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氏滇銀鱗蛛

迪氏滇銀鱗蛛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中文亞科:

基本信息

編號:
3092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後蛛亞科

拉丁亞科:

Metinae

中文屬名:

滇銀鱗蛛屬

拉丁屬名:

Dianleucauge

拉丁種名:

deelemanae

定名人:

Song et Zhu

年代:

1994

中文名:

迪氏滇銀鱗蛛

原始文獻:

中國動物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陳楨教授誕辰100周年論文集: 41, figs.6A~D.

生境:

生活於洞穴中。

國內分布:

雲南(河口縣)。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53-54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5.32:頭胸部長2.38,寬1.83:腹部長3.10,寬2.54。背甲頸溝前方和胸部兩側暗褐色,其餘部分黃褐色。中窩為一暗褐色凹陷。兩眼列稍後凹,後眼列稍
寬於前眼列(0.81:0.71)。前中眼間距約等於前中眼的直徑。前列各眼大小相近(0.13),後列各眼大小亦相近(0.16),稍大於前列眼。中眼域長0.48,前邊寬0.35,後邊寬0.42。額高0.16,稍大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無側結節;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小齒,牙溝中間具一小齒。顎葉長大於寬(0.61:0.35)。
下唇短寬(0.26:0.48)。下唇、顎葉和胸板均呈暗褐色。胸板長寬相當(1.03:1.10),前緣與下唇相接處向後凹入,胸板後端稍尖,但不插入基節Ⅳ之間。步足黃褐色,有紅褐色環紋,多刺。步足測量:Ⅰ14.37(4.13十4.92十3.73十1.59),Ⅱ11.59(3.33十3.89十3.02十1.35),Ⅲ6.98(2.14十2.30十1.75十0.79),Ⅳ8.44(2.62十2.78十2.14十0.90)。足式:1,2,4,3。腹部橙黃色,,散布一些細小的褐色斑點或細紋。腹部腹面在生殖溝後方為一中央暗色的寬頻,此帶的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細縱帶。舌狀體呈半橢圓形片狀。前側紡器大,後側紡器較小,後中紡器非常小。外雌器的邊緣隆起,後方為一橫向凹陷,凹陷的後方有一長方形的中隔。

雄蛛

體長3.73:頭胸部長1.90,寬1.35;腹部長2.07,寬1.51。體形和體色近似於雌蛛。螯肢前齒堤有3大齒,後齒堤有4個較小的齒,無側結節。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1.98(0.65+0.23十0. 29+0. 81);步足Ⅰ 15.73(4.37十5.32十4.45十1.59),Ⅱ11.59(3.33十3.97+3.10+1.19), Ⅲ6.26(2.07+2.14+1.26+0.79), Ⅳ8.09(2.46十2.78十1.98+0.87)。
觸肢轉節末端有一小的三角形突起,腿節末端腹側有一三角形突起,脛節末端背側向前方伸出一長的突起,跗舟的基半部形成一嵴狀突起,副跗舟呈彎曲的指狀。

地理分布

雲南(河口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