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下蜀

送友人下蜀

送友人下蜀這是一首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稱的抒情詩。天寶二年(743)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 全詩從送別和入蜀這兩方面落筆描述。

五律·送友人下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註解

君平:嚴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漢道家學者,思想家。名遵(據說原名莊君平,東漢班固著《漢書》,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寫為嚴君平),蜀郡成都市人。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時隱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為業(以占卜耆龜給人看相),“因勢導之以善”,宣揚忠孝信義和老子道德經,以惠眾人。

翻譯

聽說從這裡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賞析

首聯寫入蜀的道路,先從蜀道之難開始: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臨別之際,李白親切地叮囑友人:聽說蜀道崎嶇險阻,路上處處是層巒疊嶂,不易通行。語調平緩自然,恍若兩個好友在娓娓而談,感情顯得誠摯而懇切。它和《蜀道難》以飽含強烈激情的感嘆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開始,寫法迥然不同,這裡只是平靜地敘述,而且還是“見說”,顯得很委婉,渾然無跡。首聯入題,提出送別意。頷聯就“崎嶇不易行”的蜀道作進一步的具體描畫: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迴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從人的臉側重迭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而升起翻騰,象是騰雲駕霧一般。“起”、“生”兩個動詞用得極好,生動地表現了棧道的狹窄、險峻、高危,想像詭異,境界奇美,寫得氣韻飛動。 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此聯中的“籠”字是評家所稱道的“詩眼”,寫得生動、傳神,含意豐滿,表現了多方面的內容。它包含的第一層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葉婆娑,籠罩著棧道。這正是從遠處觀看到的景色。秦棧便是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在山岩間鑿石架木建成,路面狹隘,道旁不會長滿樹木。“籠”字準確地描畫了棧道林蔭是由山上樹木朝下覆蓋而成的特色。第二層的意思是:與前面的“芳樹”相呼應,形象地表達了春林長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後,“籠秦棧”與對句的“繞蜀城”,字凝語煉,恰好構成嚴密工整的對偶句。前者寫山上蜀道景致,後者寫山下春江環繞成都而奔流的美景。遠景與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襯,風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瑋的蜀道山水畫。詩人以濃彩描繪蜀道勝景,這對入蜀的友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撫慰與鼓舞。尾聯忽又翻出題旨: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懷著追求功名富貴的目的入蜀,因而臨別贈言,便意味深長地告誡:個人的官爵地位,進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詢問善卜的君平呢!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轉地啟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於功名利祿之中,可謂諄諄善誘,凝聚著深摯的情誼,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聯寫得含蓄蘊藉,語短情長。 這首詩,風格清新俊逸,曾被前人推崇為“五律正宗”(《唐宋詩醇》卷一)。詩的中間兩聯對仗非常精工嚴整,而且,頷聯語意奇險,極言蜀道之難,頸聯忽描寫纖麗,又道風景可樂,筆力開闔頓挫,變化萬千。最後,以議論作結,實現主旨,更富有韻味。清人趙翼曾指出李白所寫的五律,“蓋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長。然有對偶處,仍自工麗;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甌北詩話》卷一)。這一評語很精確,正好道出了這首五律在對偶上的藝術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