躑躅

躑躅

躑躅:1、以足擊地,頓足。2、徘徊不進貌。3、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清韓程愈《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越歲,鼓棹而北,躑躅湖上,林和靖先生相周鏇,而與參(袁賦誠)再忽至。清趙翼《肇璜歿後其子以君手植杜鵑一本見貽》詩:“一枝躑躅贈留貽,老瓦盆經手澤滋。山躑躅之名,也有來歷的,翻了家裡的清刻本《本草綱目》,這樣說:“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飲,遂至於斃也。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 [pace up and down;loiter around]∶徘徊不前

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始躑躅於燥吻。——《文選》

(2) [tread]∶用腳踏地

立躑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賦》

蟲躑躅不受制。——沈復《浮生六記 閒情記趣》

古代等同於“彳亍”(chi4 chu4)。

詳細解釋

躑躅躑躅

1.以足擊地,頓足。

《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時,則必反鉛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也。”

王先謙集解:“躑躅,以足擊地也。”《宣和遺事》後集:“帝止之不可,但躑躅於地,大哭而已。”

《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須臾,烈焰亘天,皆不勝其苦,哮吼躑躅,皮肉焦爛。”

《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魏犨騰身跨在那獸身上,雙手將他項子抱住,那獸奮力躑躅。”

2、徘徊不進貌。

《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明陳子龍《小車行》:“叩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清韓程愈《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越歲,鼓棹而北,躑躅湖上,林和靖先生相周鏇,而與參(袁賦誠)再忽至。”何其芳《畫夢錄·墓》:“以後他的影子就躑躅在這兒的每一個黃昏里。”

3、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唐白居易《題元十八溪居》詩:“晚葉尚開紅躑躅,秋房初結白芙蓉。”

清趙翼《肇璜歿後其子以君手植杜鵑一本見貽》詩:“一枝躑躅贈留貽,老瓦盆經手澤滋。”

郭沫若《杜鵑》:“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

單字解釋

<動>動

徘徊 [pace up and down]

躑於六閒。——《視學及士習文體策》

又如:躑跼(徘徊不進的樣子)

蹬踢 [treadle and kick]

喜則齊鼻,怒則奮躑。——唐·柳宗元《牛賦》

又如:躑踏(蹬踢跳躍)

zhú

<名>名

足跡 [foot mark;rack]

躅,蹢躅也。從足,蜀聲。——《說文》。按,跡也。

三輔謂牛蹄處為躅。——《一切經音義》引《漢書敘傳音義》

企望塵躅。——《爾雅序》

塵游躅於蕙路。——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

又如:躅路(行走的足跡)

花名

羊躑躅羊躑躅

杜鵑花:花中西施

學名/拉丁名:Rhododendronsimsii&R.spp.

(rhododendrons-subgenusPentanthera、

rhododendrons-subgenusTitsushi).

英名:IndianAzalea、Azaleas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金達萊、山鵑

通常躑躅花特指---黃色野生杜鵑,而通常人工栽培的杜鵑是沒有黃色的(僅有白、紅、粉、紫)。記得日本漢字里,杜鵑花就是兩個漢字——“躑躅”,大約是從山躑躅這裡借去的。山躑躅之名,也有來歷的,翻了家裡的清刻本《本草綱目》,這樣說:“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飲,遂至於斃也。”躑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鵑花也叫山躑躅,或者是羊躑躅。山躑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錯,可惜只能嘗個一兩口,因為我想誰都不願變成一頭躑躅的羊。據可靠說法,山躑躅和曼陀羅花一樣,也是古代蒙汗藥之源。

種中文名:地桂

種拉丁名:Chamaedaphnecalyculata(Linn.)Moench

種別名:濕原躑躅(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甸杜(東北木本植物圖志、內蒙古植物志)

作品原文

躑躅

楓林翠壁楚江邊,躑躅千層不忍看。

開卷例知歸路近,劍南樵叟為施丹。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