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通草

③《本草蒙筌》:味甘淡,氣平。 ④《綱目》:甘淡,寒,無毒。 ②《本草圖經》:利小便,兼解諸藥毒。

通草(《本草拾遺》)
【異名】寇脫(《山海經》),離南、活菟、倚商(《爾雅》),蔥草(《本草匯言》),白通草(《藥性切用》),通花(《草木便方》),花草(《中國樹木分類學》),大通草(《四川中藥志》),通大海、泡通(《貴州民間方藥集》),五加風、寬腸、大通塔、大木通、五角加皮、通花五加、大葉五加皮(《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莖髓。

【植物形態】通脫木(《本草拾遺》)灌木,高可達6米。
莖木質而不堅,中有白色的髓,幼時呈片狀,老則漸次充實,幼枝密被星狀毛,或稍具脫落性灰黃色絨毛。
葉大、通常聚生於莖的上部.掌狀分裂,長可達1米,基部心臟形,葉片5~7裂,裂片達於中部或僅為邊裂,頭銳尖,邊緣有細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白色星狀絨毛;葉柄粗壯,長30~50厘米;托葉2,大形,膜質,披針狀鑿形,基部鞘狀抱莖。
花小,有柄,多數球狀傘形花序排列成大圓錐花叢;苞片披針形;萼不明顯;花瓣4,白色,卵形,頭銳尖;雄蕊4;花盤微凸;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離生,柱頭頭狀。
核果狀漿果近球形而扁,外果皮肉質,硬而脆。
花期8月。
果期9月。
分布福建、台灣、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根(通花根)、花蕾(通花花)、花粉(通脫木花上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季採收,選擇生長2~3年的植株,割取地上莖,截成段,趁鮮時取出莖髓,理直,曬乾。
放置乾燥處。
將莖髓加工製成的方形薄片,稱為方通草;加工時修切下來的邊條,稱為絲通草。

【藥材】乾燥莖髓呈圓柱形,一般長0.3~0.6米,直徑1.2~3厘米。
潔白色,有淺縱溝紋。
體輕,質柔軟,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中部有直徑0.5~1.5厘米的空心或白色半透明的薄膜,外圈銀白色,縱剖之見有層層隔膜,無臭無味。
以色潔白、心空、有彈性者為佳。
產貴州、雲南、台灣、廣西、四川等地。
方通草:呈方形的薄片,微透明、平滑、潔白、似紙質而輕軟。
絲通草:為不整齊之細長條片。
藥材小通草為旌節花科植物喜馬拉雅旌節花等的莖髓,亦作通草使用,參見小通草條。

【化學成分】含灰分5.95%、脂肪1.07%、蛋白質1.11%、粗纖維48.73%、戊聚糖5.83%。
尚含糖醛酸28.04%,其一部分存在於聚β-D-半乳糖醛酸(這種多糖溶於草酸銨溶液)。
另含溶於入NaOH溶液的多糖,其水解產物中含半乳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和木糖。

【炮製】通草:揀去雜質,切片。
朱通草:取通草片,置盆內噴水少許,微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並隨時翻動,至外面掛勻硃砂為度,取出,晾乾。
(每通草片10斤,用硃砂10兩)
【性味】甘淡,涼。
①《本草拾遺》:無毒。
②《醫學啟源》:氣平,味甘。
③《本草蒙筌》:味甘淡,氣平。
④《綱目》:甘淡,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綱目》:入太陰肺、陽明胃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大、小腸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少陰、太陽,手少陰、太陽。

【功用主治-通草的功效】瀉肺,利小便,下乳汁。
治小便不利,淋病,水腫,產婦乳汁不通,目昏,鼻塞。
①《日華子本草》: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
②《本草圖經》:利小便,兼解諸藥毒。
③《醫學啟源》:除水腫癃閉,治五淋。
《主治秘訣》雲,瀉肺。
④《本草缶要》:治目昏耳聾,鼻塞失音。
⑤《長沙藥解》:通經閉,療黃疸,消癰疽,利鼻癰,除心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綿裹塞鼻。

【宜忌】氣陰兩虛,內無濕熱及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虛脫人禁用,孕婦人勿服。
②《本草匯言》:陰陽兩虛者禁用。
③《本草從新》:中寒者勿服。

【選方】①治熱氣淋澀,小便亦如紅花汁者:通草三兩,葵子一升,滑石四兩(碎),石葦二兩。
上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又進一服。
忌食五腥、熱面、炙煿等物。
(《普濟方》通草飲子)②治一身黃腫透明。
亦治腎腫:通草(蜜塗炙乾)、木豬苓(去里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併入研細去土地龍、麝香少許。
每服半錢或一錢,米飲調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通草散)③治傷寒後嘔噦:通草三兩,生蘆根(切)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差,更作,取差止。
(《千金方》)④治鼻癰,氣息不通,不聞香臭,並有息肉:木通、細辛、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
綿裹少許,納鼻中。
(《三因方》通草散)⑤催乳:通脫木、小人參,燉豬腳食。
(《湖南藥物志》)
【名家論述】①李杲:通草瀉肺利小便,甘平以緩陰血電,與燈草同功,宜生用之。
②《綱目》: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故入太陰肺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入陽明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其氣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③《本草正義》:通草,其氣味則李東垣《用藥法象》謂甘淡無毒。
案此甘字,非大甜之謂,實即淡字,如泉水、食米皆謂味甘之例。
此物無氣無味,以淡用事,故能通行經絡,清熱利水,性與木通相似,但無其苦,則泄降之力緩而無峻厲之弊,雖能通利,不甚傷陰,濕熱之不甚者宜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