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橋

“踩橋”這一習俗,在客家地區至今猶存。在建造一座橋時,建橋師傅會用木樁把橋兩頭釘住,暫時不許人通行。待橋竣工後,要舉行首通儀式,這種儀式十分隆重,氣氛異常熱烈,它充滿了古樸的鄉風,不亞於當今的“剪彩”。這種儀式就是“踩橋”。
要修一座橋,的確是十分艱苦麻煩的事。首先要有“頭家”發起組織橋會,組織一些“理事”們到當地附近村鎮化緣募捐。一般這些熱心的 “頭家”、“理事”們都帶頭捐得較多。在鄉間,對於修路、造橋、做茶亭,一般人都樂於捐助,多的幾十幾百花邊,少則幾斗幾升稻穀不等。但也有個別財主惜金如命、一毛不拔。若碰到這種財主,修橋頭家只能惦記在心裡,等到他家有婚喪嫁娶需要經過該橋時再來刁難他。
新橋建成,貼喜報於四鄉八村,告訴大家某吉日舉行踩橋,望眾鄉親參加。
踩橋時,富門大戶不僅要慷慨解囊,而且還要比各人的氣魄。一般有相應家業、有點地位者,急公好義的熱心人都會參加。屆時騎馬、坐轎者一到橋頭,必須下鞍、下轎。一陣爆竹後,頭家讓工匠拆除橋頭木樁,開始“踩橋”。排列於橋頭的人們,習慣地依各自身份或家業,排成佇列。頭家先請一位特選的德高望重長者“踩頭橋”。據說過去也有過選36歲的人牽著孫子踩頭橋的例子,謂之“好命人”踩橋。江西瑞金雲龍橋,有“綿貢江流第一橋”之稱,最近一次重修,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次“踩頭橋”請的是一位一百多歲的小腳老太太,這恐怕是較少見的一例女人踩頭橋。
一般頭家要給踩頭橋人一個紅包,踩頭橋人也會把“紅包”再捐出來。接著頭家一一恭請,並拱手作揖致謝。準備踩橋的人,往往要謙讓一番,然後大都由年長者先踩橋,迴轉身把預先備好的紅包放置橋中央。頭家打開紅包,當眾清點並大聲宣布 :“×× 先生踩橋禮金××元!”如所贈禮金與其家業、地位相符,頭家則帶頭拍手叫好,如過於小氣,頭家便大聲高喊:“下一位,鯉魚跳龍門 !”或“恭請××先生高升 !”往往有些富裕者躲在後面,包厚禮蓋過前面踩橋的人。這時,爆竹聲、祝賀聲便會經久不息。這些禮金一般用來補建橋時資金所缺或搞橋的後期裝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