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鎮慘案遺址

梅花鎮慘案遺址

梅花鎮慘案遺址,位於河北省藁城市區正南20千米,藁城、趙縣、欒城三縣(市)交界處的梅花鎮,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重建後的梅花慘案紀念館,位於河北省藁城市區正南20千米,藁城、趙縣、欒城三縣(市)交界處的梅花鎮,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交通非常便利,往北經藁(城)梅(花)路直通307國道、藁城市區、石德鐵路、石黃高速、石家莊機場;往南直達趙縣縣城、趙州石橋;往西過石家莊煉油廠,直達石家莊市。
基地由三部分組成:北院、南院和轆轤把水坑。占地1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36平方米。北院、南院相對,以水泥路相隔。坐北朝南的慘案紀念館位於北院的正中央,面積576平方米,為一正方形建築。館中間高出6米的半球形體,寓意“神州陸沉”。展覽館前門正上方鑲刻著呂正操同志題寫的“梅花慘案紀念館”館名。北院大門為兩個大寫的“九”字,示意慘案發生的農曆時間九月初九。
南院東西長65米,南北寬25米,西為血井,東為“三十六口墳”。
展廳分為中央浮雕和四部分的環繞展覽。參觀線路流暢,易進、易看、易出。
進入大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高2.35米的婦女,懷抱被日軍殺害的孩子,滿臉怒氣,滿腔仇恨控訴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銅雕,身後為長7.02米,高2.65米的兩組巨石浮雕:一組為被殘害的婦女兒童群;一組為遭殺害,並與日寇搏鬥的青壯年群。浮雕背面為慘案中遇難同胞名單,下方棺材中裝殮著死難同胞的根根白骨,是日軍侵華暴行的鐵證。
 第一部分:沃野明珠。以實物和沙盤再現慘案前梅花古鎮的繁榮盛況。
第二部分:鐵獅怒吼。抗日名將呂正操,不遵蔣介石不抵抗之命,不懼日軍之強大野蠻,回響共產黨的號召,奮起抗日,率部兩個營,一夜激戰,在梅花消滅日軍板垣征四郎精銳部隊800餘人,不但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第三部分:九九血證,是主覽部分,占展廳面積的二分之一多。以大量的物證、倖存者證言證詞等事實揭露日本侵略軍用殘暴的手段,殘殺我無辜同胞,搶劫我財物,燒毀我房屋,展現其滅我中國人民,亡我中華民族,建立大日本帝國的罪惡行徑。
第四部分:歷史昭示。為綜合部分,有日本投降、審判日本戰犯、日本右派勢力否定歷史的反動言論、日中建交、日本友好人士訪問梅花;梅花新貌;呂正操重返梅花;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
臨出展廳,為連續播放的大螢幕,介紹慘案的有關資料,物證、人證等記錄片。
展廳北部60平方米的副展室,擬搞藁城人民抗戰史展覽。藁城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湧現出了像郝夢齡、何基灃、馬玉堂等聞名全國的抗日名將,曾被中共冀南區委命名為冀南第二個抗日模範縣。
北院有分別為600平方米的停車場和廣場,4米寬的環展館甬路。展館的北、西、東三面為綠化區,不但植了草皮,而且栽有塔松、雪松、木槿、龍柏、黃楊球、月季、冬青等。修復了鹼水坑遺址。並準備在綠化區內樹抗日戰爭期間在冀南、冀中工作戰鬥過的老領導、老將軍題詞的石碑。
梅花慘案發生在1937年10月12日。
地處藁城、趙縣、欒城三縣交界的梅花鎮,是藁城南部聞名遐邇的商賈重鎮。“七七事變”前,鎮內有550多戶人家,2500多口人。鎮周寨牆高築,四門洞開,鎮內街道寬闊,房屋整齊,有較大的銀號、棉店、糧店、藥店、染坊、飯店、澡塘等80多處,經常駐有津、保、石、魯、豫等省和大中城市的豪商巨賈的代理人,是冀中、冀南、冀西交界地帶重要的糧棉集散地。
“七七事變”後,日軍長驅直入,瘋狂南侵,華北大地很快淪陷。1937年10月11日下午,掩護大部隊南撤的原國民黨部隊第53軍第691團,在團長呂正操(已是共產黨員)率領下,撤至藁城梅花鎮和趙縣四德村後,回響共產黨全民團結抗日的號召,舉起反蔣抗日的旗幟,決定在梅花、四德一帶阻擊日寇。
進駐梅花鎮的一營,在副營長趙東寰的帶領下,不顧長途跋涉的疲勞,進鎮後就勘察地形,分頭做戰鬥準備。用煤塊和麻袋等物將南、北、西3個寨門緊緊堵死,留下東門便於與團部聯繫。寨牆上挖了掩體,布置了火力;一連防守鎮東南和北面;二連防守西面和南面;重機槍連和迫擊炮配備到了各排。根據敵南侵方向,重點火力配置在了西門和北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