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氏水羚

迪氏水羚

迪氏水羚(學名:Kobus ellipsiprymnus defassa)是一種生活在非洲的羚羊。體型中等,身高190-210厘米,體重160-240千克。毛皮是褐紅色,隨著年紀增大而轉暗。在喉部附近有白色的圍兜,臀部有白色的皮毛。僅雄性具角,角長而多脊,呈螺旋型並向後彎曲。迪氏水羚一般生活於沼澤等潮濕地帶,會在灌木林及大草原近水的地方吃草。是白天活動的動物。雌性水羚會聚集成群。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迪氏水羚是水羚的一個亞種,中型羚羊,基本特徵與普通水羚相類似,肩高100-130cm,身長177-235cm,尾長33-40cm,
..
雄性體重200-300kg,雌性160-200kg。體色主要為紅棕色或栗色,腹部、喉部、嘴部及眼睛外圈為白色。雄羚隨年齡增長毛色加深,一般有黑或紅色斑點,該物種與普通亞種的最大不同,是臀部的白毛成片狀而非圓圈狀。只有雄羚有角,角細長,長約45-92厘米。蹄的形狀適合該物種在沼澤活動。具有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分布範圍

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棲息環境

水羚多生活於沼澤等潮濕地帶,喜歡近水的濕地,因為濕地容易得到飲水及食物。尤其是含有濕生植物的泛濫平原。當雨季河水泛濫時,水羚就會往灌木林遷移。會在灌木林及大草原近水的地方吃草。雖然它們的水性非常好,在遇到危險時能快速游泳逃跑,但它們平時並不喜歡進入水中。

生活習性

迪氏水羚是白天活動的動物。家族一般有三十頭左右。雌性水羚在生育了小羚後會聚集成數十隻到上百隻的大群。雄性在6-7歲最具實力,它們會占有150-625畝的領地,為保護自己的領域而與其他雄性爭鬥。這種靠實力爭得的領域能保護到十歲左右。水羚的身體有著難聞的味度。一般獅子都不會獵殺它們,除非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才會獵殺它們。草食性,喜洪水泛濫區的濕生草。為了得到食物,水羚可以到深至腹部的水中覓食。乾冷的天氣水羚可以不需要飲水,但在乾旱的天氣則需要一定量的水。甚至一天喝三次。雄羚和雌羚一般不在一起生活。雌羚和幼羚多在水邊生活,而雄羚則對水的需求不高,固多生活在離水源較遠的陸地。雄羚一般會與其他成年雄羚組成一個單身群體。在發情期會與其他雄羚互相爭鬥以取得交配領先權。雌性群體則比較開放,隨時會改變群體的組成或大小。群體中沒有一定的領袖。在各個群體中,除了母羚和幼羚在生產後的一年內,其他的水羚都少有個體間的互動。水羚活躍於日出前後數小時。

生長繁殖

迪氏水羚在交配期,會形成一個交配區。因為水羚的棲息地會受不穩定的河水影響而有所改變。雌羚會在發情期的第一天進入交配區和一隻或多隻雄羚進行交配。在交配區中,由居領先權的雄性主控,但當它精疲力盡時,其他雄羚就會取而代之。雌羚性成熟時間為12-14個月,而雄羚則需要14至18個月達到性成熟。在9月至次年的2月雨季時交配,而幼羚大多數在雨季後出生(8月至11月),妊娠期為8.5-9個月,每胎一仔,很少二仔。母羚一般選擇單獨或在小群體中生產,它會尋找一個乾燥及隱密的地點,產後幼羚亦會在生產地匿藏二到三個周。母羚在早上及旁晚哺餵幼羚。三周后,幼羚將與其他的幼羚組成一個幼羚群體,但幼羚仍然依賴母羚,母親臀部具有醒目標誌的白圈就是小羚的識認符。群體大小約50隻幼羚。幼羚到6或7個月大時斷奶,開始學習獨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2008年哺乳綱紅色名錄——近危(NT)。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