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龍街道

躍龍街道位於浙江省寧海縣的中心地帶,系寧海縣政府所在地,是寧海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北接桃源街道、南連一市鎮、前童鎮,西與黃壇鎮為鄰。面積105平方千米,轄12個社區和36個村委會,人口10.19萬人(2006年)。甬台溫鐵路、甬台溫高速公路、甬台一級公路穿境而過。是寧海人氣最旺、經濟最熱的區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稱廣度里。前222年,秦始皇滅楚在江南設郡縣到208年。廣度里一直屬會稽郡(前220年治今蘇州市區。129年東漢移治今紹興市區)鄞縣(今浙江奉化市西塢街道白杜村)。208年,晉分會稽郡鄞縣和臨海郡臨海縣地置寧海縣(治今躍龍街道上白橋村,下白橋村),廣度里屬臨海郡寧海縣。589年,隋廢寧海縣,廣度里屬處州臨海縣。607年,隋煬帝改州為郡,廣度里屬永嘉郡臨海縣。621年唐復置寧海縣(治今浙江三門縣城區),廣度里屬海州寧海縣,明年改海州為台州。624年又廢寧海縣,廣度里屬台州章安縣。(689)武則天復建寧海縣,廣度里成為縣治至今為未變。據說在唐時候建城前夕,有神猴在城址上跑了一圈,留下足印。翌日動工,就沿神猴足印建造城牆。落成後,本來想取名猴城,因猴為獸類,總覺不雅,於是取其諧音,定名緱城。從唐後緱城代替了廣度里。自宋代起至民國為朱開鄉和連理鄉。當時城牆圍六百步,築四門,後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城圍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築六門。民國時期稱緱城鎮。解放後,1949年9月成立東城、中城、西城三鎮,屬城關區及松溪鄉、桂峰鄉。1950年5月撤銷城關區,撤東城、中城、西城三鎮建制。同年8月,置城關鎮。
2001年2月18日,寧海縣合併了原城關、梅林、橋頭胡三鎮,成立新城關鎮。2003年10月20日城關鎮建制撤銷,設立躍龍、桃源、梅林、橋頭胡四個街道。

行政區劃

清宣統二年(1910)劃分縣區域時,城關鎮稱城區,分八莊。民國十七年(1928)時劃城區為三個里,民國21年(1932)改里為鎮,西城稱正學鎮,中城叫遺惠鎮,東城叫崇聖鎮。一直到民國24年(1935)才三鎮合而為一,稱緱城鎮,一直沿屬到1949年寧海解放為止。
2006年躍龍街道轄12個社區、36個行政村:五豐、車、北星河、東海、縣前、塔山、杏樹、松竹、濱溪、怡惠、園丁、興圃社區和屠東、白嶠、雲台、萃村、白龍潭洋、望府、元峰、趙溪、水車、草湖、雪坡、坑龍王、青洋山、岙里、汪家、前張、後張、嶺腳、山陳、白岩山、范家、大橋李、項家、凌塘、前洋、羅家、溪南許、溪南劉、嶺頭、華山、坦坑、斗門張、檀樹頭、山河、雙水、梘頭行政村。

整體經濟

1、工業

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3億元,同比增長5%;農業總產值7792萬元,同比增長5.2%;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706萬元,同比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7元,農民人均收入8971元,同比增長6.2%;三產增加9.8億元,同比增長40%;街道財政總收入3.32億元,同比增長19.6%。

2、道路

建成區內公共設施完善,主要道路(包括街道)路面硬化率達到100%,並全部設定路燈,城區道路鋪設了排水管,排水暢通,排水管網的服務人口達95%以上;主要道路面積146.45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1.27平方米;建成區住宅電話普及率93.5%;建有休閒式公園 12 座,敬老院2座;建有生活垃圾中轉站8座,垃圾臨時堆放處11處,日處理垃圾230噸;建有完善的防洪設施,河道無侵占的違章建築,無直接向河道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現象。

3、教育

躍龍街道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教育投入不斷增加,師資隊伍建設和學校管理得到加強,辦學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街道共有中國小21所,幼稚園託兒所48所,另有寧波電大寧海學院1所,浙江工商學院寧海分院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共有在校學生3.36萬,教師1580人。目前學前3年入園率達94.3%,國小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國中階段入學率達99.97%,國中畢業生升高中段入學率達90.5%。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形成了以幼兒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及繼續教育同步發展、比較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4、衛生醫療

躍龍街道醫療衛生機構健全,現有綜合性醫院1家、專科醫院3家,門診部9家,診所5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3家,村衛生室11家。衛生機構4家。

4、農村生活飲用水

水源得到有效保護,水質衛生全面合格。城區及周邊5個村已與縣大供水網聯接,其他村居民飲用水皆來自高山水庫和地下水水源,水質均按標準進行消毒,水質符合國家《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衛生合格率100%。

風景名勝

躍龍山

位於寧海城關東南隅,海拔80米,蜿蜒如龍偃臥,舊名臥龍山,又名映霞山。明代縣令黃醇易今名,解放前西有正孛先生讀書處和乾坤正氣坊。其側有青雲觀(又名龍山道院),梯山建樓三層。上有望海樓,登樓縱目,兼擅溪山。後通“呂祖殿”,有臨海葛永裳撰聯:“香菸歸莊嚴,仙跡長留,想落月滄溟,半醉曾騎龍躍過;書聲今寂寞,忠魂不返,對斜陽雉堞,孤城猶恨燕歸來。”西南山嘴下,有龍吟潭,潭上峭壁懸岩,常有佇壁垂釣者。解放後,古建築多有拆除,改建其他用房。迄今龍吟潭已湮沒,但主要山脈今均闢為公園。遍植松柏,綠樹成蔭。新辟“將軍湖”,碧波蕩漾。烈士陵園頗為壯觀;望溪亭,碑亭、松柏亭、柔石亭、未名亭綴於叢林之中。漫步其中,林木郁茂,亭台掩映,石級錯落,山徑迂迴,清幽宜人,登高可鳥瞰全城,眺望重山疊水,使人心曠神怡。 1958年前,這座盤踞在寧海縣城東唯一的抱城子山,尚是一片林木稀疏,墳丘遍野的荒山。1959年12月,縣有關部門號召全城各行各業對躍龍山進行大規模的義務植樹綠化,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聲勢十分浩大。10年後,松柏成蔭,綠化處處,可供遊人遮蔽烈日之酷熱,正是“夕陽彩雲映,鳥聲婉轉揚”。
矗立於躍龍山之巔的文峰塔是躍龍山最為顯眼的古代建築遺蹟。它乃是躍龍山中心軀幹地,也是遊人步入躍龍山公園進口處、由低仰望山頂的視線終點。
躍龍山文峰塔於明歷十年(1582)邑令黃醇所建。該塔為八級六面樓閣式的空心磚塔,塔身為8層,高22.7米,底層高3.15米,每面寬2.25米,最大對角線長5米,每層腰檐均以三層菱角牙子疊澀,撩檐枋下各以小抱鼓支撐。底層西面有一拱卷門,高2.2米,寬0.7米,其餘五面,各有門式空龕。1861年,塔頂遭雷擊而塌方,清同治十年(1874),縣知事王耀斌、余庭訓倡修,由監生謝璇輝捐款,稟生吳吉監修,軍功劉開拜為監督乃修成此塔。此時塔身增至九層,高24.5米。1915年文峰塔復遭雷擊,塔頂殆毀,不曾修復,年長日久,風雨剝蝕,多有損壞,有朝夕傾圮之虞。寧海縣人民政府於1982年12月,將文峰塔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3年撥款萬元,重新修繕。由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教授題“文峰塔”三字,並書碑文,修繕後的文峰塔,體形格局保持原貌,塔身煥然一新,塔頂裝有避雷針,以期古塔永存。
文峰塔雄踞躍龍山之巔,環山繞水,風景宜人,為縣城主要標誌之一。現根據民眾所望,在文峰塔南山背之中,建造了一座碑亭,以記載文峰塔歷史。形體外觀勝似古代木結構模樣(其實是以水泥鋼筋製成),巧奪天工。
再由文峰塔的第一亭徐山背往北沿南同方向沿陡坡向下延伸,在峭壁斜陡處,又接建一亭,同樣以水泥鋼筋肌而制,命名為“望溪亭”,這亭倚壁聳之,飛流清溪,水深難測,陡壁10丈,涼亭翹角飛檐,迎風頂雨。遊人駐足於此,都會流連忘返。
在躍龍山西部原百步峻頂,有方孝孺先生讀書處。清乾隆17年(1752年)鄉民為紀念方孝孺曾在此讀書,修建了寬深各四米的木結構平房3間。民國10年(1921年)重修。原有楹聯:“真讀書種子,正氣充天地;是名教完人,學行炳古今。”“一席名山留古蹟,千秋正學屬先生”。室內的石桌、石凳俱廢。1982年12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柔石故居

位於寧海城區西門,柔石出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故居旁邊有一小石橋,鐫有“金橋柔石”,這就是柔石筆名的由來。寧海縣人民政府修繕了柔石故居,位於柔石中學附近,還開闢為紀念館。

柔石公園

位於桃源路和時代大道交叉口建立了250畝面積的柔石公園,內設完善的公園設施 。包括噴泉,柔石革命烈士紀念石像,湖泊,廁所,茶館和寧海圖書館等。

連頭山藥泉

在城南不遠的連頭山的福泉井.連頭山是祖國藥泉名山之一,山巒秀麗、鳳山獅岩、石熊吸水、飛瀑岩松、古樟連理、巨象鎮關,南宋迄今,為遊人所嚮往。連頭山泉水有治療風濕、皮膚病的特效。省科委、省衛生廳、省地質大隊曾聯合對此山泉水進行了考察,鑑定為軟水,每升含氡量為19.6埃曼,含二氧化碳22埃曼,是一泉難得而罕見的藥泉。

城東白嶠三橋

分別為福應橋、鎖雲橋、登瀛橋。 福應橋又名陳家橋,光緒寧海縣誌曾載:“福應橋,在東十裏白嶠,陳元壽建。”在白嶠村的西首。橋為拱形,單孔,亂石砌成,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至今已歷近200年歷史。橋長10米,寬3、1米,高3、5米,跨徑6、0米。 鎖雲橋則在白嶠村的東首,前面就是一片沃野了。鎖雲橋未見史載,相傳建於宋時。光緒縣誌中有“呂公橋 ,在東十里。”的記載,懷疑是否就是鎖雲橋。但無人證實。與福應橋、登瀛橋不同的是,鎖雲橋沒有橋欄,雖然橋板上可見凹槽。橋不長,但頗寬,因為三面都是平疇,登上不高鎖雲橋便稱得上是登高望遠。雖然歲月剝蝕,但橋楣上鐫刻的繁體的“鎖雲橋”三字依然清晰可辨。 登瀛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3米,寬3.4米,高3.6米,跨徑8.3米。書載橋兩邊各有台階10級,但實際上北面10級,而南面只有9級,不知何故;橋兩邊有欄板,板與板之間有8對石望柱,中間兩對上雕石獅子,其餘各對雕仰覆蓮,以粉紅色石料為材,做工精細。 登瀛橋建成後,因其精美,因其雅致,一直成為詩人墨客吟喔歌詠的對象。如無名氏的“岸頭有路通仙苑,橋底無心阻帝鄉”;如清詩人楊逢春的《登瀛橋》詩:“昔人為學已登高,獨步瀛洲志氣豪。橋圮跡存猶有待,青煙黃卷莫辭勞。”可見橋曾毀,重修年代不詳。1950年進行過一次重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