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感覺誘發電位

軀體感覺誘發電位

軀體感覺誘發電位,這個在臨床法醫學鑑定中如何客觀的評判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的被鑑定人功能障礙程度一直是鑑定工作中的一個難點。

軀體感覺誘發電位軀體感覺誘發電位
在臨床法醫學鑑定中如何客觀的評判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的被鑑定功能障礙程度一直是鑑定工作中的一個難點。自1917年Dawson首創誘發電位測定以來,目前此技術在臨床醫學中已逐步普及,並已在法醫學鑑定中使用。

套用方法

上肢SEP,記錄電極分別置於頭頂(C3’、C4’)、Erb’s點、第7頸椎棘突(C7),參考電極為前額(FPz),方波脈衝電刺激雙側腕部正中神經及肘關節外側肌皮神經走行部位。刺激強度5~15mA,疊加250次,掃描時程50ms。
下肢SEP,記錄電極置於頭頂(Cz),參考電極為前額(FPz),方波脈衝電刺激雙側踝關節內側脛神經走行部位。刺激強度15~25mA,疊加250次,掃描時程50ms。

臨床意義

1、通過軀體感覺誘發電位檢查可以對受測者的感覺神經傳導功能進行評判,軀體感覺誘發電位完全消失,其脊髓完全性損傷的可能性極大;潛伏期延長及波幅下降可以反映其感覺神經傳導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
2、對受損部位進行定位,通過異常表現出現的時間,可以對損傷的部位進行定位,上肢軀體感覺誘發電位檢查,N13存在提示刺激引起的誘發電位已傳至脊髓水平;N20缺失提示脊髓水平以上的乾及大腦皮層、皮層下的軸索功能受損。
3、對顱腦損傷及脊髓損傷的預後進行客觀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