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中國傳統曆法]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是以陰曆(夏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所以我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農曆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曆年與陽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曆月相總天數與陽曆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基本信息

夏曆簡介

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曆。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曆法,其基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曆),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稱為農曆、陰曆、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曆與殷歷、周曆,秦歷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余類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1月)為正月。秦歷以亥月為歲首,但並沒有改稱為正月,稱為歲首十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0月)。比如說,夏曆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曆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曆法是夏曆,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夏曆特點

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因閏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

夏曆以寅月為正月。

月份別稱

一月通常稱

一月:正(zhēng )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上春。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贏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二月通常稱

二月: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通常稱

三月: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春日、綢月、季月、鶯時、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

蠶月:夏曆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曆三月。

四月通常稱

四月: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余月。

正(zheng 第四聲)月:正(zheng 第四聲)陽之月。

槐月:四月槐花掛滿枝,槐樹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有人稱四月為“槐月”。

五月通常稱

五月: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榴月:五月榴花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通常稱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六月:六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通常稱

七月: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鳳仙節節開,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稱

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通常稱

九月: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個月,即九月。

十月通常稱

十月: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十一月通常稱

十一月: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通常稱

十二月: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臘月是農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