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見聞體

返鄉見聞體

返鄉見聞體是指一些網友借回家探親之際描繪鄉村現狀的所見所聞。從“返鄉見聞”中,城鄉之間一些巨大差異真實的呈現,激起了大眾的情感波瀾,無數人慨嘆“回不去的故鄉,留不住的城市”。但有關人士指出,鄉村的諸多問題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不應對農村前景看得一片灰暗。“返鄉見聞體”寫作,其實就是城市知識階層關懷天下的優點和不接地氣的毛病在當下的綜合體現。對待這種寫作,既不要一味相信,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它只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起點,也只可能是起點。

概述

返鄉見聞體返鄉見聞體
近年來,每到春節前後,微博微信上就布滿了各種各樣的城裡人回鄉筆記,這類被稱為“返鄉見聞體”的文章傳播範圍廣,社會影響大,成為春節期間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與此同時,這些“返鄉見聞體”文章中所反映的農村現實也引起很大爭議,它們對農村的描寫是真實客觀的嗎?

從“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到“上海女孩的第一頓飯”,再到“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春節以來,眾多關於農村的“新聞”,表明在春節這個視窗,很多人關注著農村、擔憂著農村。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只要是寫中國農村如何衰敗、農業如何凋零、農民如何貧窮,關注度和閱讀量就會很高。我們在觀察農村。但是,更多的時候,似乎只是停留在批判、牢騷、同情的階段。所謂批判、牢騷、同情,意味著的不是平等,而是居高臨下,嚴重欠缺了融入和理解。

巨大的城鄉落差自然無可否認,不管是正向還是反向,很多文章描述的或許都是真實的場景。而當下的中國農村正經歷著的,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變遷,是在隆隆的現代化車輪碾壓下,鄉村社會、農業文明的重構,是在破和立之間的斷裂帶。

作者群體及寫作特點

返鄉見聞體返鄉見聞體
目前,返鄉筆記的作者主要有三個群體。一是文學和文化研究者,王磊光博士和黃燈博士都屬於這一群體。二是鄉村研究者,以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即“華中鄉土派”)為典型代表。三是記者群體,散見於不同媒體。

不同作者群體所寫的返鄉筆記針對的都是鄉村社會能夠引起關注和思考的現象或問題,但由於不同群體的知識儲備和興奮點不同,還是有較大差異。鄉村研究者較多從學術視角去關注社會變遷及其機理,在描述能夠調動人們興趣的現象後,力圖解釋這種現象。如果現象涉及政策的,往往還會對當前政策作出評論,甚至探討相關政策的改進。當然,既然是返鄉隨筆,也會考慮客群,力圖淺顯而貼近讀者,而不會完全在學理層面討論。

文學和文化研究者的筆觸往往更加細膩,飽含人文主義情懷,關注點大多放在農民的生存處境,以及作者對這一處境的理解。其寫作方式和關懷比較契合都市中產階層的思維偏好,加上文筆細膩,因此往往更具有傳播效果,成為市民消費文學的新題材。

記者群體多少受到了這種市民消費文學的影響,其寫作方式其實有些文學化。不過,與文化研究者相比,其寫作又不夠細膩。而且,受記者工作思維的影響,他們的返鄉筆記寫作往往帶有更強的價值性判斷,更加容易作出“問題化”的判斷。

表達手法

最近兩年,返鄉筆記頗為流行,已經成為春節前後微信刷屏的主要內容。返鄉筆記在表達鄉愁的同時,揭示了農村的諸多問題,引起社會和輿論的廣泛關注。其中熱度最高的是去年春節期間上海博士生王磊光描寫鄂東農村的《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和2016年春節前夕湖北媳婦黃燈博士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兩篇返鄉筆記有著共同的特點,即揭示農村家庭的困頓現狀,揭露農村社會的種種問題,表達對鄉村未來的迷茫情緒。大量的返鄉筆記都有類似的內容和情緒,只是文筆和表達手法上遜色一些。

觀點

有人認為,返鄉筆記中的唱衰論並沒有真實反映農村現況,農村社會其實一直在進步,返鄉筆記戴著有色眼鏡看農村,沒有看到農村發展的積極面向。甚至有人以“返鄉見聞體”來指稱返鄉筆記的這種消極的內容和情緒傾向。媒體則從不同方面切入,尋找“返鄉見聞體”的原因。有人認為,“返鄉見聞體”的作者大多是通過高考走出農村的高學歷者,在城市辛苦打拚而又不能安身立命,故鄉便成為心底寄託,他們實際上對農村十分生疏,卻又將過去的農村當成黃金時代,因此一旦看到現實存在問題時便慨嘆今不如昔。也有人說,農村過去崇拜知識,其實是崇拜知識所帶來的權力,村里出了知識分子,大家以為他將來會飛黃騰達,於是前呼後擁,如今讀書未必能騰達,騰達也不只靠讀書,於是博士回鄉也就遭受冷落,從而寫出了“返鄉見聞體”文章。

如何看待

返鄉見聞體返鄉見聞體
一篇好的返鄉隨筆,當然是既能描述現象,又能分析問題,還能有一些延伸,比如提出對策性想法,但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大多數隨筆,往往只是隨想的記錄,是一些觀感和發揮。如果這些觀感契合了人們心理上的某根弦,就可能取得廣泛的傳播效果,而那些既有現象描述又有深刻分析的返鄉筆記傳播未必廣泛。舉個例子,記者張曉波先生今年的返鄉筆記《浙江海寧,一個縣城的地產困局》對問題分析極好,不但描述了現象,還通過廣泛蒐集數據分析了現象。這篇返鄉隨筆的核心觀點甚至得到了當地政府官員的普遍認可,他本人也受當地官員拜訪探討。不過,與那些能廣泛觸及城市市民心理的隨筆相比,這篇隨筆的傳播終究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傳播甚廣的那些返鄉筆記,大多數似乎是“負能量”的,都是唱衰鄉村的,描寫農民的困境,揭示鄉村存在的問題。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客群心理和傳播規律的作用。在傳播上,負面的信息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果一篇回鄉隨筆講述村里路修好了,人們的打工收入增加了,生活質量有了提高,這幾乎不會在自媒體上得以廣泛傳播,除非在表達方式上有重要創新,而表達方式的創新比內容的創新更加困難,因此從整體而言,返鄉隨筆中揭示消極面的篇章更多,“負能量”更多。

“負能量”隨筆寫作也受寫作者知識結構的影響。在城市工作的中產階層大量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們往往自以為自己了解農村。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我老家是農村的,我了解農村;也有人說,我在農村插過隊,我了解農村。其實這些人真的不一定了解農村。老家在農村的,雖然村里人他都認識,但他們的人生經歷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未能深入到農村生活內部,他們對於農村而言常常是浮在水面的油。而且,當前農村正在發生著全方位的變化,與幾十年前的情況大不相同,甚至與十年前相比都大不相同了。他們所認識的農村,往往是自己的農村印象基礎上不斷想像的產物,這種想像可能是媒體強化的,也可能是從類似《鄉土中國》這種描寫農村理想型的著作中得來的。一旦返鄉,發現農村現實與自己想像的理想型不同,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進而認為農村病了,需要改造治療。而且,這種治療論的寫作頗為符合城市小資階層對農村的想像,因此格外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同和點讚,從而在這個階層中得到廣泛傳播。

其實,在既有的返鄉隨筆寫作中,也有大量不屬於“負能量”的寫作。例如“華中鄉土派”的返鄉隨筆中,大量篇章都是對農村現狀的客觀描述,其中有講述農村一般性現狀的,如描寫農民婚喪習俗的,刻畫農村土地現狀的;也有描述如何改良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如2015年楊華就在其春節返鄉隨筆中記敘了他帶領村民集中處理垃圾的故事;當然,也有揭示問題的,這些問題既有政策不當導致的,也有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例如外出務工常態化後農村老年人的照料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自殺問題。
可以說,在傳播因素和作者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們熟知的“返鄉見聞體”寫作並沒有客觀全面反映當前農村社會現實。但這並不是說,返鄉隨筆的寫作就沒有意義,而只是說,我們對返鄉隨筆應該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返鄉見聞體”寫作即使有其偏頗之處,仍然非常值得肯定,它確實揭露了農村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最近兩年傳播最廣的兩篇隨筆,其實都映襯了城鄉二元結構中存在的深層次社會民生問題。以中國之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階層分化之廣泛,這兩篇隨筆所揭示的問題在當地都不一定是全面的、準確的。然而,即使這些問題是個別性的、片面的、區域性的,仍然非常值得重視,而“返鄉見聞體”寫作的廣泛傳播無疑為人們重視這些問題提供了民意基礎和經驗基礎。更多的人對問題有了初步了解,就可以引發更多的嚴肅思考,導致更全面的調研,進而讓這些問題進入公共政策議程。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有關懷天下的傳統和志向,而隨著社會進步和知識傳播的全民化,可以說如今已經迎來了知識分子全民化的時代。城市中產階級返鄉,關心家鄉,關心農民,關注鄉村問題,這種態度本身就是積極的,而且總會有其積極作用。不過,知識分子向來也有不接地氣、愛好空談的毛病,隨著社會複雜化,人們對自身工作之外的廣泛領域越來越陌生,這種空談傾向甚至越來越嚴重,因此難免有人自以為是,基於錯誤經驗對農村指手畫腳、發表偏頗意見。對此,應該有理性的認識。“返鄉見聞體”寫作,其實就是城市知識階層關懷天下的優點和不接地氣的毛病在當下的綜合體現。對待這種寫作,既不要一味相信,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它只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起點,也只可能是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