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師

蹇叔哭師

本文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蹇叔哭師出自於【左傳·蹇叔哭師(僖公三十二年)】,本文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秦穆公不聽蹇叔的一再勸阻,被晉軍在崤山打敗。出征前,蹇叔哭送秦軍,並闡述了他對戰爭形勢的正確分析,也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

基本信息

【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1)。出絳(2),柩有聲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

(4),曰:“君命大事(5)將有西師過軼我(6),擊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7):“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8),若潛師以來(9),國可得也(10)。”穆公訪諸蹇叔(11)。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12),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15)。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16)”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16),爾墓之木拱(17)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18),有二陵焉(19)。其南陵,夏後皋之墓地(2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21)?秦師遂東。

【譯文】

冬天,晉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剛走出國都絳城,棺材裡發出了像牛叫的聲音。卜官郭偃讓大夫們向棺材下拜,並說:“國君要發布軍事命令,將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境,我們襲擊它,一定會獲得全勝。”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他們的國都。”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徵求意見。蹇叔說:“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要是你蹇叔只活箇中壽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現在離中壽都過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聵)。”
蹇叔的兒子跟隨軍隊一起出征,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裡收拾你的屍骨吧。”於是秦國軍隊東行。

【讀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後 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 而哭,並非事後諸葛亮。
郭偃託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藉口,人們根據經驗 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爭中常用 的手法。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 當屬於不稱職之列。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 方面的經驗:對手並非等閒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於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一個致命的常 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敵手早 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鬥 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掠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
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 更是不可寬??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後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夥也成了覬覦的 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 遭天遣,遭懲罰。
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慾急劇膨脹;私慾急劇膨脹便會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春秋的諸侯混戰,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起來。
“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並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 為是“先知”。

出處

《蹇叔哭師》選自《春秋左傳》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相關人物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