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端[中國同盟會會員]

趙端[中國同盟會會員]

趙端(1882-1946),字毅佛,號華傑,大關縣翠華鎮人,幼時在重慶天順祥票號當學徒,旋迴鄉就讀昭通,後入省高等學堂、考送越南巴維學校,復留學日本,先後在早稻田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中國同盟會會員,孫中山大元帥府特派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趙端

[明]字又呂。時朗侄。亦工篆刻,古樸渾雅。《廣印人傳》

趙端

字立山,錢塘人。官盧龍知縣。有《驪城雜詠》。

生平事件

清宣統三年(1911)初,趙端受同盟會本部派到長江中上游組織反清武裝起義,為全面發動辛亥革命作準備。入川後,密約李龍醒、李龍言、李華鋒、譚淵等人開展秘密活動,以橫江為依託,分別到淮頭、普洱、串絲、落雁發動隊伍,隊伍壯大到3000餘人以上,組成4個梯團,趙本人被義軍公舉為全軍都督。9月正式宣布起義。關河起義軍揮師直指成都,討伐四川總督趙爾豐,先後攻克犍為、屏山、雷波、馬邊、嘉定等地。四川軍政府成立後,趙端離川轉赴廣東任事,1946年病逝南京終年65歲。

1911年5月,趙端受同盟會總部派遣,東渡歸國,擬在滇川邊區策動、組織武裝起義。6月中旬,取道香港、上海,抵達武漢。

當時,號稱“九省通衢的武漢”,正處於劇烈的動盪之中。的4月11日,清廷宣布將原本由商民集資合股經營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繼之,又與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了出賣川漢、粵漢鐵路路權的賣國條約。強行收回川、粵、湘、鄂四省商民籌集的股本。此舉引發了各省商民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其中尤以四川保路同志會聲勢最為浩大,鬥爭最為堅決。內外交困之際,清廷起用原直隸總督端方為川漢鐵路督辦大臣,駐蹕武昌,調兵遣將,隨時準備率軍入川,鎮壓保路同志會。端方在其公開發表的文告中瘋狂叫囂,對“犯上作亂”的保路同志會的首領骨幹,要“格殺無論”。

趙端原計畫在武漢只作短暫停留後便溯江而上,但形勢的發展變化讓趙端萌生了新的想法,他要在“九省通衢”的武漢鬧出點動靜,他要讓清廷鎮壓保路同志會的軍事行動在發動之前先遭受致命的一擊。趙端把自己關在一個聯絡點的秘室中,制定了一個刺殺端方的計畫,並很快付諸實施。

趙端偽裝成信使混進了端方的行轅。趙端在進謁端方的瞬間,向端方投擲了自製的炸彈。炸彈爆炸了,然而端方沒有被炸死,趙端乘亂逃逸。刺殺行動失敗。

1911年7月上旬,趙端秘密潛入橫江。

橫江地界川滇兩省,是關河、金沙江兩條水運通道交匯、物資集散的大碼頭。趙端選擇以橫江為依託,以關河沿岸地區為根據地發動反清起義,顯然考慮到了以下一些有利因素:第一,大關是趙端的家鄉,雖離鄉日久,總是還有一些親朋故舊的關係可以利用。而且,對於關河沿岸的地理形勢、社會情況、風俗民情,趙端自認有更為深刻的認識。第二,關河沿岸為昭通府轄地,而時任昭通鎮總兵的蘇掄元及下級軍官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受革命思潮影響,對革命黨抱同情態度,這是一股可以借用的力量。第三,清末,四川袍哥聲勢盛極一時,各州、府、縣、鄉到處設碼頭、立公門。保路運動興起,不少袍哥公口、碼頭站在了反抗清廷暴政的商民一邊,這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可以利用甚至可以依靠的力量。而且,在滇川邊區各公口、碼頭的袍哥首領中,趙端也有幾個不錯的朋友。第四,在趙端看來,關河沿岸地當“滇蜀交通孔道,紳學各界,類多明達,附近回龍場、灘頭場,實為老同志義聚之所,易於發動,足資號召。而且,位於長江上游,據有建瓴之勢,首先發難,易於提攜下游。”趙端選擇了關河沿岸作為發動反清起義的根據地,孤身一人,冒險犯難,開始了起義的策動準備工作,並最終先於武昌、昆明等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關河起義。

趙端回到橫江沒有幾天,他親自聯絡的李龍醒、李華鋒、趙瑞卿、趙義泉、李聯乙、譚淵等人便紛紛趕到橫江和他會合,這些人都是各府縣、各碼頭有影響有號召力的人物,其中一些人還掌握著當地的鄉勇、團練,或在城防軍、江防隊中有內應。有關籌備起義的會議開了兩天,商討、決定了幾件事:第一,成立起義籌備處,以李龍醒、趙瑞卿等四人為籌備員,負責組織,協調工作;趙義泉、李華鋒等十餘人負責籌措餉械,聯絡周邊各縣反清勢力。第二,起義籌備處對外稱團練公所,以開辦團練名義集結隊伍。第三,趙端親赴昭通和昭通鎮總兵蘇掄無聯繫,爭取蘇掄元的支持。第四,各地義軍分批、分期到橫江、灘頭、回龍場集結,暫定於10月初發動起義。

趙端趕赴昭通,見到了蘇掄元。趙端向蘇掄元宣講形勢,坦率地告知將要發動起義的構想和計畫,真誠地希望能得到蘇掄元的支持。蘇掄元告訴趙端,省城昆明的形勢也很微妙,“山雨欲來風滿樓”,他不便輕舉妄動公開支持趙端,但是他保證不會壞趙端的大事。他建議趙端起事後向四川發展,與四川保路同志會呼應;至於起義軍的後方根據地,蘇掄元將提供保護。此時,在橫江、回龍場、灘頭各據點,已集結義軍近兩千人,大關、綏江、筠連、屏山、雷波、宜賓等各縣回響者,仍絡繹在途。趙端回到橫江,召開籌備處會議,決定:各據點義軍於8月中旬到橫江集中整編,義軍定名為“川南革命軍”,起義時間定在9月1日。

8月下旬,集中到橫江的義軍已達3000餘人,餉械齊備,附近各縣通過信函聯絡附議者上萬眾。義軍編組為4個梯團,公推趙端為都督,李龍醒任總參議,李午初、羅日增、雲連山、曾雨亭、李敬廷、彭九皋、董金亭等分任各路司令、梯團長,營、連、排官長也一一任命。9月1日,起義正式發動,以川南革命軍名義昭告天下,備檄四方,同申義舉。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未幾,雲南光復,四川宣布獨立。趙端認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該謝幕退場了,便將川南革命軍各部分別資遣,將地方行政、治安事務交由地方士紳組織的自治會管理,孑然一身,乘舟東下,寓居上海。“幾年無事在江湖,醉倒黃公舊酒壚。覺後不知新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關河起義先於武昌起義、昆明“重九”起義,旬月之間,連克十餘城,平定川南,全川敉定,功昭日月。川南革命軍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義軍首領李午初、曾雨亭、雲連山、李敬廷、彭九皋、董金亭、陳聯升、謝良佐、陳少清等慷慨赴死,數百義士陣前捐軀。對於他們,歷史本不應該忘記。然而,古往今來,書寫的歷史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疏漏、遺忘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實,只留下書寫者願意留下、樂於留下的殘篇斷簡,以至於在書寫的歷史和芸芸萬眾記憶的歷史之間,總是存在著許多費解的差異、錯位,乃至南轅北轍的荒唐聯繫,偷天換日的無恥嫁接。可嘆!迄今,在刊行的辛亥革命史、《四川獨立反正紀事》等著述文字中,我們竟看不到先機發動的關河起義和領導起義的趙端等人的相關記述。也許正是有憾於書寫的歷史的缺失和遺漏,晚年寓居上海的趙端情難自己地提筆留下了一篇《辛亥革命關河同志蜀戰殉難記》,記述了關河起義的概略情況,也表達了自己對關河起義的評價,對關河起義先烈事績堙沒無聞的不平。

1946年9月15日,趙端病逝於上海至南京旅次,終年6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