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紅線

送紅線

《送紅線》是唐代詩人冷朝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描寫送別的場景並點明感情,後兩句描寫百尺樓上望紅線乘舟遠去時和去後的景象,以紅線比洛妃,表現了對紅線的讚美和依戀之情。全詩借景言情,字韻清越,詞調極佳,以洛妃寫紅線,形神兼備,歷來為人所激賞。

作品原文

送紅線

采菱歌怨木蘭舟 ,送客魂銷百尺樓 。

還似洛妃乘霧去 ,碧天無際水空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紅線:相傳為唐時俠女。

⑵采菱歌:梁武帝所制樂府《江南弄》七曲之一,多寫采菱女戀愛相思之情。木蘭舟:用木蘭樹造的船。

⑶送客:一作“送別”。魂銷:形容悲傷愁苦時的情狀。

⑷洛妃:又稱洛神、洛嬪,即洛水之神。相傳是伏羲氏之女,溺死於洛水而為洛水之神。

白話譯文

餞別酒宴上的采菱歌聲美妙喜人,可木蘭輕舟卻要催客上路;在這百尺高樓上送別紅線女遠去,我心中悲傷,惆悵不已。

紅線女像那洛水女神,在茫茫江霧中乘舟遠去,天地間只剩下萬里碧空,滾滾江水,空自流淌。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據袁郊《甘澤謠》載:紅線初為潞州節度使薛嵩家侍女,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蓄勇士,將並潞州,嵩聞之,日夜憂慮,計無所出。紅線夜至魏郡,入承嗣室,取床頭金盒而歸。嵩因遺書承嗣,以金盒示之,承嗣驚懼,遣使謝過。一日,紅線辭去,嵩不能留,乃廣集賓友餞別。嵩以歌送紅線,請座客冷朝陽為詞。又《唐詩紀事》載:“潞州節度使薛嵩,有青衣善彈阮鹹琴,手紋隱起紅線,因以名之。一日辭去,朝陽為詞云云。”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寫離別的惆悵,表現對紅線女的讚美和依戀。起句點寫餞別宴席上的“采菱歌”,顯示了酒宴上樂聲之美妙,氣氛之熱烈。而著一“怨”字,歡快的情緒急轉直下。“木蘭舟”,意在形容舟之華美,烘托舟上之人的靚麗優雅。在“百尺”高“樓”上送別,可見送別場面之宏大,主人送客之熱情。“魂銷”二字顯現了詩人心中的悵惘失落。

後兩句以洛妃喻紅線女,可見紅線女之秀美與超凡脫塵以及詩人對她的讚美。美人在茫茫煙霧中消失,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神秘色彩。此處化用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意。“空”字是詩人在佳人遠去後內心惆悵失落的寫照。江水悠悠,正如惆悵之綿綿不絕,餘味無窮。

全詩借景言情,字韻清越,詞調極佳,以洛妃寫紅線,形神兼備,歷來為人所激賞。

名家評價

明·楊慎《升庵詩話》:冷朝陽此詩為冠。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列為神品。語意天然,有響遏行雲之態。

清·喬億《大曆詩略》:詞調極佳、漁洋諸絕句所本。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曾評論說:“有美一人,菱歌唱罷,駕輕舟乘風竟去,剩有銷魂者倚百尺高樓,望流水悠悠,碧天無際耳。詩為紅線而作,不專寫離別之情,而擬以洛妃之靈跡,情韻殊長。

作者簡介

冷朝陽,唐代詩人。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登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進士第,為薛嵩從事。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在大曆諸才子,法度稍弱,字韻清越”,《全唐詩》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