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場鎮

趕場鎮

趕場鎮位於南江縣東北部,幅員面積1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67.4%。轄13個村、67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1個街道居委會,5283戶,19283人。

基本信息

鄉鎮基本情況

地理位置

趕場鎮位於四川省南江縣東北部,東鄰紅岩鄉,西靠南江鎮,南抵關路鄉,北依貴民鄉,幅員面積1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萬畝,退耕還林面積4800畝,轄13個村,67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18261人,其中農業人口17626人,勞動力資源7950個。駐地趕場溪,距縣城21公里。

行政規劃

轄13個村,67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16511人,其中農業人口15398人,勞動力資源7950個。駐地趕場溪,距縣城21公里。

特點

趕場鎮地域東西窄,南北寬,西北部凸起,地勢北部高,東、西、南三面低,海拔高度410米至1500餘米不等,主要山峰寨子山,海拔1516.9米。主要河流明江,發源於貴民鐵船山南麓木竹埡,故又稱南坡河,最大流量為435.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528立方米/秒。森林覆蓋率達80%。地下富含煤、鐵、鉛鋅等礦產資源。

歷史沿革

趕場,清道光七年(1821)屬崇清鄉地。清宣統二年(1910),南江廢舊三鄉為九區51個場,第二區治所設趕場溪。轄趕場溪、楊家壩、坪河場、橋亭子、官祿口、黑岩場。民國24年(1935年),全縣劃為三區,30聯保。第一區署設趕場溪,轄治城鎮、橋溪鄉、西清、上兩河口、關壩、官溪等10個聯保。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6月。全縣共劃8區一鎮30鄉,七區人民政府設趕場溪,轄沙灘、關田、黑岩、蔡家、唐房、民主、趕場、官祿、橋亭9個鄉。1955年2月,調整區劃,趕場為第七區;8月,將第七區更名為趕場區,轄趕場、蔡家、官祿、民主、黑岩、關田、橋亭七鄉。1966年,趕場更名為建設人民公社。1982年,復名為趕場人民公社。1985年,更名為趕場鄉人民政府。2001年11月28日,趕場鄉更名為趕場鎮。2005年3月,行政區劃調整,原趕場工委、辦事處和原旭光鄉撤併到趕場鎮。

民俗文化

趕場歷史文化悠久,出土有秦、漢、南北時期的貨幣,如秦半兩(公元前221--207),貨泉(14枚),布泉(14枚),大泉五十(7枚),鐵五鐵(516枚)、剪邊五(190枚)等,總數達700枚。

趕場鎮紅軍文化豐富,有紅四方面軍戰鬥過的鹿角埡、甑子埡戰鬥遺址,有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趕場活動的遺物和照片;有217位紅軍烈士英名的憶紅塔;有紅軍救民族於危難、解大眾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經典故事。

趕場鎮民俗文化深厚,其生產、生活風俗中有迎春、忌戊、保苗、祈雨、嘗新、掃圈、破土、上樑、哭嫁。禮儀習俗有婚禮(農村有清庚、落拜、報期、迎親、周堂、拜客等具體禮節);喪葬(農村有舉喪、戴孝、報喪、人殮、安葬等禮節);壽慶習慣要求年滿花甲(60歲)後才可舉行壽慶;壽慶一般是三年、五年一慶,“起一”大慶。

社會事業

趕場教科文衛等事業蓬勃發展,共有學校14所,其中:中學1所,國小13所,幼稚園6個,老師總人數151人,在校學生總數達2236人,敬老院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文藝宣傳隊1個,文化體育站1個,中心醫院1所,13個村衛生室,其中甲級村衛生室1個。民營藥店8個。這裡有享譽中外的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長、高級根藝美術師;有被稱為“中國第一家農民公園”的明江公園;有行程3000公里,在縣內外演出120多場次,觀眾達8萬餘人次,深受民眾喜愛,得到省、市、領導重視和肯定、譽滿大巴山的拐棍宣傳隊。趕場每年都舉辦籃球、書法、根雕等民眾性文體活動,其文化體育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

綜合經濟

趕場農村經濟圍繞經營“三大資源”、發展“三大經濟”、加快“三大轉變”、實現“三大目標”的思路,形成了以南江黃羊、金銀花、乾果、畜牧養殖、勞務輸出等支柱產業,全鎮生豬飼養量達3.5萬頭,南江黃羊存欄量7500頭,主要分布在五村、六村、九村、十村以及川心、金騾、柳池等村。發展金銀花4500畝,建成了鹿角埡村馮家梁(250畝),齊坪村(2000畝)銀花示範園。發展核桃300畝。勞務收入年實現3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4年達到1731元,全鎮財政收入實現281萬元。

趕場鎮城鎮經濟。全鎮興辦集體及民營企業290個,總產值5000萬元。全鎮境內民營企業主要有8家煤礦(鹿角埡村4個,梁坪聯辦煤礦4家),風景名勝區1個,石膏礦1個,小巫峽電站、鑄鋼廠2家,苗圃基地1家。先後招商引資500萬元在趕場從事礦業、土地開發,並在西壩建成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全鎮年產原煤4.5萬噸,年發電量60萬度。

趕場鎮旅遊經濟。圍繞“旅遊名鎮,打造精品”的發展思路,充分挖掘小巫峽風景區發展潛力,先後投資500萬元開發了五彩洞、峽門亮道、、逍遙洞娛樂城等旅遊新亮點,完善了景區停車場、供水等基礎設施,實現了景區水、電、路、通訊“四通”,餐飲、娛樂、住宿、停車等服務設施完善,大大提升了小巫峽景區知名度,景區年接待遊人5萬餘人次,旅遊收入300萬元,旅遊產業開發為近百人提供了就地務工的機會。

基礎設施建設。趕場交通發達,雙江路(南江至通江)貫穿其境,是關路、紅岩、興馬、大河、關田、貴民等鄉鎮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全鎮12村實現通公路,公路里程達180公里;中小型水庫容量56700立方米;有供水站2個;小型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1350千瓦/小時;集貿綜合市場1個,總面積250平方米,全鎮電力覆蓋率、通訊覆蓋率、電視普及率均達100%。

風景名勝

趕場鎮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省級風景名勝區——小巫峽風景名勝區競秀其問,景區的峽谷兩岸峭壁高500餘米,峽長二公里有餘,峽口斧劈劍削出兩扇峽門,明江水奔門而出。所開發的“金猴望山”、“詩仙觀景”、“鱷魚奔江”、“雙龜追龍”、“觀音坐蓮台”、“二郎神鎮峽”等風景,使遊人目不暇接,樂在其中。清南江縣令王經芳有《小巫峽賦》贊為: “萬山環罩、峰排十二、棋列星羅、怪形奇狀、秀挺襄中、人力亦奇、手奪天工。”特別是五彩洞中的“天上糧倉”,據溶洞專家考證,堪稱地下奇觀,世上奇絕,讓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