雖暫時阻遏了傾跌之勢,但實際上也限制和固定了其自身的上肢活動範圍。此時其上盤下盤均為我所封固,翻跌之勢,在所難免矣!
第二威靠附跌歌:
威靠進人右雙花,左拳劈腕使靠法;他若雙手擒右腕,霸王上弓往下捺;右手掐喉封衣領,鍾馗抹額手倒爬;左拿右腕右抓腰,井攔倒掛往後拉。
威靠:威靠的用法與雄靠相近,只是雄靠為自對手左方進人,而威靠則是從敵右側接手近身。我與敵對峙時,進身以左手劈打采拿對方擊來的前鋒手左腕臂,並疾上右步於敵左側腳後,以右腳管住對方雙腳,封其下盤,同時右手伸插至對方胸頸鎖骨處,由上向下劈壓按打對方胸部,配以沉身轉體發力,使對方由於下盤被固,上盤又遭反向劈打而向側後翻倒在地。
威靠三跌:
一、霸王上弓:我施用威靠之法,若對方反用雙手來擒拿我劈胸之右腕時,我則不待他拿我右腕,即速刁抓住對方右手腕向我左肋脅下采帶,左腳上步於對手左側身後,疾以左臂將其被我采領於左脅下的右臂連他身體一起攔腰摟住,左手托抱其後腰,同時以右掌迅猛推拍、劈打、抓擊對方面部,並向前下方按壓,使其身體折腰後翻。
二、鍾馗抹額:當我施用威靠之法時,若對方以右手來抓我喉頭衣領,我即急回右手抓拿住對方右掌,原來管別在對方左側腳後的右足抽腿插步,提腿繞進至對手右腳外側(即拳譜中所謂之“八攬絞絲步法”),封固其下盤,管別住他右腳,同時疾以左手食、中二指探插其目,右手仍抓拿住對方右掌不放,乘其仰頭後閃之際,左手食、中二指和左手掌分別扣按住對方左眼眶及面部、額頭,向我身前左側下方橫掃抹眉,按捺施壓,使其因下盤被固,頭面又遭反向橫抹壓打而向左側翻倒在地。
三、井攔倒掛:我施用威靠之法,若對方以左手擒拿我右腕,又以右手抓拿我腰腹衣帶時,我則用雙手急換,攔磕開對方左、右手,左腳上步於對方左足之後,同時左手小臂摟住其脖頸,以右腳為軸,身體向右微轉,上兜下別,猛然爆發用力,將對手摔倒在地。
此法即是現在中國式摔交中的“切別”摔法,上臂切頸,下肢別腿,上下合勁,擰身變臉發力跌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