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孔巢父謝病舊遊江東兼呈李白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孔巢父謝病舊遊江東兼呈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杜甫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送孔巢父謝病舊遊江東兼呈李白

巢父掉頭不肯住⑴,東將入海隨煙霧⑵。

詩卷長留天地間⑶,釣竿欲拂珊瑚樹⑷。

深山大澤龍蛇遠⑸,春寒野陰風景暮⑹。

蓬萊織女回雲車⑺,指點虛無是征路⑻。

自是君身有仙骨⑼,世人那得知其故⑽。

惜君只欲苦死留⑾,富貴何如草頭露⑿。

蔡侯靜者意有餘⒀,清夜置酒臨前除⒁。

罷琴惆悵月照席⒂,幾歲寄我空中書⒃。

南尋禹穴見李白⒄。道甫問訊今何如⒅。

作品注釋

⑴《莊子》:鴻蒙拊髀雀躍掉頭曰:“吾弗知。”陶潛詩:“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⑵《史記·秦始皇本紀》:“方士徐市等人海求神藥。”江淹詩:“乘鸞向煙霧。”

⑶孔巢父有《徂徠集》行於世。古詩:“人生天地間。”

⑷東遊近海,故引珊瑚樹。魏文帝詩:“遙望大海涯,釣竿何珊珊。”《述異記》:鬱林郡有珊瑚市,海客市珊瑚處也。珊瑚碧色,生海底,一樹數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西京雜記》: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為烽火樹,至夜光景常欲然。趙曰:珊瑚樹生海底石上,故以拂言之也。

⑸《左傳》:“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⑹《漢書·成帝紀》:陽朔元年二月,春寒。顏延之詩:“庭昏見野陰。”宋武帝詩:“粵值風景和。”

⑺蓬萊在東海之中,織女為吳越分野,故用之。別本作仙人玉女,稍泛。《漢書·郊祀志》:蓬萊、方丈、瀛洲為三神山。司馬相如《大人賦》:“排閶闔而入帝宮,載玉女而與之俱歸。”後漢桓君山《仙賦》:“乘凌虛無,洞達幽明,諸物皆見,玉女在傍。”傅玄詩:“云為車兮風為馬。”陶隱居《真誥》:“朱關內真,以雲車虛轅相適。”

⑻《抱朴子》:“莫不指點之。”《史記》: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大人賦》:“乘虛無而上假。”陳子昂詩:”離亭暗風雨,征路入雲煙。”

⑼葛洪《神仙傳·劉根傳》:神人曰:“汝有仙骨,故得見吾耳。”又:嚴青居貧,忽有人以一卷素書與青,曰:“汝有仙骨,應得長生。”

⑽鮑照詩:“旁人那得知。”《詩》:“憯不知其故。”

⑾苦死留,雖用方言,然亦有所本。《莊子》:“苦死者。”《世說》:羊孚食畢便退,遂苦相留。

⑿李嶠詩:“富貴榮華能幾時。”《述征記》: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草頭露,洗眼,眼明。《商君傳》:“君之危若朝露。”

⒀夢弼謂:蔡侯為人恬靜而意氣有餘。按謝靈運詩:“還得靜者便。”公三用之。如《貽阮隱居》詩云“貧知靜者性。”《寄張彪》詩云“靜者心多妙。”師氏以靜為蔡侯名,誤矣。

⒁魏文帝詩:“清夜延賓客。”陸機詩:“置酒高堂。”前除,庭前階除也。王勃詩:“傾影赴前除。”

沈佺期詩:“罷琴明月夜。”《楚辭》:“惆悵兮而私自憐。”註:“惆悵,悲哀也。”

陶弘景《左仙公蕭公碑》:有人漂海,隨風吵漭無垠,忽值神島,見人授書一函,題曰:“寄葛公。”令歸吳達之,上雲神仙事。(錢箋)《西溪叢語》:空中書,用史宗事,乃蓬菜仙人也。洪慶善雲“雁足書”,非是。(朱注)《梁高僧傳》:蓬萊道人,寄書小兒至廣陵白兔埭,令其捉杖飄然而往,足下時聞波濤。或云:有商人海行,見一沙門求寄書史宗。同侶欲看書,書著船不脫,及至白兔埭,書飛起就宗,宗接而將去。宗後憩上虞龍山寺,會稽謝邵、魏邁之等皆師焉。《列子》:“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南史》:褚翔少有孝行,聞空中彈指。

⒄《史記自序》:“上會稽,探禹穴。”周珽註:禹穴有兩處,蜀之石泉,禹生之地,古碑刻有太白書“禹穴”二字。今紹興會稽亦有禹穴,乃窆所也。天寶初白居會稽,故云。南尋句,一作“若逢李白騎鯨魚”。按:騎鯨魚,出《羽獵賦》。欲傳太白醉騎鯨魚,溺死潯陽,皆緣此句而附會之耳。

⒅古詩:“幸可廣問訊。”

作品評析

此詩乃天寶(唐玄宗年號,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在京師作。時蔡侯餞別巢父,杜甫在筵上賦此。《唐書》:孔巢父,字弱翁,冀州人,早勤文史,少與韓準、李白、裴政、張叔明、陶酒隱居徂徠山,時號竹溪六逸。江東乃浙江以東。《晉書》:謝安被召,歷年不至,遂棲遲東土。王羲之既去官,遍游東中諸郡。皆謂會稽也,又云:考史,巢父以辭永王璘辟署知名,廣德中始授右衛兵曹參軍。意巢父在天室間嘗游長安,辭官歸隱,史不及載耳。舊注云:巢父察永王必敗,謝病而歸,公作此送之。大謬。

此詩分四段,前三段,各四句,末段,六句收。前四句為第一段,敘巢父往江東。孔之東遊,志在遁世引年,故篇中多言神仙事。第五至八句為第二段,寫東遊景事。龍蛇山澤,況其歸隱之跡。春寒野陰,紀其別去之時。蓬萊征路,言當有同志契合也。第九至十二句為第三段,稱其隱志已決,愛惜而苦留,此世人不知巢父者。富貴如草露,此巢父獨有仙骨也。末六句為第四段,結出送孔呈李之意。置酒者蔡也;惆悵者公也,寄書道訊者孔也,賓主一齊收拾矣。

王洙曰:一本云:”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將入海隨煙霧。書卷長攜天地間,釣竿欲拂三珠樹。我擬把袂苦留君,富貴何如草頭露。深山大澤龍蛇遠,花繁草青春日暮。仙人玉女回雲車,指點虛無引歸路。若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訊今何如。”按:別本止十二句,語雖簡淨,然少宕逸風神,還依諸家本為正。

劉勰曰:七言成章,必優柔和平。長短措詞,貴抑揚頓挫。范梈曰:七言古詩,要鋪敘,要開合,要風度,要迢遞、險怪、雄峻、鏗鏘,忌庸俗軟腐,須是波瀾開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復起。又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為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奇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備此法者,唯李、杜也。開合燦然,音韻錘然,法度森然,學問充然,義論超然。又曰:七言長古,篇法有八:曰分段、過段、突兀、字貫、讚嘆、再起、歸題、送尾。分段如五言,過段亦如之。稍有異者,突兀萬仞,則不用過句,陡頓便說他事。杜詩大多如此,岑參專尚此法,為一家數。字貫,前後重三疊四,用兩三字貫串,極精神好誦,岑參所長。讚嘆如五言。再起且如一篇三段,說了前事,再提起從頭說去,謂反覆有情,如《魏將軍歌》、《松子障歌》是也。歸題,乃本末一二句,繳上起句,又謂之顧首,如《蜀道難》、《古別離》、《洗兵馬行》是也。送尾,則生一段余意結末,或反用,或比喻用,如《墜馬歌》曰“君不見嵇康養生被殺戮”,又曰“如何不飲令人哀”。長篇有此,便不迫促,甚有從容意思。

王世貞曰:歌行有三難,起調一也,轉節二也,收結三也。惟收為尤難。如作平調,舒徐綿麗者,結須為雅詞,勿使不足。奔騰洶湧,驅突而來者,須一截便住,勿留有餘。中作奇語,峻奪人魄者,須令上下脈相顧,一起一伏,一頓一挫,有力無跡,方成篇法。又曰:李杜歌行之妙,冠於盛唐。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絕者,子美也。

謝榛曰:七言長古之法,如波濤初作,一層緊一層,拙句不失大體,巧句不害正氣,鋪敘意不可盡,力不可竭,貴有變化之妙。

胡應麟曰:五言古至兩漢,無論中才,即大匠國工,履冰袖手。七言古,苟天才雄贍,而刻意前規,則縱橫排盪,滔滔莽莽,千言不窮,點筆立就,無不可者。然五古才力不足,可勉而能。七古非才力有餘,斷不至此也。又曰:七言長歌,非博大雄渾,橫逸浩瀚之才,鮮克辦此。蓋歌行不難於師匠,而難於賦授;不難於揮灑,而難於蘊藉;不難於氣概,而難於神情;不難於音節,而難於步驟;不難於胸腹,而難於首尾。學者須尋其本色,即千言鉅什,亦不使有一字離去,乃為善耳。又曰: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詞極藻艷,然未脫梁陳也。張、李、沈、宋,稍汰浮華,漸趨平實,唐體肇矣,然而未暢也。高、岑、王、李,音節鮮明,情致委折,濃織修短,得衷合度,暢矣,然而未大也。太白、少陵,大而化矣,能事畢矣。降而錢、劉,神情未遠,氣骨頓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餘,步驟不足。昌黎而下,門戶競開,盧金之拙撲,馬異之庸猥,李賀之幽奇,劉叉之狂譎,雖淺深高下,材局懸殊,要皆曲徑旁蹊,無取大雅。張籍、王建,稍為真淡,體益卑卑。庭筠之流,更事綺繪,漸入詩餘,古意盡矣。又曰:初唐七言古,以才藻勝,盛唐以風神勝,李、杜以氣概勝,而才藻風神稱之,加以變化靈異,遂為大家。又曰:李、杜歌行,雖沉鬱逸宕不同,然皆才大氣雄,非子建、淵明判不相入者比。又曰:古詩窘于格調,近體束於聲律,唯歌行大小短長,錯綜闔辟,素無定體,故極能發人才思。李、杜之才,不盡於古詩,而盡於歌行。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鏇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