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變形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又名軀體變形障礙症,簡稱BDD,是指身體外表並不存在缺陷或僅僅是輕微缺陷,而患者想像自己有缺陷,或是將輕微的缺陷誇大,並由此產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研究表明,軀體變形障礙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為0.7%~1.9%,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常發生於青春期,有的甚至發生於兒童期。該疾患可能表現為慢性過程,自發病到患者去看醫生,症狀會持續10~20年。

基本信息

原因

軀體變形障礙軀體變形障礙
病人可以是想像出一個外表缺陷,或者將一個微小的缺陷過分誇大.本病一般起病於青少年期,男女比例接近. BDD(軀體變形障礙)相當常見且往往很嚴重,它是一種公認的關於體象的心理障礙。BDD患者會產生一種痛苦的、具有損害性的過分關注觀念,那就是他們對自己的外貌存在著知覺缺陷。BDD患者會沉迷於一種認為自己的外表一定出現了什麼問題的信念。他們會把自己描述成醜陋的、毫無魅力的和不正常的,甚至是醜陋的、可怕的、變形的。這種過分關注觀念使他們頻繁的關注自己臉部和頭部,甚至是皮膚,例如粉刺、疤痕、膚色,線條及皺紋等,還有頭髮,比如頭髮過少或過多、體毛過少等,也或者他們關注自己的鼻子的大小和形狀。無論如何,BDD患者討厭自己身上的任何部分。
BDD患者認為他們每天至少會關注自己的外表缺陷一個小時,有時典型的會一天數個小時。當別人說人們看起來很好的時候,BDD患者會覺得很難相信這些安慰的話。 這些對外表的過度關注會給日常生活造成顯著的情緒苦惱或問題。例如,對外表的過度擔憂會造成患者的低自尊、對家人和朋友的迴避以及給學校學習和工作造成困難。他們經常感到焦慮不安、情緒低落,甚至想過自殺。一些人經歷過這種可調節的苦惱,儘管不能實現他們應該有的潛能,但能夠恢復的很好。而還有一些人則認為這些疾病毀了他們的人生。 BDD是一種公認的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這不是說空話,認識BDD的症狀並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已顯得尤為重要。

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在普通人群中大約1%到2%的人患有軀體變形障礙,由此便可以得知僅在美國就有數百萬人患有此病。並且,一些研究顯示,該病有更高的發病率。而且,該病在接受過皮膚科治療和美容手術的人群中也很常見。儘管如此,我們需要更大規模和更科學嚴謹的研究,以更準確地確定在美國和其他國家軀體變形障礙有多常見。但同時,這些研究結果顯示該病同其他精神科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以及神經性厭食症一樣常見。
——BDD影響了估計200至500萬美國人,包括男人和女人。
——BDD通常起病於青少年時期,患者年齡範圍是6至80歲
——99%的BDD患者都說它很明顯地影響了他們一生的社會功能(比如朋友,家庭或者親密關係)
——90%的BDD患者說這種障礙明顯地影響了工作或者學術能力。
——29%的BDD患者因為這個障礙已經有一星期足不出戶了。
——75%的BDD患者尋求手術幫助以及皮膚科或其他醫療幫助。
——當然,那些尋求手術幫助、皮膚科或其他非精神治療的患者,大部分人都發現他們的BDD症狀沒有因此得到改善,還有一部分說他們的情況更糟了,只有不到10%的人說比以前好些。
——25%的BDD患者通過過度的曬黑自己來儘可能減少可被察覺的外貌缺陷
——63%的BDD患者在障礙發作的某一個時刻有自殺的念頭。
-----《破碎的鏡子:理解和治療BDD》牛津大學出版,2005

症狀

臨床特徵

軀體變形障礙軀體變形障礙
1.抱怨“缺陷”。大多數軀體變形障礙病人抱怨面部的瑕疵,如皺紋、斑點、斑痕、面型不對稱或比例失調、面部毛髮生長過度等。其中牙齒、頭髮和皮膚是青春期患者主要的關注點。此外,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成為該症病人的關注點。病人的主訴通常是特殊的,而且往往是非常含糊或很難讓人理解。如“我的牙齒是扭曲的”或“我的鼻子是滑稽和捲曲的”等。2.頻繁觀察自己。該症病人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頻繁對鏡觀察自己,幾乎每天都要花上幾個小時來觀察,而且很難控制這種行為。有些病人因無法減輕痛苦而儘量迴避照鏡子。3.關注別人的評價。病人常會將自己身體“醜陋”的部分與他人比較,或是不斷地詢問他人關於自身某個部位是否正常的問題,以期得到“這些部位是正常的”保證。4.掩飾自身“缺陷”。因擔心別人對自己“缺陷”部位的議論,病人會使用一切手段偽裝他們的“缺陷”,如利用化妝品或手、頭髮、服飾或其他東西來掩飾“缺陷”。有些病人強迫性地用手指或器械挖自己的皮膚,試圖去除微小的瑕疵,或是讓皮膚變得更完美。5.社會功能受影響。該症可導致病人多方面的痛苦和損害。病人會在重複行為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會避免社會交往。嚴重的病人會喪失能力,從而導致失業、退學、閉鎖家中,甚至由於痛苦不堪而出現自殺或傷人。

表現行為

· 偽裝(91%) · 通過身體的位置/姿勢 (65%) · 通過穿著 (63%) · 通過化妝 (55%) · 用手遮掩 (49%) · 通過頭髮 (49%) · 通過帽子(29%) · 和他人的軀體部位進行比較/檢查他人的外貌 (88%) · 在鏡子和其他能夠反映的物體表面檢查的自己的外貌 (87%) · 尋求外科手術,皮膚科,和其他非精神科的治療(72%) · 過多的修飾(梳理頭髮, 化妝, 剃鬚,拔除毛髮,等.) (59%) · 尋求安慰或試圖勸說他人自己的外貌缺陷是缺乏吸引力的(54%) · 觸摸厭惡的軀體部位 (52%) · 更換衣服 (46%) · 節食 (39%) · 摳挖皮膚 (38%) · 躲避鏡子 (24%) · 由軀體變形障礙引起的人工曬黑 (22%) · 過度運動(21%) · 過度舉重 (18%)

焦慮表現

臉是BDD患者最容易產生焦慮的軀體部位。主要是關注臉部的幾個部位,比如鼻子、嘴唇、耳朵,也包括面部皮膚,如皺紋、膚色、瑕疵、疤痕、小血管、紋理或是毛孔的大小。頭髮或髮際線也很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
患有軀體變形障礙的病人可能討厭自己的任何軀體部位,其中一部分病人關注自己身體的某一特定部位,然而大多數是同時關注自己身體的多個部位。這張表格所列的是病人最常容易關注的軀體部位,數據來自我們最近一項研究中的500多個患者。
· 皮膚 (73%) · 毛髮(56%) · 鼻子 (37%) · 體重 (22%) · 腹部 (22%) · 乳房/胸部/乳頭(21%) · 眼睛 (20%) · 大腿 (20%) · 牙齒 (20%) · 腿 (全部的) (18%) · 形體/骨架 (16%) · 醜陋面容 (總體上的) (14%) · 嘴唇 (12%) · 臉形/大小 (12%) · 臀部 (12%) · 下巴 (11%) · 眉毛 (11%) · 髖部 (11%) · 耳朵 (9%) · 手臂/手腕 (9%) · 腰 (9%) · 生殖器 (8%) · 臉頰/顴骨 (8%) · 腓部 (8%) · 體重(7%) · 前額(6%) · 足 (6%) · 頭形/大小 (6%) · 手 (6%) · 下頜 (6%) · 嘴 (6%) · 背 (6%) · 手指(5%) · 脖子(5%) · 肩 (3%) · 膝蓋 (3%) · 腳趾 (3%) · 腳踝 (2%) · 面部肌肉(1%)

危害

軀體變形障礙軀體變形障礙

社交障礙

有些軀體變形障礙症病人,想方設法的要排除應激而讓自己儘量正常。然而,有些人卻受到了症狀的嚴重影響,變得與社會隔離,不去上學或工作,甚至有些極端的病人不願意離開家,因為他們懼怕因為自己的外形而讓自己尷尬難堪。罹患者去某些地方,如海灘、美容院、商場或是讓他們為自己的容貌而感到焦慮的地方時尤為困難。BDD病人通常會為他們的問題而感到鬱悶不已,這種消極影響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有些人變得不顧一切而試圖自殺。社會交往問題非常普遍,許多BDD病人缺朋少友,迴避約會或其他的社會活動,甚至因為這一病症而導致離婚。

自殺行為

有些BDD病人想法當設法的想排除應激而讓自己儘量正常。然而,有些人卻受到了症狀的嚴重影響,變得與社會隔離,不去上學或工作,甚至有些極端的病人不願意離開家,因為他們懼怕因為自己的外形而讓自己尷尬難堪。罹患者去某些地方如海灘、美容院、商場或是讓他們為自己的容貌而感到焦慮的地方則尤為困難。BDD病人通常會為他們的問題而感到鬱悶不已,這種消極影響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有些人變得不顧死活而試圖自殺。
社會交往問題非常普遍,許多BDD病人缺朋少友,迴避約會或其他的社會活動,甚至因為他們的症狀而導致離婚。
正常人一般很難理解BDD患者所遭受的痛苦,畢竟,這些病人看上去非常正常。但是,該病讓人異常痛苦。
據報導,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軀體變形障礙(BDD)患者選擇自殺的幾率是常人的45倍。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凱薩琳·菲利普斯博士介紹,軀體變形障礙經常會導致患者出現自我厭惡情緒,與社會格格不入。185個被調查者中,58%的人說自己產生過自殺念頭,2.6%的人親身嘗試過自殺,兩人自殺未遂。這表明,軀體變形障礙患者自殺率大約是常人的45倍。
菲利普斯表示,多項研究表明,2.4%的人患有軀體變形障礙。儘管多數人都對自己的生理外貌不甚滿意,但軀體變形障礙患者對這方面的擔憂簡直可以用走火入魔來形容。

易患人群

軀體變形障礙軀體變形障礙
BDD對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均有影響、BDD對男女性別均有影響、BDD影響不同的種族,文化,階層
並不確定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軀體變形障礙有多普遍(因為已有研究太少);但是,大多數患者顯示他們在18歲之前患病,特別是早期青少年時期。
兒童和青少年患有軀體變形障礙會影響他們的表現。具體有:成績差,輟學,遠離親人和朋友,足不出戶,甚至嘗試自殺。對這個年齡階段而言,鑑別軀體變形障礙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症狀會使正常的發展偏離軌道。如果軀體變形障礙不及早治療,今後長時間內將會出現學業,職業和社會問題。患有軀體變形障礙的男性和女性的數目大體上是相等的,或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女性患者多餘男性(需做更多的研究,加以確定)。無論如何,軀體變形障礙既影響男性又影響女性這是很明顯的。在人口學因素(如年齡),患病特徵,及併發症(如抑鬱症)方面,男女患者的共同之處要多餘不同之處。
男女患者也在一些方面表現出一些有趣的差別。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更可能未婚,更多擔心自己的生殖器和稀少的頭髮。他們也更傾向於認為自己骨架過小,過於消瘦,或者不夠孔武有力。另外,男性患者更易酗酒和用藥。而女性患者更多擔心自己過多的體毛,髖骨,胸部,或者體重(認為自己過於豐滿肥胖)。相比男性患者,她們更容易摳挖皮膚,照鏡子和偽裝(例如通過化妝),並且他們更易出現並發的飲食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可以影響任何一個種族或民族,它在全世界—東西方文化中均有發生。確實,軀體變形障礙在一些國家,如日本,更為人們熟知,但是在其他很多國家,包跨美國,直到最近才被人們所認識。軀體變形障礙已經被介紹到了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澳大利亞,前蘇聯,中東,加拿大,很多南美國家,中國,日本和非洲。
軀體變形障礙患者來自不同的背景,社會經濟團體,並且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也就是說,軀體變形障礙可以影響任何人。

診斷

區別

軀體變形障礙患者有他們外貌缺陷的先占觀念。他們至少一天有一個小時擔心自己的外貌,平均時間大約為每天3—8小時
外貌的擔心導致了嚴重的情緒障礙,例如,抑鬱,焦慮,自殺意念
外貌的擔心影響正常的生活(例如,工作,學習,和朋友一起,在社交場合,在活動中)
罹患BDD的病人或許沒意識到他們是患有嚴重但是可以治療的心理問題。在其他人看來他們所擔心的問題通常是虛榮心和尋求注意在作祟,因為他們所擔心的軀體部位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許多患者感覺他們的問題是不切實際的,但是有焦慮於是否告訴了別人,沒有被認真對待,是否被忽略了。還有一些人擔心是否有人在談論自己的外貌,這會使他們更加關注這些所謂的問題。朋友和家人甚至不在意這些,沒有意識到這些極端的扭曲芊芊是不能被忘卻或是自我克服的。
BDD尚未得以公認,並且很多保健人員對此也不太熟悉,以至於導致誤診。除非刻意加以詢問,否則BDD的診斷很容易被忽略。這種問題在於患者會感到沒誤診了,並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選擇信息。

鑑別

鑑別不足,診斷不足,和誤診
軀體變形障礙通常得不到鑑別因為:
保密和羞恥:許多軀體變形障礙的患者不會把他們的症狀告訴其他人,因為他們很不安並且不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在做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或者是因為他們通過與別人討論,反而吸引人們更關注自己的缺陷部位。
缺乏對軀體變形障礙的認識:很多人,並且很多保健人員對此也不太熟悉,以至於導致誤診。
混淆:儘管軀體變形障礙是一種嚴重的,令人痛苦的,有時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但是因為它與虛榮的表現很像而容易被混淆。
追求美容治療:軀體變形障礙就是一種與美容醫學關係十分密切的心理異常現象,國內對該症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作為一種較普遍的精神疾患,大多數患者不能意識到自己的病症所在,也很少去看精神科醫生,往往求助於整形外科、口腔科、皮膚科的醫生。但是由於絕大多數醫生對此症知之甚少,病人很少能得到正確的診斷,更得不到合理的治療。錯誤的治療會造成患者更大的痛苦,促使精神病、自殺行為的發生,甚至引起法律訴訟或針對醫生的暴力行為。
BDD患者經常會對手術的效果表示不滿,或對身體的另一部位變得“有興趣”起來,甚至認為手術簡直是糟糕透頂,使“缺陷”更加嚴重,從而產生新的外表先占觀念。於是他們會再次尋求手術治療,或是訴諸於法律,甚至向醫生實施報復。有些患者,在絕望之餘,甚至試圖自施手術。好象大多數患者都不能達到治療滿意,越發的厭惡自己的容貌而結束生命。

誤診

軀體變形障礙的患者也可能有抑鬱,社交焦慮,低自尊或其他討論時不會那么尷尬的症狀。因此,如果他們沒有具體的提及他們對外觀的關注,就有可能被誤診為另一種精神障礙。下面這張表格列出了一些經常和軀體變形障礙混淆的疾病。儘管患有軀體變形障礙的病人經常同時會患有抑鬱症,社交恐懼或者強迫症,將它們與軀體變形障礙加以診斷和有針對性的治療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據我們知道的最好的方法,軀體變形障礙的有效治療在某些方面應於其他精神障礙不同。
如果不能將軀體變形障礙診斷和有針對性的治療,治療可能是無效的

治療

藥物治療

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一組對BDD病人有效的藥物。SSRIs對抑鬱症和強迫症的治療都很有效,包括百憂解、舍曲林、喜普妙和帕羅西汀
服用SSRIs藥物的病人通常會發現治療後他們對於缺陷的關注時間減少了,很容易就轉回思路而能考慮其他的事情。治療病人會感到對於思維的控制能力又回來了,比較容易的抵制住BDD相關的行為,比如反覆在鏡子中審視自己和不斷向別人尋求保證。很多人也發現他們的某些功能也得到了改善,與周圍的人接觸變得容易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也提高了。自我意識、焦慮、抑鬱和自殺企圖得以緩解,自尊和身體意向通常獲得改善。
SSRIs作用機制是增強腦內的五羥色胺的整體活性,籍此而糾正化學失衡。藥物治療開始後需要耐性,12周后藥物治療起效,有時候還需要更換不同的藥物以更適合於個體。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BDD的另一個有效療法。此種類型的治療通常是除藥物治療以外最常用的療法之一。行為療法包括暴露和效應預防法。暴露療法的意思就是讓病人暴露在通常會使他們產生迴避行為的情境下,效應預防法是幫助病人停止實施缺陷有關的強迫性行為。主要目的是減輕迴避性情境所引發的焦慮。
認知療法時定址患者強迫行為所伴發的插入性思維,或儀式行為,比如照鏡子的程度。主要是為了探查患者的信念與價值觀以幫助或增強病人對於軀體的感知覺。認知重建旨在幫助病人了解這些觀念是如何影響一個人對於軀體的感知的,逐步重建對於插入性思維的新思路,而不是單純探知照鏡子和尋求保證的行為的嚴重度。重建包括幫助病人改變認知,而不是反覆詢問病人對於軀體的錯誤認知。
與BDD病人一起生活
BDD病人通常會隱瞞病情,其症狀甚至連家人和朋友都不能被及時察覺。許多BDD病人的家人都能感受到病人愛慕虛榮、自私、特別關注自己的容貌並不斷地反覆詢問以確保自己看起來如何。對於BDD病人來說從自己的思維中剔除強迫性思維幾乎是不可能的,越是試圖說服他們沒有必要擔心,他們就越是擔心並產生更多的誤解。雖然這看起來有點難,但是避免直接與之討論關於並不存在“缺陷”問題,而只是聽或提供幫助可能會好一點,向諮詢醫生、心理醫生和家庭醫生傾訴可能會更有價值。縱使他們堅持通過外科整形手術會解決他們的缺陷問題,在沒有進行諮詢之前也不要鼓勵他們預約整形醫生和皮膚科醫生。
應該記住的是BDD絕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或是自限性的疾病,它病情嚴重且會逐漸發展加重。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四處尋找解決之道,並告訴病人要理智的看待這些問題,這一切都是不合乎常理的。BDD病人經常羞於啟齒來談論他們的問題,並相信自己是唯一的一個有這種令人厭煩的難以消除的想法的人。在不斷保證他們看起來沒有問題的過程中,挫折會導致緊張,爭吵和感到在家庭內的無助。與其給與無謂的保證,不如告訴他們你能理解他們的壓力,不與之討論關於容貌的問題,讓他們知道你是真心想幫助他們的。鼓勵病人談論他們的問題,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病是受到重視的,這確實能給他們一定的安慰作用。爭取讓他們向保健人員傾吐病情,能獲得正確診斷,並加以治療,這才是有效的措施。
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你判斷你的家人或朋友是否患有BDD,如下:
經常在鏡子前反覆檢查自己的容貌或身體部分,或完全不敢照鏡子;
不恰當地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
用衣服、帽子、化妝、手套甚至軀體動作掩蓋自己的感知缺陷;
當醫生或其他人缺陷非常不明顯甚至不存在時,或根本不需要治療時仍尋求手術或皮膚科的診斷與治療。
對於所謂的感知缺陷不斷地尋求保證,以儘量讓別人不注意自己的醜陋;
過度修飾(理毛,修鬍鬚,拔除或剪頭髮,或化妝)出現認知缺損;
挖剔皮膚或拔頭髮;
評價討人嫌的軀體部位過度審視正常的軀體部位避免可暴露感知缺陷的社會情境;
因為感知缺陷而對周圍的人感到焦慮和不自然
為治療和康復提供幫助
家庭成員應該改變對於BDD的態度。在許多病例中,BDD病人的家人和朋友經常不知道該怎樣幫助他們。在康復過程中他們所起的作用是複雜的,一些對於正確治療途徑的指導是有益的。
學習認識BDD的症狀表現認可專業人員幫助的必要;創造一個溫馨而不乏支持的家庭環境。敞開來解決問題,而非是審視的態度,解釋明白你對儀式動作的漠視和任其自然只能加固症狀。強調你對他們是關心的,你將努力在他們的康復與治療過程中提供支持和了解。
經常有關於容貌簡單而明了的討論。BDD病人經常會和別人進行漫長的感知缺陷討論,而是每一個人不勝其煩,在爭吵中結束。盡力指出不斷地質疑和尋求保證是BDD的症狀之一,僅限於討論於事無補。有時需要提供必要的檢查以讓他們知道他們看待自己的態度是由於BDD所致的感知扭曲造成的,而非是其他人也這樣看待問題。
不要總是遷就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多參加家庭事務。讓他們知道整個問題的焦點在於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參與或不遷就反而會使他們感覺更好一點。
當BDD病人說壓力增加時要努力使應激水平將下來,否則會使症狀加重,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焦慮。對每一個取得的進步都給與欣賞。對於對抗BDD行為如儀式或插入性思維的改變都給與認可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對抗儀式行為比如力陳對大多數人來講每天在鏡子前用1小時的時間來檢查自己的皮膚瑕疵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似乎對於某些BDD來講,這是有效的。即使辦自己的檢查時間由1個小時減為半小時,這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巨大的勝利。認可和了解這種努力而達到目的是非常重要的。鼓勵BDD病人堅持下去,不要放棄,無論每一個進步有多小都要提供以幫助,這對於康復來講都是有效的策略。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患有BDD,正進行治療,要記住提供給各種可能的幫助。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並不代表著某一個人的缺陷。實際上,這會讓這個人能更有效配合諮詢或心理醫生的工作。然而,必須記住一點,藥物都有副作用,如果問題出現了,要保證你認真對待,鼓勵他們對該問題與保健人員進行交流,而不是允許讓他們在沒有醫生的指導下而停止服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