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期貨

農產品期貨

與前幾年曾經風行一時而現今走入低谷的“訂單農業”相比較,“期貨農業”正以其風險性低、價格提前發現、農民增收效益顯著等優勢特點而被農產品交易市場和廣大農戶所接受。比起計畫經濟和傳統農業先生產後找市場的做法,“期貨農業”則是先找市場後生產,可謂是一種當代進步的市場經濟產物(模式)。事實上該模式在歐美一些國家作為一種最主流的形式已經存在幾十年了。

基本信息

簡介

與前幾年曾經風行一時而現今走入低谷的“訂單農業”相比較,“期貨農業”正以其風險性低、價格提前發現、農民增收效益顯著等優勢特點而被農產品交易市場和廣大農戶所接受。比起計畫經濟和傳統農業先生產後找市場的做法,“期貨農業”則是先找市場後生產,可謂是一種當代進步的市場經濟產物(模式)。事實上該模式在歐美一些國家作為一種最主流的形式已經存在幾十年了。

期貨農業定義

農產品農產品
所謂“期貨農業”是指農產品訂購契約、協定,也叫契約農業或契約農業,具有市場性、契約性、預期性和風險性,訂單中規定的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不能單方面毀約,因為訂單是在農產品種養前簽定,是一種期貨貿易,所以也叫“期貨農業”(農業訂單+期貨貿易)。
以國內外“期貨農業”經營模式成功範例為佐證,國外用期貨為農民服務的成功範例是美國,如美國政府將玉米生產與玉米期貨期交易聯繫起來,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以維持玉米的價格水平,替代政府的農業支持政策,通過玉米期貨市場,美國已經成為全球玉米定價中心。
事實上,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推進和發展,以及現代農業觀念的深入和普及,現在我國已經有不少農產品已經實行了期貨交易,如黑龍江省的大豆交易市場;天津市的紅小豆交易市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河南省延津縣的小麥交易成功地使用了“期貨農業”這一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其具體做法是:在延津縣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下,該縣糧食局下屬的麥業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了全縣小麥協會,通過400多箇中心會員(中心會員以行政村為單位)向全縣10萬多農戶實行供種、機播、管理、機收和收購“五統一”。以高於市場價格0.05分/斤—0.06分/斤與農民簽定優質小麥訂單,同時糧食企業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小麥種植或收穫之前,就買到期貨市場,並根據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收入情況,對參與訂單的農民進行二次分配,使“期貨農業”這一為廣大農戶保障增收的經營模式,已經在延津縣及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均取得了多贏的效果,因而在河南省召開的延津小麥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延津模式受到了眾多國內外農業經濟和糧食問題專家、學者的高度讚譽和好評。“延津經驗”也在全國不脛而走,傳為美談。
由此看來,“期貨農業”作為一種更高級的市場形式,不僅能夠有效迴避風險,也可以為訂單農業的順利運行提供載體,等於是為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兄弟撐起了保護傘,它是降低種植農戶對農產品經營風險最為理想的模式方法,因此很有理由推廣借鑑。

品種

農產品是最早構成期貨交易的商品。包括:
1、糧食期貨,主要有小麥期貨、玉米期貨、大豆期貨豆粕期貨、紅豆期貨、大米期貨、花生仁期貨等等;
2、經濟作物類期貨,有原糖、咖啡、可可、橙汁、棕櫚油和菜籽期貨;
3、畜產品期貨,主要有肉類製品和皮毛製品兩大類期貨;
4、林產品期貨,主要有木材期貨和天然橡膠期貨
目前美國各交易所,尤其是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是農產品期貨的主要集中地。

市場功能

2010年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逐步拓展交易品種,鼓勵生產經營者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對此大商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2004年至2008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要“完善”糧食、農產品期貨市場,到2010年提出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連續七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體現了國家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的重視和對農產品期貨市場功能作用的肯定。

這位負責人說,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國內農產品期貨品種已經達到13個,2009年全國農產品期貨市場成交量達到12.35億手,占全國成交量的57.23%;成交額達到62.17萬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47.64%。農產品期貨市場具備了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這位負責人認為,2010年中央一號檔案將“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著眼點落在了“逐步拓展交易品種”和“鼓勵生產經營者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抓住了“品種”和“市場參與主體”這一國內期貨市場發展的關鍵點。在品種方面,儘管我們已經上市了13個農產品品種,但現在的品種集中在種植和加工領域的糧食、軟商品和油脂油料等品種上,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產品期貨品種開發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需要按照一號檔案的要求逐步上市更多農產品品種,同時將現有上市品種進一步做深做細,從而不斷拓展產業服務領域和深化市場服務功能;在市場參與主體方面,與工業品經營主體相比,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實力相對較弱,期貨市場參與面不廣、參與程度不高,需要進一步引導相關主體積極利用期貨市場,同時也需要國家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利用期貨市場給予鼓勵和支持。

大商所表示,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交易所將進一步完善現有農產品期貨契約和規則制度,完善市場機制,在保證市場安全運行前提下提高市場效率,同時,將進一步深化“千村萬戶”和“千廠萬企”市場服務工程,吸引產業企業用好期貨市場,做精做細現有品種;交易所將繼續結合自身市場優勢,加大力度研究開發新的涉農期貨品種,同時在現有品種健康運行基礎上,開發相關指數品種和期權品種,深化市場功能,完善避險體系,使大連期貨市場對產業和經濟的服務能力與水平躍升至新的層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