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明[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趙華明[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趙華明,人物名,著名人物有:有機化學家及教育家趙華明、香港知名社會活動家趙華明、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法學院院長趙華明、江蘇省常熟市書協副主席趙華明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趙華明,教授,有機化學家及教育家,四川成都人。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院留學。1950年回國。歷任重慶大學副教授,四川大學副教授、教授。專於有機化學,對有機合成和物理有機化學較有研究。著有《甾體化學》,合譯《有機化學基礎實驗》。主要成果有:用分子軌道理論證明“對稱守恆”原理與“芳香過渡態理論”的一致性;用自由能線性關係及場—中介—中介場理論方法證明Wittig及Wittig-Horner反應組分中,電子效應有定量加和性;搞出兩種“具有國際水平”的雌甾鄰羥化路線;在生物有機方面實現環糊精等的功能化,並從動力學證明其催化功能。著有《甾體化學》,合譯《有機化學基礎實驗》。

個人履歷

1918年1月21日 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39-1943年 在中央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4-1946年 四川省成都高級工業學校教員。

1946-1948年 重慶工業試驗所技士。

1948-1950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系研究生。

1951-1953年 重慶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1953-1978年 四川大學化學系教授。

1981年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1986年至今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主要經歷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

趙華明1918年1月21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1年春他應聘任重慶大學副教授,擔任“有機化學”及“理論有機化學”等課程的教學。1953年院系調整到四川大學化學系,為本科生講授“基礎有機化學”。1956年起擔任“有機結構理論”的教學。以後,根據教育改革的需要,相繼開設了“有機合成”、“高等有機化學”、“甾體化學”等課程。1978年晉升為教授,同年為研究生主講“量子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1986年被評聘為博士生導師,除規劃制訂博士點教學計畫外,並講授“生物有機化學”及“酶催化理論”。此外,還給進修生、高師教學研討班講授過“理論有機進展”。教學內容及教材質量較高,受到學生及同行的好評。

趙華明幼年喪父,他目睹舊中國的落後與腐敗,於是立志學習科學以振興中華。1939年他考入中央大學化學系,在學期間深受高濟宇及袁翰青等教授的學術風範的薰陶。畢業後曾先後在成都高工及重慶工業試驗所工作。1945年接受主編《科學世紀》的任務。曾以飽蘸深情的筆觸在發刊詞中寫道:“科學工作者應當自覺地把科學成果交給人民”,“一切愛好真理的人們應立於同一戰線去為中國的現代化、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努力”。

華盛頓大學 華盛頓大學

為了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趙華明通過留學考試赴美國華盛頓大學深造;但同時對祖國處於戰火連綿而常懷憂患意識。1949 年10月獲悉新中國誕生的訊息立即爭取回國。關心者都勸說:“中國正處於戰火之後,百廢待興,無法進行正常研究”熱情挽留。但趙華明卻以“正因為祖國還很貧究,她需要千百萬科學工作者為之服務”而婉言惜別師友。歷經曲折,終於繞過香港、取道深圳回到祖國的懷抱。從1978年至今,趙華明已招收研究生37人次(含博士生13 名),已畢業32名(含博士生13名)。先後有多名學生在美、日、德、加及瑞士等國家進行深造、研究工作、聯合培養及博士後工作。不少學生成績優異;有的已完成博士或博士後,在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績。為了培養年輕學術骨幹和後備力量,他經常給青年學者介紹國際學術動態、提供信息、協助確定科研項目、解答疑難、審改文稿、校閱譯著等;還推薦一些青年教師和學生到國外進修深造,為學術梯隊的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

重要成就

趙華明[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趙華明[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趙華明的科研工作主要涉及有機合成、理論有機化學、甾體化學及生物有機化學。50-60年代,在有限物質條件下從事“分子軌道”及“物理有機”方面的研究。70年代以來,先後擔任“甾體合成與套用”、“仿酶功能物”及“仿酶模型物”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資助項目的負責人,中華奇石館館長李文科大力支持,和他的學生、同事共同努力,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至今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約百餘篇。趙華明曾被國家教委授予任教四十年獎狀;四川大學授予其優秀教師獎;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表彰其對發展國家科技做出的突出貢獻;同年被四川省教委評為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並授予榮譽證書。他的研究組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趙華明和他的學生在科研方面的重要成果有:

1.用分子軌道法處理芳香過渡態。過去在較長時間裡關於周環反應的機理一直被視為理論有機化學中的“朦朧區域”,雖然1981年R·Hoffmann因提出“軌道對稱守恆”以解釋周環反應而獲得諾貝爾獎,但M·J·S·Dewar等仍堅持早期由Evans提出的:周環反應是通過芳香過渡態機制。趙華明等用分子軌道法直接探討了周環反應過渡態的芳香性,並根據Hammond理論證明這一方法的合理性,及將正常環狀共軛多烯分子的Hückell-M6bius芳香性規則套用於反應過渡態的合理性,消除了把原始芳香概念推廣而用於周環反應過渡態的理論缺陷。同時他們還從數學上證明“對稱守恆”同“芳香過渡態”兩種解釋方法的完全等同性,是用不同術語描述同一概念。

2.用FMMF-LFER方法研究Wittig反應及Wittig-Horner反應。自由線能性關係曾經是有機化學中的熱門課題。但由於取代基中幾種不同電子效應實際上是不平行的且具有相互的乾憂。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極少數反應能呈現線性關係。為了得到反應的線性關係,人們根據基團間特殊的不同影響為同一基團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取代基常數。為改變此狀況,Dewar提出了場—中介—中介場(FMMF)方法。趙華明等在其基礎上用三元線性回歸方法,對Dewar的工作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從而可以把一般反應中電子效應的影響納入合理的良好的線性關係中。

3.在長期不懈的探索中,趙華明和他的學生用十分簡捷有效的方法實現了雌甾的選擇性鄰羥化和醚化。在《甾體》(《Tetrahedron》)、《化學學報》、《有機化學》及《四川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約30餘篇,收到10餘個國家60多位學者索取論文抽印件及樣品的函件。《甾體》雜誌前主編A.Seagaloff教授來函稱:“就我所知,這是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刊物《甾體》上的第一篇論文。我們發現您們的論文非常令人激動並十分期望發表這一論文”。國內同行認為“這一系列論文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價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4.在從事甾體合成的基礎上,趙華明率先偕年輕同志,以“甾體為模板的仿酶模型”為先導開展了環糊精、杯芳烴、表面活性劑、金屬卟啉為空腔或Matrix的仿酶模型研究工作,使研究組在生物有機化學領域的工作得以全面開展而頗具特色。已有論文發表於《中國化學》、《中國化學快報》、《國際生物大分子學報》、《科學通報》等,引起較強反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