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艇水球

輕艇水球是結合陸上球類運動精華,然以輕艇做為行進工具的比賽。比賽中選手藉由投、射、傳、接、搶等方式,配合戰術、隊形的套用,最後將球射入對方的球門,比賽是上下半場各10分鐘,終場時得分多者為勝隊。由於比賽中的推、拉、搶,甚至翻艇的情形很多,常弄得水花四濺,但也高潮迭起,因此目前廣受喜愛,參與人口越來越多。甚至還有“本世紀末最後、最刺激的運動比賽”之喻。

歷史

(圖)輕艇輕艇
(圖)輕艇水球輕艇水球
古時的獨木舟主要做為漁獵和運輸的用途,散居世界各地的各大民族多少都有獨木舟記錄,只不過在形式和構造上略有不同。一些著名的例子包括了印地安人剖開並鑿空大樹幹所製成的船;格陵蘭愛斯基摩人以骨頭和樹枝為支架並用獸皮做成的細長形狀小船;還有南美洲安地斯山脈中的原住民所使用的草船;紐西蘭毛利人長117呎、可容納80人的戰船;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等南太平洋島民利用麵包樹作成的獨木舟;或是中國黃河上游中的渡河工具-羊皮筏;蘭嶼雅美族人的獨木舟以及每年端午時節傳統的龍舟競技等等。其中,愛斯基摩人的獸皮小艇和印地安人的樺木舟普遍被視為現今輕艇的起源。

在公元1865年時,一位英國的律師約翰.馬葛列佳(John MacGregor)建造了一艘全長15呎、寬達30吋、全重90磅的輕艇,並將之命名為Robroy號,這成為現代輕艇的始祖,之後普及到北美洲及澳洲等地。1936年輕艇正式成為奧運項目後,輕艇運動的發展相當迅速。在公元1960年代中期時,造船技術及材質研發上不斷地改進,例如玻璃再增強塑膠(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G·R·P)以及玻璃纖維材質所帶來的便利套用到造船上,使得輕艇的安全性和操控性大大提高,輕艇活動因此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920年德國人在湖面上以一個類似足球大小的球進行比賽,吸引大量的觀眾,演變至今,現在已經發展出有一種專為輕艇水球設計的輕艇。在1970年首度在英國舉辦輕艇水球比賽,這時非常狂熱的,競賽也很快形成,所以很快地在國際上迅速發展,許多的比賽也陸續舉辦。最早英國的規則被國際輕艇總會(ICF)同意當做國際比賽的基礎。第一屆世界輕艇水球錦標賽於1994年英國雪菲爾開始舉行。

起源

(圖)輕艇水球輕艇水球

輕艇水球運動最早追溯到1880年代,在蘇格蘭格拉福特的“獵人碼頭”首見其蹤。人們坐在裝上馬形裝飾物的水桶上,於碼頭附近水上玩類似“馬球”的遊戲,由於水桶容易翻倒,帆布輕艇隨之而興起,然而由於帆布輕艇易腐爛及艇端尖銳危險,這項運動日漸衰弱。在1920年代德國艾森這個地方,就有輕艇水球比賽獎盃、訓練手冊以及比賽的記錄,比賽在像足球場般的大小並配合有足球球門般尺寸的球門進行,比賽輕艇有4.5公尺長而比賽時間總計上下半場各40分鐘。而在荷蘭則是利用水球球門和排球來進行比賽,比賽中只能用槳射門,如果手持球時是不能射門的。1960年代晚期在英國所設計的一種出高級訓練艇(BAT),其艇的兩端圓滑減少碰撞時的危險和提供基本的安全性,讓這項運動得以復甦。

在1972年英國輕艇協會制定了正式比賽規則來進行比賽,1976年首度舉辦州際性比賽。而在亞洲地區1974年輕艇水球從英國引進到香港,從1978年香港和日本鹿兒島每年都進行埠際賽。到了1984年第一屆亞洲輕艇錦標賽將輕艇水球列入比賽項目,首屆比賽共有香港、日本、澳洲、馬來西亞等四隊參賽,這是世界第一個洲級的正式錦標賽。然而在1980年代輕艇水球規則在各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直到國際輕艇總會於1990年成立輕艇水球委員會,才以英國的規則為基礎,並參考其它國家的版本,制訂出國際比賽規則,讓輕艇水球運動在新的規則規範下得與持續的成長,1994年英國雪菲爾舉辦第一屆世界錦標賽,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目前已舉辦6屆,在2002年第五屆的比賽中就有五大洲27個國家參與比賽,到了2005年世界運動會將輕艇水球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

發展

輕艇水球是結合陸上球類運動精華,以輕艇做為行進工具的比賽。輕艇水球是同時需要速度、耐力及技巧性的運動項目,運動員在游泳池或淨水湖泊中藉由投、射、傳、接、搶等方式,配合戰術、隊形的套用,最後將球射入對方的球門。比賽是上下半場各10分鐘,終場時得分多者為勝隊。由於比賽中的推、拉、搶,甚至翻艇的情形很多,常弄得水花四濺,但也高潮迭起,因此目前廣受喜愛,參與人口越來越多。甚至還有“本世紀末最刺激的運動比賽”之喻!

此項運動在1980年初期才形成正式的比賽項目,隨著每次參賽的國家和地區隊伍的持續增加,輕艇水球的熱潮也正在全球蔓延開來,第一屆世界輕艇水球錦標賽於1994年英國雪菲爾舉行,2005年世界運動會此項運動也已列入為正式比賽項目。在眾多的輕艇運動項目中,以輕艇水球項目最適合學生髮展,因為它的學習難度較低但趣味性極高,而且場地器材的限制亦低。亞洲地區以香港發展輕艇水球運動最早,日本伊朗也有相當的水平,但中國目前為亞洲冠軍,在世界錦標賽最好的成績為世界第八名。

現狀

由於輕艇水球運動起源於歐洲,目前主要發展與實力強的國家也都集中在歐洲,如荷蘭、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這些國家每年舉辦許許多的比賽,也有國際性的比賽,增加各國隊伍間球技相互交流的機會,也促進歐洲各國實力普遍提升,因此在歷屆世界錦標賽的前8名大多由歐洲國家所包辦。從1993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歐洲錦標賽,而在大洋洲的澳洲也曾是輕艇水球的領導者,從第一屆世界錦標賽起連續三屆獲得冠軍,但近年來實力下降排名在5- 6名之間。在亞洲以香港日本這兩個國家發展的最早,早期的亞洲錦標賽大都由這兩個國家包辦前兩名,但近幾年來中國實力顯著提升已獲得兩屆冠軍,世界錦標賽也打進前8名。而美洲主要以北美的美國與加拿大以及南美巴西為主要發展國家,但實力與世界仍有一段差距,加拿大已取得2008年世界錦標賽舉辦權。在非洲是輕艇水球發展最落後的地區,除了南非之外鮮少有國家參與國際性的賽事。從近幾年的歐洲與世界錦標賽的成績來看,目前以荷蘭、德國、英國三國的實力最強,其中荷蘭包辦歐洲與世界錦標賽的冠軍,未來能被看好具有奪冠的熱門隊伍。

未來發展

在台灣輕艇水球運動的發展,已有十幾年時間,從民國80年8月成立中華民國輕艇協會起,在首任理事長吳文達先生大力支持與推動,提供所有輕艇裝備與經費,在當時就以學校為主要發展隊伍。目前國內有十幾個球隊,二百多名選少人,但女性選手相較較少,發展以台北體育學院最好,而台中師院與陸軍高中實力也不容忽視。在每年主要有三項比賽,3月青年杯、9月觀光杯以及11月的全國錦標賽,另外 也舉辦中等學校及大專院校錦標賽,每年也舉辦國家隊選訓營來選拔國家隊選手。此外協會也不定期的舉辦教練與裁判講習會來提升教練與裁判的素質。在未來的發展上,除了繼續推動原有的各項活動外,增加運動人口,尤其是女性選手,以及協助成立俱樂部的隊伍都是未來重要的工作,並且積極爭取輕艇水球成為全民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另外在選手培訓方面,目前已規劃長期培訓計畫,來繼續維持亞洲第一的地位,最終以擠進世界前三名為目標。

規則

競賽規則介紹

一、目標:輕艇水球是一種兩個隊伍之間比賽性的球類活動,每隊包含五名球員。球員在界定良好的水域上,劃著名輕艇,嘗試將球射向對方球門。獲勝的隊伍是得分最多的隊。

二、場地:比賽場地為長方形,長度為35公尺,寬度為23公尺。在整個場地的所有水域其水深至少為90公分,而在場地的兩側必須有走道以供裁判使用。

三、球門:球門懸吊於球門線的中央上方,球門框下邊的內緣距離水面上2公尺高。球門大小為1公尺高,1.5公尺寬(從內緣算起),球門框必須為紅白斑紋。

四、時間:比賽時間為上、下半場各10分鐘,中間休息3分鐘。

五、人數:每隊由10名球員組成。比賽時下場8人,5人在場中比賽,另外3人在替換區等待。

六、裝備:每位球員的裝備有輕艇、槳、有面罩的頭盔、救生衣以及防水蓋。

七、比賽過程:比賽開始兩隊球員分別排列在各自的球門線上,裁判將球拋入比賽區域的正中央。每隊只允許一位球員爭搶此球,在此之後球員嘗試將球射進球門以求獲得分數。球為標準的水球,通常由球員與球員之間互相傳遞,也可使用槳來傳球或接球,但球員不得用槳來打球。當一球員控球時,對手可藉由合法的推人、碰撞動作來搶球,然而規則有對這些具有脅迫的行為加以限制。在比賽中球員隨時可進行替換,而球員允許有五秒控球的時間,在這之後他們必須將球傳出至少一公尺遠的距離後才可再拿球。比賽中任何犯規的球員均會受到處罰,例如:判給對方球、罰球射門、出場二分鐘或出場至比賽結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