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氏雙髻鯊

路氏雙髻鯊

路氏雙髻鯊,體延長,側扁而高,一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3米。為雙髻鯊科的魚類。分布於西南太平洋、澳洲以及南海、東海和黃海等海域。下頜牙與上頜牙同型,但稍狹,牙數相同。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前4個同大,最後一個較小。

基本信息

簡介

路氏雙髻鯊路氏雙髻鯊
命名者:
(Griffith&Smith,1834)
其他中文名:路氏雙髻鯊
俗名:路易氏丫髻鯊、紅肉丫髻鮫、紅肉雙髻、犛頭沙、雙髻鯊、雙過仔
棲息深度:0至275
英文俗名:Southernhammerheadshark;
是否有毒魚類:
經濟型魚類: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保護等級:CITESII

外形特徵

路氏雙髻鯊路氏雙髻鯊
體延長,側扁而高,一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3米。頭頭前部扁,向兩側擴展,形成錘狀突出;頭長約為全長2/9。尾側扁,中長,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基下方凹窪不顯著。頭側突出的外緣圓凸,後緣幾平直,與頭側縱軸不成直角,長寬約相等。吻短而寬,前緣廣弧形,波曲,睚中和里側淺凹,外側在鼻孔上方處深凹。吻軟骨端部中央具一顯著圓孔。眼圓形,與鼻孔的距離約和眼徑相等,位於頭兩側突出部的端面;瞬膜發達。鼻孔平扁,位於吻端,靠近外側;外鼻溝短,伸達頭側突出上角;里鼻溝頗長,幾伸達里側淺凹處;鼻孔里側在出水孔上方具一三角形突起。口弧形,向內斜,微呈鋸齒狀,口寬等於或小於口前吻長;下唇褶很短小,上唇褶消失。上頜牙側扁,三角形,齒頭外斜,邊緣光滑,1~2行在使用,正中一牙,每側15~16牙。下頜牙與上頜牙同型,但稍狹,牙數相同。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前4個同大,最後一個較小。
背鰭2個,無硬棘,第一背鰭高大,帆形,起點與胸鰭基底末端相對或稍後,上角圓鈍,後緣稍凹,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基底前半部相對,上角鈍圓,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很近。尾鰭寬長,約等於全長3/10,基部有缺刻,尾椎軸上翹,上葉見於尾端連線。臀鰭比第二背鰭稍大,距尾基比距腹鰭基底稍近,外角鈍尖,後緣深凹,里角延長尖突。腹鰭大於臀鰭,距第一背鰭比距第二背鰭稍近,外角圓鈍,後緣稍凹,里角微突。胸鰭中大,後緣凹入,外角鈍尖,里角圓鈍,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體被細小盾鱗,有側線。背側面灰褐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鰭後緣、第二背鰭上部和後緣、尾端部分、尾鰭下葉前部下端、胸鰭外角腹面緣均黑色。

分布範圍

路氏雙髻鯊路氏雙髻鯊
路氏雙髻鯊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溫帶至熱帶海域。它也生活在西地中海。
在中國常見於:南海東海黃海

生活環境

暖水性中小型鯊魚

生活習性

性兇猛,食小型魚類。

生長繁殖

路氏雙髻鯊繁殖是卵胎生,妊娠期9-10個月,一次可產下15至31尾幼鯊。

保護

漁夫手持路氏雙髻鯊的魚翅漁夫手持路氏雙髻鯊的魚翅
2013年3月在泰國舉行的CITES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保護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上,已經將3種雙髻鯊(路氏雙髻鯊、錘頭雙髻鯊無溝雙髻鯊)列附為瀕危種類。

瀕危動物路氏雙髻鯊在浙江成食材

網友“攝影家謝墨”一條關於浙江舟山大排檔賣瀕危雙髻鯊的微博引來網友關注,不少當地網友向新浪舉報其微博信息不實,“攝影家謝墨”一度被新浪禁言。不過,很快新浪網又駁回了網友的舉報。當地媒體報導稱,這些小鯊魚可能是被小船誤捕入網或海釣獲得。

據當地媒體《舟山晚報》報導,路氏雙髻鯊在舟山較為常見,漁民稱,因為沒有專捕鯊魚的船隻,這些小鯊魚可能是被誤捕或者海釣而來。由於鯊魚肉不好吃,有酸味,舟山人愛做醋溜鯊魚羹,用醋酸味來掩蓋鯊魚肉的酸味,“但吃魚挑剔的舟山人還是很少會買來吃的。”

路氏雙髻鯊將得到國際公約的庇護,我國是CITES的簽署國。請遵守公約,保護該物種,請勿捕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