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逢

趙光逢,京兆奉天人。乾符五年登進士第,釋褐鳳翔推官,入為監察御史。乾寧三年,從駕幸華州,拜御史中丞,改禮部侍郎。後仕梁,至宰輔,封齊國公。詩八首。

基本信息

簡介

京兆奉天人。乾符五年登進士第,釋褐鳳翔推官,入為監察御史。乾寧三年,從駕幸華州,拜御史中丞,改禮部侍郎。後仕梁,至宰輔,封齊國公詩八首

史傳

原文

趙光逢,字延吉。父隱,右僕射。光逢與弟光胤,皆以文學德行知名。
光逢幼嗜墳典,動守規檢,議者目之為“玉界尺”。僖宗朝,登進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歷官台省,內外兩制,俱有能名,轉尚書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門,光逢不從,昭宗遣內養戴知權赴行在,稱疾解官。駕在華州,拜御史中丞。時有道士許岩士、瞽者馬道殷出入禁庭,驟至列卿宮相,因此以左道求進者眾,光逢持憲紀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頗息。改禮部侍郎、知貢舉。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為黨,光逢素惟慎靜,慮禍及己,因持冠伊洛,屏絕交遊,凡五六年。門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入梁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累轉左僕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愛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無幾以疾辭,授司徒致仕。
同光初,弟光胤為平章事,時謁問於私第,嘗語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戶曰“請不言中書事”,其清淨寡慾端默如此。嘗有女冠寄黃金一鎰於其室家,時屬亂離,女冠委化於他土。後二十年,金無所歸,納於河南尹張全義,請付諸宮觀,其舊封尚在。兩登廊廟,四退邱園,百行五常,不欺暗室,縉紳鹹仰以為名教主。天成初,遷太保致仕,封齊國公,卒於洛陽。詔贈太傅。 (選自《舊五代史 卷五十八》)

譯文

趙光逢,字延吉。父親趙隱任右僕射。趙光逢與弟弟趙光胤,都以文學德行知名。
趙光逢年幼時愛讀經典書籍,一舉一動都很守規矩,當時的人把他看作象“玉界尺”那樣正直溫和的人。唐僖宗時,進士及第。過了一個月,任為度支巡官,歷任台省官職,在朝廷內外都有能幹的名聲,轉任尚書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巡幸石門,趙光逢不隨從前往,昭宗派戴知權帶詔書命他前往石門,他稱病辭職。皇帝到華州,拜為御史中丞。這時有道士許岩士、盲人馬道殷進出宮廷,很快當上卿相大官,因此借旁門左道求進的人很多,趙光逢依靠憲紀治理此事,那些人都受到法紀制服,從此這類人漸漸少了。後改任禮部侍郎、主管貢舉。光化年中,王道衰退,南北司結黨,趙光逢一貫謹慎寧靜,擔心災禍殃及自己,因而辭官到伊洛隱居,斷絕交往,前後有五六年之久。他的門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到梁朝時趙光逢任中書侍郎、平章事,轉任左僕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請求退職,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愛他的才能,徵召為司空、平章事。沒過多久因病辭職,授司徒退休。
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趙光胤為平章事,時常到家中拜訪,曾經談到政事,有一天,趙光逢在門上題字道:“請不要談論中書省的事。”他就是這樣清淨寡慾,端正沉默。曾經有個女道士寄放二十兩黃金在他家裡,碰上亂世,女道士死在別處。二十年後,金子不好還給誰,便交給河南尹張全義,請轉送給道觀,金子上的舊封條還在。他在兩個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倫常,不暗中作壞事,官員紳士都敬仰地把他當作名教主。天成初年,遷太保退休,封齊國公,死在洛陽。皇上下詔贈為太傅。

作品

梁郊祀樂章慶順
[唐]趙光逢
聖皇戾止,天步舒遲。乾乾睿相,穆穆皇儀

進退必肅,陟降是祗。六變克協,萬靈協隨。

出處:全唐詩:卷734-26

-----------------------------------------------------------------------------

梁郊祀樂章慶平
[唐]趙光逢
天命降鑒,帝德惟馨。享祀不忒,禮容孔明。

奠璧布幣,薦純獻精。神祐以答,敷錫永寧。

出處:全唐詩:卷734-27
------------------------------------------------------------------------------

郊廟歌辭·梁郊祀樂章·慶和
[唐]趙光逢
陽位,升圓丘。佩雙玉,御大裘。

膺天命,擁神休。萬靈感,百祿遒。

秉黃鉞,建朱旗。震八表,清二儀。

帝業顯,王道夷。受景命,啟皇基。

開九門,懷百神。通肸蠁,接氤氳。

明粢薦,廣樂陳。奠嘉璧,燎芳薪。

膺寶圖,執左契。德應天,聖饗帝

薦表衷,荷靈惠。壽萬年,祚百世。

惟德動天,有感必通。秉茲一德,禋於六宗。

欽夤寶命,恭肅禮容。來顧來享,永穆皇風

天惟佑德,辟乃奉天。交感斯在,昭事罔愆。

歲功已就,王道無偏。於焉報本,是用告虔。

體裁:樂府

出處:全唐詩:卷16_1

評價

趙光逢年幼時愛讀經典書籍,一舉一動都很守規矩,人們把他看作像“玉界尺”那樣正直溫和的人。趙光逢眼見王道衰退,有人結黨,他擔心災禍殃及自己,因而辭官到伊洛隱居,前後達五六年之久。 曾經有個女道士寄放了二十兩黃金在他家裡,後來女道士死了。二十年後,趙光逢便將金子交給官府,金子上的舊封條還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