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學

近代西方哲學指15世紀中~19世紀40年代的西方哲學。近代西方哲學分為三個時期:1、由中世紀到近代的過渡期,即15~16世紀的所謂“文藝復興”時期。2、17~18世紀末,是近代哲學的中期。這個時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出現了分門別類的研究,現實世界成了可以由人類把握的對象,哲學的興趣集中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等問題上。真正的近代哲學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3、自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近代哲學進入了它的晚期。

德國哲學發展

德國唯心主義。
黑格爾《小邏輯》我們可以說邏輯學是研究思維、思維的規定和規律的科學。但是只有思維本身才構成使得理念成為邏輯的理念的普遍規定性或要素。理念並不是形式的思維,而是思維的特有規定和規律自身發展而成的全體,這些規定和規律,乃是思維自身給予的,決不是已經存在。
理性主義。
克利斯提安·沃爾夫(1679—1754)是萊布尼茨唯心主義哲學的直接繼承人和近代官能心理學的系統化者。著有《關於人類理解能力的理性思想》(1712)、《關於上帝、宇宙和靈魂的理性思想》(1719)、《經驗心理學》(1732)和《理性心理學》(1734)等。他的後兩部著作使“心理學”一詞流行起來。
沃爾夫把萊布尼茨的世界觀改成了二元論。萊布尼茨說單子的本質是精神,物質只是單子的外部表現。沃爾夫則主張單子有兩種:一種是心的單子,即靈魂;一種是物質單子,即物質原子。萊布尼茨說一切單子之間有預定的和諧,所以任何單子都反映全世界。沃爾夫則只說身體的物質單子與心有預定的和諧,這也是一種二元論的心身平行論。沃爾夫繼承萊布尼茨的唯理論的認識論,反對洛克的經驗論和聯想說。他認為人的心理不是空白的、被動的,而堅信人心有一種主動活動的、富於理性的固有觀念。在他看來,一切心理作用都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理性,感覺是混亂不明的理性,狹義的理性才是明白清晰的理性。
沃爾夫是近代官能心理學體系的建立者。他認為人的心靈具有各種官能,心靈利用其不同官能從事不同的活動,如用記憶官能去進行識記和回憶。他依照亞里士多德的分類把人的心理官能分為兩大類:認識官能分為感覺、想像、記憶、注意、悟性和理性;動求官能則包括愉快與不愉快的感情以及意志作用。他的官能心理學遭到了後人的反對,因為它只是給予某些心理現象以一個名稱,實際上並沒有對心理現象作分析,更不能找出心理活動的原因。沃爾夫在心理學方面還有一些有價值的見解,如認為愉快與不愉快是一切情緒所包含的,不能認為是兩種情緒。他還認為注意是使觀念明白的能力,注意領域的大小與對象的明晰度成反比,領域大時不如領域小時更清晰。
 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是十七世紀“典型資本主義國家”――荷蘭的偉大哲學家,唯物主義者和戰鬥的無神論者,同時又是一位理性主義的先驅。斯賓諾莎的世界觀是在尼德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急劇發展的時期形成的,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尼采哲學。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查拉圖特拉斯下了山,向世人布他的道:上帝死了!——人之偉大 ,在於其為橋樑而是非目的。人是一根繩子,繫於禽獸與超人之間。…… 《查》便是這樣開頭的。這是一本滲透著哲人睿智的書,一本噴涌著詩人激情的書——一本 屬於永恆的書。
一、偶像的黃昏。二、哲學中的“理性”。三、“真正的世界”如何終於變成了寓言。四、作為反自然的道德。五、四種大謬誤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六、人類的“改善者” 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七、德國人缺少什麼 。八、一個不合時宜的漫遊。
悲劇的誕生卷 尼采 :為了,鑒於我們審美大眾的特殊性質,我對集中在這篇論文裡的思想會引起的種種可能的懷疑、興奮和誤解,要敬而遠之;而且,為了我能夠懷著同樣靜觀的快感——這種快感像我興高采烈的時光之化石似的在每一頁上都留下標誌——來寫此文的前言;因此,我構想您,我最敬愛的朋友。

英國哲學發展

英國經驗主義。休謨自傳。一個人寫自己的生平時,如果說得太多了,總是免不了有追求虛榮之嫌,所以我的自傳要力求簡短。人們或者認為我擅自來寫自己的生平,那正是一種虛榮;不過這篇敘述文字所包含的除了關於我自己著作的記載而外,很少有別的;而且我的一生也差不多是消耗在文字生涯中的。此外,我的大部分著作的初次成功也並不足為虛榮的對象。
我是在1711年舊曆4月26日(譯者按:18世紀舊曆比新曆早11天)在愛丁堡出生的。我的家世不論在父系方面或母系方面都是名門。我父親的家屬是何謨伯爵,或休謨伯爵家屬的一支;至於我的祖先們,則歷代以來曾經領有過我兄弟所領有的那些產業。我的母親是發爾康諾爵士的女兒(發爾康諾是民事最高法院的院長),她的兄弟曾世襲了赫爾克頓勳爵的名號。
不過我的家屬並不是富裕的;而且我在兄弟行中既是最小的,所以按照我們鄉土的習俗,我的遺產自然是微乎其微的。我父親算是一個有天才的人,當我還是嬰孩時,他就死了。他留下我和一個長兄,一個姊妹,讓我母親來照管我們。
我母親是一位特別有德行的人,她雖然年輕而且美麗,可是她仍能盡全力於教養子女。我受過普通一般的教育,成績頗佳。在很早的時候,我就被愛好文學的熱情所支配,這種熱情是我一生的主要情感,而且是我的快樂的無盡寶藏。我因為好學、沈靜而勤勉,所以眾人都想,法律才是我的適當的行業。不過除了哲學和一般學問的鑽研而外,我對任何東西都感到一種不可抑制的嫌惡。因此,當他們以為我正在披閱屋埃特(Voet)和維尼烏斯(Vinnius)的時候,我實際在暗中是貪讀西塞羅(Cicero)和維琪爾(Virgil)諸位作家。
不過我的微薄的家資實在不適宜於這種生活的安排,而且我的健康也因為勤勉用功的原故,略為衰弱了,因而我就有意(或者說被迫)來略為試試身手,以求進入一個較活動的生涯中。在1734年,我曾帶了幾封介紹信到卜魯斯陶去找幾位馳名的商人。不過幾個月後,我就覺得那種生涯完全不合我的脾胃。我於是到了法蘭西,打算在鄉下隱居,從事研讀。我在那裡就奠定了我一生的大計,那個大計我一直不懈地追求下去,結果也算符了所望。我那時決意力求節省,以彌補資產的不足,以維持我的獨立生活。除了在文學中培養我的才能,我並且決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可鄙棄的。
在我隱居法國時(最初在羅姆,不過大部分卻在安如郡的拉福來舍),我就寫了我的《人性論》(Treatise of HumanNature)。在法國舒適地過了3年之後,我就在1737年返回倫敦,在1738年末,印行了我的《人性論》,於是我就立刻去看望我母親和我的長兄。我的長兄住在他的鄉下故居,很賢明地努力增加他的家產進益,頗為成功。
任何文學的企圖都不及我的《人性論》那樣不幸。它從機器中一生出來就死了,它無聲無臭的,甚至在熱狂者中也不曾刺激起一次怨言來。不過我的天性原是愉快的、樂觀的,所以在受了打擊之後不久就恢復了常態,而且在鄉間熱烈地從事研讀。在1742年我在愛丁堡印行了我的《論說》的第一部分。這部著作頗受人歡迎,所以不久我就完全忘了從前的挫折。我和我的母親及長兄繼續待在鄉間,並且在那時候,重新溫習希臘文——這在我幼年是過分忽略了的。
在1745年,我接到安南戴爾侯爵的一封信,請我到英格蘭和他一塊住去。我後來知道那位青年貴族的朋友和家屬,都願意讓他受我的照顧和指導,因為他的心理和健康的情況都需要如此做。我和他在一塊待了12個月。我在那個時期中的任務把我的少量的資產大為增益了。此後我就又受了聖克萊爾將軍的邀請,伴他並給他的遠征團當秘書。那個遠征團本來打算要去加拿大,但是結果卻侵入了法國的海岸。又一年(1747),那位將軍到維也納和杜林的宮廷,去做軍事使節。他邀請我伴他去,仍然做秘書。我於是穿著一個武官的制服,以副官資格被介紹到那些宮廷里;和我同去的有埃爾斯金爵士和陸軍大尉格倫特——即現在的格倫特將軍。我一生中只在這兩年中間中斷了我的讀書生活。我那時日子過得很舒服,而且往來的也都是上流人。我因為有這個官職,並且力事節省,所以就能達到在我認為是可以獨立為生的一種資產——雖然我在這樣說時,我的大多數朋友們多愛笑我。總而言之,我在此時差不多擁有了1,000鎊。
我一向總想,我在印行了《人性論》之後,所以遭了失敗,多半由於敘述的不當,而不完全是由於意見的不妥,而且我之倉卒付印,乃是最魯莽的一件事。因此,我就把那部書的第一部分重新改寫了,寫出《人類理解研究》來。這部新書是當我在杜林時出版的。不過這部書在一開始比《人性論》也並不怎么成功。在我由義大利歸來以後,我看到全英國都對米德列頓博士(Dr.Middleton)的《自由研究》發生了熱狂,但是我的作品卻完全被人忽略了。這是使我大為喪氣的。我早先在倫敦所印的那些道德的和政治的論文,到此時我又重新印出來,不過也並不受人歡迎。
我的天性的中和力量,使這些失意事對我幾乎不留什麼印象。我在1749年回家去,和我的長兄在他的鄉舍中住了兩年,因為我的母親在此時已經去世了。我在那裡寫了我的《論說》的第二部分,給它起名為《政治論》(Political Discourses);此外又寫了《道德原則研究》(I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s of Morals);這是我重新改寫過的《人性論》的另一部分。在這時候,我的書商米拉爾通知我說,我先前的出版物(除了那個不幸的《人性論》)已經逐漸成為談論的資料;銷行的數目也逐漸多起來,而且社會還需要再版。牧師們和主教們的答覆一年中有了二三次,而且我根據渥爾伯頓(Dr.Warburton)的嘲罵,看到那些書在有體面的人們中間也逐漸被重視起來。但是我曾下了決心,不答覆任何人,而且我這種決心也算維持到底。我的脾氣既不易發怒,所以我就容易擺脫開一切文字的爭論。這些可以表示我聲譽鵲起的徵候,很鼓勵了我,因為我一向看事物總愛看樂觀的一面,而不愛看悲觀的一面。我想一個人有了這種心境,比生在每年有萬鎊收入的家裡,還要幸福。
啟蒙思想家。
提頓斯
唯物主義戰士:狄德羅德尼·狄德羅
愛爾維修
孔狄亞克
理性與信仰--從霍爾巴赫說起
人是機器〔法〕拉美特里 著
拉美特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