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慘案

一百多年前,當澳門已逐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匯處時,路環島還是一個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當時,路環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地勢險峻,除了一些狩獵者之外,渺無人煙。1910年發生了一場葡兵與海盜的大戰,是為“路環慘案”。

事件介紹

路環路環
1910年(清宣統二年)葡軍殺害路環島村民的事件。路環是澳門半島南面的一個小島,原名九澳島,在十字門的入口處。早在1864年(清同治三年),葡萄牙人就占據路環島上的荔村灣,在那裡建築炮台、駐軍防守。島上這時僅有居民1900多人,全以捕魚為生。1910年7月初,廣東新寧、開平發生教案,十餘名天主教徒子女被困在路環島上。教民先稟告兩廣總督袁樹勛,袁因“澳界尚未勘定,不便派兵往緝”而遲疑。教民又向澳門主教求救,澳葡當局即以此為藉口,以“剿匪”名義派軍隊進攻路環,島上居民武裝自衛,擊退葡軍3次進攻,打死葡方官兵數人,並奪回炮台。澳葡當局立即又調軍艦炮轟路環,一連幾天,島上居民得不到支持,最後失敗。8月4日,葡軍登入,縱火焚燒九澳全鄉,村民數百家家毀人亡。有一艘逃難的村民船,被葡軍追逐擊沉,船上38人全部喪生。
路環慘案發生後,全國人民無比憤慨,紛紛要求政府廢除條約收回澳門。清政府鑒於民眾強烈要求,再派駐法大使劉式訓赴里斯本,再次提出劃界談判問題,但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路環島

路環路環
路環是澳門的一個島嶼,是組成澳門的三部份之一。路環古稱鹽灣、鹽灶灣或九澳島,因東北角之九澳灣與島上九澳山而得名。此外,路環的葡文為Coloane,音譯自該島的粵語古稱“過路灣”。

地理

路環島較為廣闊,面積約7.6平方公里,人口約2,900人。島上保有自然風光,如樹林、山丘、海灘和天然的海水浴場,風景怡人且美麗;其中以黑沙海灘和竹灣最為著名。
最初分為路環和大洲兩部份,大洲早在1990年代因填海而納入路環內。

歷史

路環島原屬廣東省香山縣(即今中山市),但在1864年遭葡萄牙占領,成為澳門的一部份。一百多年前,當澳門已逐漸成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匯處時,路環島還是一個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當時,路環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地勢險峻,除了一些狩獵者之外,渺無人煙。1910年發生了一場葡兵與海盜的大戰,是為“路環慘案”。此前,當時澳葡政府並未占領路環島。事件後,澳葡政府以此為藉口占領路環島直到1910年,島上的居民終於成功地將海盜驅逐出路環島。今日路環島上則有“打海盜紀念碑”。
直至1969年,連線氹仔與路環的連貫公路建成。現在,路環島仍然保持原有自然風光,到處鳥語花香,有海灘、步行徑、燒烤區等,瀰漫一片清新自然景象,與繁囂的都市形成一強烈對比,路環已成為人們理想的休閒和度假勝地。

美食

從安德魯餅店看路環衛生中心 (右)及恩尼斯總統前地遠近馳名的澳門葡撻源於路環安德魯餅店,此店位於路環市區

發展

路環以往漁業為主,故有一些船廠。在路環,有水泥廠和發電廠。由於澳門經濟蓬勃發展,陸續有大型基建。其中座落於九澳灣的九澳貨櫃碼頭,就是澳門其中一個設備現代化的基建設施;為了舉行2005年澳門東亞運動會,澳門政府更在路氹之間近路環處建造了一個名為“澳門蛋”主場館和其他運動設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