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王城

通王城

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東南亞歷史上最宏偉的都城,鼎盛時人口達上百萬。與吳哥窟不同的是,城內的生活氣息更為濃厚。城內的巴戎廟(Bayon)又稱拜雲寺、寬闊的中央大道和宏偉的斗象場,無不使人聯想人頭攢動的盛世場景。大吳哥是高棉帝國的最後一座都城,始建於9世紀末,1181年登基的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趕走了入侵者後又作了重修,被稱為“第四次吳哥”。

簡介

通王城通王城

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修。先今一直是12世紀摸、13實際初由柬王攝耶拔摩七世所建。

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稱“大吳哥,吳哥通城,吳哥城,洲城”,Thom讀“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Angkor是“城市”的意思,那么Angkor Thom就是“大城市”的意思。吳哥通王城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始建於9世紀,多次毀於戰火,後幾經重建。現今一直是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柬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

背景

通王城通王城

吳哥通王城是高棉帝國最後的首都,由牧師住宅、文武官員宮邸以及政殿環繞,堅不可破。這些建築由木頭建成,已經被腐蝕,但是遺留下來的石頭建築證實了吳哥通王城就像它的名字所說的一樣,確實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本書所描述的城牆內寺廟包括巴戎寺、巴芳寺、吳哥古皇宮大象台、癲王台、聖琶利寺、提琶南寺和十二生肖塔。

坐落在吳哥通王城內部的皇宮年代更為久遠,屬於十世紀早期國王、十世紀國王及十一世紀早期國王。儘管皇宮的地基和城牆都已經被確認,但是圍牆內卻幾乎沒什麼建築遺蹟。正是由於這些皇家建築缺少考古學證明,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它們由木頭建成,現在已經被腐蝕了。法國人為這座皇宮確定了一個版圖(見反面的地圖),其中包括吳哥古皇宮的寺廟山、周圍的水池和一些宮邸、政殿,這些建築很可能在城牆後面。醛耶跋摩七世在皇宮原址上重建了吳哥通王城,王城以巴戎寺為中心,四周由城牆環繞。

中國使者周達觀提供了高棉帝國的第一手證明,描述了吳哥通王城的壯麗。

王城的中心建起一座金塔巴戎寺,周圍是二十多座矮塔和幾百間石頭房。東側是一座金色石橋,橋兩側各有一個金石獅,並有八樽金菩薩沿石頭房排開。北側是金色銅塔[巴芳寺],這座寺廟甚至比金塔還要高,是一處真正驚人的景觀,其基底有十間石頭房。更北部,約四分之一英里處是國王宮邸,從他的私人住所上拔地而起的是另一座金塔。正是這些建築使外國商人常說“高棉是一個富有而高貴的國家”。

從象徵意義上說,吳哥通王城是一個微型宇宙,由主軸分成四部分。巴戎寺位於正軸心,代表著天與地的邊線。環繞吳哥通王城的城牆代表著宇宙周圍的石牆,須彌山邊的山脈。周圍的護城河(現已乾枯)則代表著宇宙海洋。

布局

吳哥通王城由一座紅土牆組成,牆的各邊長約3公里(1.9英里),高8米(26英尺),整個城市占地145.8公頃(360英畝)。外城牆邊環繞著一條護城河,河寬100米(328英尺)。除東側城牆有兩個入口外,城牆其他各邊均有一座入口石塔和一條通道。東城牆多出來的一個入口為“勝利之門”,有一條通道直接通往大象台和癲王台。吳哥通王城旁的城牆各角落都有一座小石塔,名為“青戎塔”(Prasat Chrung)。城牆內側由一條寬25米(82英尺)的提防支撐,作為一條環城公路。

著名景點

通王城通王城

石像通道

一條長通道通向各入口石塔,通道兩旁各有一排54座的石像(右邊的石像代表魔鬼而左邊的代表神靈),共有108個神話人物守衛著吳哥通王城。魔鬼表情醜擰,著軍用頭飾,而神靈則有一雙杏眼,戴圓錐形頭飾,神情詳和。(其中一些石像上的頭為複製品,正品已被送到暹粒的吳哥保護博物館保存)。
通道的最前面有一條巨蛇伸出九頭,擺成一個扇形。蛇身沿通道延伸,被神靈抓著,而魔鬼則形成一條蛇形欄桿。這條蛇可能代表彩虹,連線著人類世界和神靈。這種代表意義由因陀羅的出現而得以鞏固。
環繞在吳哥通王城周圍的城牆各角落都有一座供奉菩薩的小型沙石塔,寺廟內的一塊碑文上寫著醛耶跋摩七世為其建造者,並特許建造了城牆和護城河。每座寺廟都呈十字形,朝東而開,每邊均有一個拱門,並冠以一個蓮花頂。底下有兩層疊塔支撐著這座寺廟。小生境內有女性雕像,外部有假窗,是那個時期的典型裝飾。窗戶上半部封有紅土塊作為遮擋蓬,下半部則有護欄。

入口石塔

所有進入該城的人都必須從這裡經過,因此,入口必須建得宏偉優美,而又要無比的堅固。
在高棉的所有遺址中,這五座入口石塔吸引了最多的拍照者,每座沙石塔高達23米(75英尺),旁邊各有四個頭像,每個頭像各朝一方。這些頭像很可能代表了須彌山頂上的四個方位神。
各大門的下半部造成大象形狀,每隻大象各有三個頭,象作為柱子,伸著采蓮花。印度神因陀羅坐在大象背上,兩邊各有一個小精靈,因陀羅神的左手放在略低的位置,手上托著雷電。
往石塔裡面看,人們可以看到枕梁拱門,這種拱門是柬式建築的典型特徵。石塔內部有幾根木橫樑,每邊均有一個崗亭。

結構

通王城通王城

通王城呈正方形,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全城5道城門,4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的“勝利門”,城門上面是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橋的兩旁置有石像,每邊27尊。石神高2米半,成跪坐狀。城南門(South Gate)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桿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

在吳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須彌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壯觀的巴戎寺(Bayon),在整個通王城的範圍內,還有巴方寺(Baphoun)、緋明納卡寺(Phimeanakas)、癩王壇(leperKing)、戰象台階(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築。

吳哥通王城全城共有5道城門,4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戎寺,還有一道通向皇宮的“勝利門”,城門上面是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橋的兩旁置有石像,每邊27尊。石神高2米半,成跪坐狀。城內主要建築物為巴戎寺,其核心部分是一組由16座相連寶塔構成的建築群,每座塔布滿著雕刻。除中央塔外,在兩層台基的四周還排列著幾十座形體相同的石塔,每座塔各有一個四面佛,吳哥通王城南門他面含微笑,凝視遠方,臉行似柬王攝耶拔摩七世的容貌。圍繞著台基上的建築有兩個同心的方形迴廊,迴廊上雕刻著大量的浮雕,主要以神話故事、當時重大的現實鬥爭和日常生活為題材。

看點

通王城通王城

城河橋:橋兩側的石雕為修羅與阿修羅合力攪拌乳海獲取長生不老藥的故事。兩側各有27座雕像,高2.2米,跪坐姿,合力報持巨蟒用力拉扯。觀察雕像的面容可以分辨他的身份:眼睛細長、表情含蓄的是修羅(天神),怒眼圓睜、表情兇惡的是阿修羅(魔鬼)。

南門(South Gate):城門高達23米,上方為巨大的四面佛像,面露安詳的微笑,是吳哥古蹟的標誌之一。

巴戎寺(Bayon):城中最重要、最宏偉的建築。

巴方寺(Baphuon):曾經是舊王城的中心,吳哥常見的三層平台建築,底層雕有各種動物雕像,頂部已坍塌。目前該寺因維修已暫時關閉。

空中宮殿(Phimeanakas):皇宮中的神廟,城中最高的建築,最高層平台上曾建造一座金塔。

戰象台階(Terrace of the Elephants):國王的檢閱台,舉行慶典儀式和斗象大會的地點。尚存巨象石雕。

癩王台階(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當時的皇家火葬場所在地,因平台頂端一座沒有性別的“癩王”雕像得名。但為什麼叫“癩王”則眾說不一,有人說因為發現是布滿青苔,也有人說雕像是一位染上麻風病的國王。原雕像已送往金邊國家博物館收藏,現在的是複製品。

影響

通王城通王城

吳哥遺蹟是東南亞最大的文化遺產,指的是現在高棉西北部暹粒省洞里薩湖北岸一帶的石砌、瓦造建築遺蹟群。 吳哥王朝曾輝煌一時,在公元12至13世紀的鼎盛時期稱得上是統治整箇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不少宏偉城市及建築陸續冒起,讓繁華皇都吳哥城(大吳哥)更顯蓬勃。不過它的璀璨很短暫。吳哥王朝衰敗後,王城也在不知不覺中湮沒於叢林,情景淒涼。現在它仍然受到熱帶嚴酷的大自然侵蝕,寶貴遺蹟面臨崩潰的危機。

吳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吳哥也是旅行者嚮往的聖地。 吳哥是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吳哥Angkor一詞源於梵語Nagara,意為都市),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802-1431)先後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範圍遠遠超出了今天高棉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蹟吳哥城(Angkor Thom)、吳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大放異夕陽下的大吳哥彩。1431年泰族軍隊攻占並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後,繁華的吳哥就湮沒於方圓45平方公里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方圓10平方公里的吳哥城,俗稱大吳哥,是高棉帝國的最後一座都城,始建於9世紀末,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約1181年—1215在位)趕走了入侵的占婆人後又作了重修,被稱為“第四次吳哥”。

吳哥城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吳哥城南門(South Gate)外的護城河上架有石橋,橋的兩側欄桿上各有一排54個石雕的半身像,一邊代表神靈,另一邊代表惡魔,他們手上拉著眼鏡蛇化身的巨蛇王。據說寬約百米的護城河,在古時養有很多鱷魚,是用來抵禦敵人進攻的。鑽進小小的南門門洞,拔地倚天的古樹整齊地列在路兩旁,樹縫裡透著溫柔的晨光,輕風吹過,乾葉嗒嗒地落到了車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說不出的愜意。

在吳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須彌聖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壯觀的巴戎寺(Bayon),環繞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臉的佛面塔,這些謎樣的佛臉微笑,表情各異,安詳中帶有幾分神秘。四面佛的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於色。巴戎寺的迴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但是給遊客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個大吳哥城的範圍內,還有巴普昂寺(Baphoun)、空中宮殿(Phimeanakas)、利泊王壇(LeperKing)、斗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