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蔣湘帆尺牘

一個中國人的墨跡,在本國不為人知,在日本卻有人珍藏,作者從此事中看到了兩國文化風俗的不同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尤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保守思想很有感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跋蔣湘帆尺牘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吳汝綸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余過長崎[2],知事荒川君一見如故交[3]。荒川有舊藏中同人蔣湘帆尺牘一冊視余,屬為題記。湘帆名衡,自署拙老人,在吾國未甚知名,加書甚工,竟流傳海外,為識者所藏弆[5],似有天幸者。鄉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閭巷者,曷可勝道?其事至可悲,而為者不止,前後相望不絕也。一藝之成,彼皆有以自得,不能執市人而共喻之,傳不傳,豈足道哉?得其遺蹟者,雖曠世殊域[6],皆流連慨慕不能已[7],亦氣類之相感者然也。觀西士之藝術,爭新煊異[8],日襮之五都之市以論定良窳[9],又別一風教矣。

作品注釋

[1]蔣湘帆:名衡,江蘇金壇人。恩貢生,乾隆初以手書十三經進呈,賜國子監學正。
[2]長崎:日本城市名,是九州島西岸大港。
[3]知事:地方長官。
[4]署:簽名。
[5]弆(jǔ):收藏。
[6]曠世:遠世,歷時長久。
[7]流連:留戀不捨。
[8]煊:通“喧”,顯示。
[9]襮(bó):暴露,表露。五都之市:指繁華的城市。窳(yǔ):器物粗劣。

作品賞析

一個中國人的墨跡,在本國不為人知,在日本卻有人珍藏,作者從此事中看到了兩國文化風俗的不同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尤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保守思想很有感慨。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全民都重視,要敢於爭新煊異,才能普及和提高,現在也仍是如此。

作者簡介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一字摯父,清代安徽桐城(今樅陽縣會宮鄉老橋村吳牛莊)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後期作家。同治四年進士,曾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長期主講蓮池書院,晚年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並創辦了名校桐城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