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布努埃爾

1950《被遺忘的人們》 1965《沙漠裡的西蒙》 1974《自由的幽靈》。

人物簡介

1900年2月22日,路易斯•布努艾爾出生在西班牙東部德爾埃附近阿拉貢省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和虔誠的天主教家庭。阿拉貢當地的民俗十分神秘,布努艾爾的四個妹妹都選擇了在此地自殺,她們身穿黑衣,用黑橄欖,黑臘腸,魚子醬作為死前聖餐。幼年虔誠的宗教氛圍產生的結果是對意味的迷戀和對節制奇異的皈依和背離,日後這也成為其藝術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1916年,16歲的布努艾爾來到著名的“教育自由團體學生公寓”,在這裡,他和那個把鍾畫軟了的畫家薩爾瓦多•達利成為了室友,這對他的藝術啟蒙起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他與達利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立了電影俱樂部。照那時代的常規,想搞藝術的年輕人自然要去巴黎,布努艾爾也不例外,他與達利一起來到巴黎,進入讓-愛潑斯坦創辦的學校進修。
1928年,布努艾爾在母親的資助下(母親資助了他5千杜羅,合法郎14萬),和達利合編了他的第一部、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一條名叫安達魯的狗》,這部作品被《電影元素》的作者波布克引為“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列——因其率先運用了象徵、省略的影象和印象主義的剪輯技巧”。在這部影片中顯露出布努艾爾作品中的一貫主題和美學傾向:對暴力欲望幻覺的迷戀。這可能和他幼年的宗教氛圍有關,這種氛圍產生的結果是對意味的迷戀和對節制奇異的歸依和悖離。
1930年,布努艾爾加入了超現實主義運動,並在超現實主義中尋找其與電影方法的一致性,尤其是藉由蒙太奇帶來的極度的創作自由,在影片中追求無意識“自動書寫”的傾向。也正是由此開始,殘暴的欲望和幻覺結構的穿插成為電影最具先鋒性和親和力的對象,尤其構成了西班牙導演的傳統之一。
1930年,布努艾爾和達利分道揚鑣,在巴黎一個富商的資助下,布努艾爾拍出了他的第二部影片《黃金時代》。全片以一場蠍子和老鼠的大戰開始,用各種瘋狂的影象來隱喻基督教的背謬和人類狂亂的現狀。
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之時,他回到了西班牙,隨後拍攝了《拉斯烏爾德斯》也就是《無糧之地》。在《無糧之地》中,布努艾爾卻進行了對電影紀實特徵進行了極致的探索。
此後他的創作走入了類型片的廣闊天地,雖有平庸之作,但是片中強烈的批判和個人風格為他贏得了“醜聞電影工作者”的稱號。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他在紐約現代博物館剪輯了有關二次大戰的紀錄片,其中包括《意志的勝利》。
這些作品在布努艾爾的創作生涯中並沒有太重要的地位,從1933年到1949年,布努艾爾一直顯得沉寂,直到1950年,他拍攝了《被遺忘的人們》。這部影片為他真正贏得了大師的地位。本片贏得了坎城電影節國際評論獎,布努艾爾本人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這部充滿暴力的關於青少年犯罪的影片再次顯示出已沉寂八年的布努艾爾在影壇上的重要地位。
隨後他創造出了宏大的“宗教三步曲”(《比里迪安娜》《納薩林》和《沙漠中的西蒙》)和“女性三步曲”(《女僕日記》、《白日美人》、《特里絲丹娜》),表現了神秘的女性世界裡各種奇異的欲望與幻想。他自如地往返現實與超現實夢幻世界中,使超現實信仰和敘事體獲得了完美的結合。這才是老年布努艾爾的“黃金時代”。
1983年7月29日布努艾爾在墨西哥城去世。這位高齡高產的電影導演創造了一種突變結構中的精神平衡,從西班牙到法國到墨西哥,他從激烈的鏡頭暴力到寬廣的想像力的整理,把想像力的破壞天性變成了宏大的結構能力。被迫離開自己祖國的布努艾爾還是在西班牙的土地上完成了最後一部作品《欲望的隱晦目的》,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主要作品

布努艾爾為西班牙電影的藝術風格起到了一種示範與引導的作用。西班牙電影中獨特的個性和濃郁的民族色彩,諸如日後的紹拉阿爾莫多瓦在影片中呈現的娛樂因素、鮮艷的近乎廣告的色彩,大約都是他的某種延續。
作品:
1928《一條安達魯狗》
1930《黃金時代》
1932《無糧的土地》
1945《大娛樂場》
1949《大笨蛋》
1950《被遺忘的人們》
1951《丈耗》
1952《一個沒有愛情的女人》、《升天》
1953《粗野漢》、《他》
1954《魯賓遜漂流記》
1954《乘電車旅行的幻想》
1955《呼嘯山莊》、《河流與死亡
1956《這叫做黎明》
1956《一個罪犯的生活》
1957《死於花園》
1958《納薩琳》
1959《埃爾保的熱度在升高》
1960《少女》
1961《比麗迪安娜》
1962《毀滅天使》
1964《女僕日記
1965《沙漠裡的西蒙》
1967《白日美人》
1968《銀河》
1970《特莉斯蒂娜》
1972《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1974《自由的幽靈》。
1977《欲望的隱晦的目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