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仙洋樓

趙海仙洋樓又名趙海仙故居。位於興化城東門家舒巷內側,東為上真廟橋巷,北臨北舒巷,南與民居為鄰,建於清末,一處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築。因有此建築,家舒巷又被當地百姓稱為洋樓巷。周邊為明清時代古民居建築群,青磚黛瓦,深宅小院,靜幽窄巷,自然和諧,地理環境優越。整個故居占地面積882平方米,建築面積達499平方米。1986年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趙海仙,清末(1830—1904)江淮名醫,名履鰲,海仙為其字,以字行。興化人,祖籍高郵,世代行醫,望重一方。他自幼學醫,盡得家傳,對中醫典籍融會貫通,學識廣博,頗有造詣,遵經而不泥古,善治疑難雜症,人稱“趙半仙”。著有《霍亂辯症》、《續辯證錄》、《陰陽五行論》、《趙氏秘藥》等。醫案為多部傳世醫典錄入。其不僅醫術高超,且心慈仁,醫德高尚,常為貧苦百姓義診。建國初期出版的《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載:“趙海仙……勤術古訓,心得獨多,亦儒者之醫也,生手落善為懷,嘗謂‘醫為仁術,為醫而不仁,何用為醫?’鄉里至今樂道之”。據《興化縣誌》記載: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患病,召天下名醫會診,兩江總督劉坤一薦舉趙海仙應會。趙海仙怕惹事端,稱病未行。
趙海仙洋樓由揚州大鹽商出資,江都木行主獻料,寧波匠人承建,延請日本人設計,旨在報答治病救命之恩,建後贈與趙海仙先生。當年趙海仙一直在洋樓居住、行醫、研讀、著述。這座建築既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歷史的產物,也是一代名醫、仁醫,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實證。由此直接帶動了興化的上池齋、鶴山堂、飲和堂等藥店的興隆。
二百多年來,趙海仙洋樓歷經滄桑,從輝煌一時的標誌性建築,已變為滿目瘡痍、破舊不堪。直到今日,由興化市政府投資200萬元,揚州大學規劃設計,揚州重光古典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修繕。整個修繕,“修舊如舊”,保持原有的造型、布置和藝術風格;保持其結構法式和特徵;保持工藝手法,力求保持其構件原有質地,盡最大可能不採用現代材料代替原來材料。凡能利用原建築構件儘可能予以保留,已損壞的,使用同樣材質按原形修復。部分已經損毀及水池假山,以歷史記載和趙氏後裔及當地老人回憶,反覆查勘和考證,制訂方案後,經趙海仙后代簽字同意認可後方始修繕。今年10月30日,趙海仙第四代孫、89歲的趙一民老人,攜家人參觀了修繕後的趙海仙洋樓。
趙海仙故居整體好似賓館內的豪華套間,分為廊房和盂園,東西向陳列,以東為主,中間圓門連通。
從西門經門廳進入後,首先是南北兩處廊房,均為青磚山牆瓦屋老脊,檐下磚雕,出檐處為青石台階。北廊房是趙海仙先生行醫問診之處,南廊房為存放草藥煎沸之地。兩廊房屋頂均為兩頭翹起的尖檐,中間是萬年青磚雕,看似兩條巨龍。兩廊房之間為長方形天井,方地磚鋪設。北廊房後背為後花園,種草養花植竹,雖亦長方形,但中間青磚路蛇形彎曲,更添幾分情趣。
廊房與東院有花牆相隔。花牆南端原為花壇,北端拱下有一中式圓形洞門,為進入東院的唯一入口。門上方有一石匾,書刻“盂園”二字,其意喻趙海仙先生祖籍高郵,而高郵古稱盂城,稱家園為盂園,可見其家鄉情結之濃厚。圓門東內側亦有一石匾與西外側對應,上書“逸情雲上”。這裡“逸情”是指安逸、祥和的心態,意為超脫地上凡間,入天界。兩塊石匾外為隸書,內為篆書,字跡工整、清秀,賞心悅目。
園內南屋為書房,趙海仙先生長年在此苦讀研修,著書立說,傳授弟子,從中走出若干精典案書和術業精深的醫師。園內東側築有一竭山翹角方亭,中間為水池假山。兩座假山猶如兄弟般並排而立,又酷似守衛盂園的神獸一般。兩山從上向下俯視,東呈獅形,西現虎態,均用太湖石鑲疊而成,坐落於水池兩側,水池猶如天上瑤池,又像一隻聚寶盆等待財富匯集。一座小吊橋的建造,把鵝卵石鋪設的園中彎曲小路與假山、水池相連。如將書房與水池、假山等聯繫起來,身處小橋流水,不由地產生一種“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感受。而園中景致,更有一種身處仙境的體會。方亭是趙海仙先生行醫勞碌閒時小憩之處,但更多的是為候診病人和陪診家屬享用。一來趙海仙先生醫術高超,求醫者絡繹不絕,需一等待之處。再者如此仙境勝地,必定讓求診者心情放鬆,更有利於問病醫治。給求醫者有候診之處,天下普多,而深院如此仙境般景色潤澤候診之人,且為素不相識外人累累享用,恐世間難尋,可見主人仁德之心。
盂園正北為三層二十八間洋樓,此乃趙海仙故居的核心與標誌建築,也是趙海仙先生居住之處。洋樓坐北朝南,廊道與南書房、方亭連通,竭山瓦頂磚木結構,仿羅馬建築風格。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從一樓至三樓,一貫到頂,方圓千里絕無第二,甚是氣派。其木構架、磚牆部分裝修為傳統做法,屋面檐口、室內天棚和二三層木門窗均為西式。百葉窗、弧形線條等西式構造在東方文明之中,顯得更加富有韻味,引人注目。
洋樓木結構明間為柱抬梁式,上承七桁,次間為四柱上承檐桁,三層前檐柱向外挑出。洋樓底層南檐架上設海棠紋卷棚,屋面結構以榫卯連線,部分以十字刻半榫搭交和燕尾榫連線,屋面採用結合部杉木,前檐出檐,兩側和後檐為封檐。洋樓底層兩次間設葵式木欄桿。二層外檐明間開設三樘上部半圓拱式六玻對開窗,窗下為古式木裙板,兩次間木欄圍護,上部為鏤空雕刻木罩。底層每間各設古式長窗,仔框兩側飾以“中國結”雕件,四角飾以蝙蝠、壽桃圖案,寓意“福壽齊全”。二樓北側為活動百葉門,北後窗亦然。三樓外檐至地面高出11米多。洋樓內最特殊的就是壁爐,下面是西洋式,上面按照中式梳妝檯格式興建,堪稱絕妙之作,鮮有出其右者,這種布局在中國建築史上實屬罕見。
洋樓東房有內置樓梯,但較為陡窄,而在洋樓與北廊房之間建有外置鏇轉樓梯,原為木質構造,由平台通往二層走廊和後檐處,再由子通道折回趨向三樓廊門。樓道下過道可通往後花園,樓道下據稱是“儲藏室”。經鏇轉樓梯從地面走向三樓,有如東海龍王盤鏇而上,龍頭在三樓廊門之處,龍尾即為地面樓梯口,喻步步升高。
故居的整體,所有磚木均恰到好處地有著雕刻畫面,其內容多為麒麟與長青永綠的花草,既有主人的心愿,又充滿生機。圍牆漏窗精緻工巧,四周鑲砌磚細線條,內側磚細花檔,16個構件組成一個圖案,木材以杉木為主,色彩以古銅色和白色為主體,配以青磚牆,既感到富麗堂皇,又感到清心潔白,既具高雅,又顯別致。洋樓建成以後,觀者如潮。
曾經為醫藥公司、農資公司公用,亦為包括趙氏後人等居住的趙海仙故居,經過修繕,重現了當年的洋樓風采。登樓遠眺,古可觀東門泊之浪花,今可見金東門歷史保護街區的全景。
晨暉之中,仿佛看到趙海仙先生正在給平民百姓搭脈問診,開方治病,顯仁顯德;夕陽之下,趙海仙洋樓又像一位平靜的老人,讓人品味出一種凝重。
趙海仙逸事
趙海仙擅治疑難雜症。一天,太陽快落山了,趙大夫正在家配製丸藥,推門走進一對年輕夫婦,男人上前向趙大夫行禮後,說,“我們是從鄉下趕到這裡,求您給我媳婦治治這病。”只見那少婦一直舉著雙手。男人說,“她早晨梳著頭,說什麼手也落不下來了,老舉著手難受極了,趙大夫您快給想想辦法,讓她把手放下來吧。”
趙海仙向這位少婦打量了一下,沉思了片刻,說:“別著急,明日你們再來吧!”臨行時,趙海仙叮囑患者的丈夫說:“明日你妻子就診時,必須穿衣不穿褲,下身系一條裙子就行了,切記切記。”
第二天一早,患者和她的丈夫遵照醫囑又來到了趙海仙家,趙海仙要患者的丈夫不要離開。趙海仙獨自坐在木椅上,要患者來回行走。突然,趙海仙驀地站起來,大步走了過去,一手猛地抓住患者,有揭裙之勢,少婦被趙海仙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嚇了一跳,立即將雙手放下掩護,趙海仙哈哈大笑,對她的丈夫說:“你妻子病好了,帶她回去吧!”
趙海仙一沒用藥,二沒手術,治好了少婦的毛病。這對年輕夫婦驚喜不已。他們問趙大夫這是一種什麼病?趙海仙回答說:“此病系經絡扭轉,氣血偶爾停滯,婦人在梳頭時,其手上舉,出其不意使氣機不利所致。我要使其手下垂,亦得使她出其不意。”
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趙海仙“運以新意,聲譽大振,就醫者不遠千里來”(民國《興化縣誌》)。《揚州名醫錄》贊他“善治奇症”。根據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慈禧“不豫”,以及其後兩江總督張之洞遘疾都曾遣使禮請趙海仙,皆託病不赴。唯清末狀元張謇登門問疾一事傳為佳話。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張謇高中還鄉途中忽得心疼之疾,諸醫束手,遂投止興化家舒巷。趙海仙問診良久,作憂戚狀說:“閣下此疾,無藥可治,速回,早作料理。”張謇大駭,驚懼萬分。趙海仙又作密函交付從人,囑其到達通州張宅後方可交閱。張謇萬念俱灰,一團歡喜化為烏有。舟至南通州,忽覺心痛若失,至濠河,頓覺神清氣爽。不覺暗暗譏笑興化趙海仙,妄稱名醫,徒有虛名。至宅後,從人捧函,大意謂“閣下高中魁首,心花怒放,因至心痛,此所謂喜傷心也。余以危言聳聽,使閣下平添愁懼,勝藥百倍。”張謇茅塞頓開,擊節高贊:“真名醫也!”
事傳海安韓國鈞,遂與趙海仙過從。1904年趙海仙故世,韓國鈞特作《奉題趙海仙先生遺像》,贊為“君坐清季,特以醫名,學不泥古,炳然有聲”。國學大師李祥亦云“先生於醫具清空靈敏絕世之識,善會融會貫通,不名一家”。(李審言著《藥裹慵談》)此後,“學不泥古”、“清空靈敏”、“融會貫通”便成為世人對興化醫派最精當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