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山[福建省福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越王山[福建省福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越王山[福建省福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因越王故都建在山麓,故名越王山。又因山形如屏,障護城北,故得名屏山。明洪武四年在山上蓋有樣樓,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又稱鎮海樓。登樓眺望,可極目閩江口。

山高62米,廣50公頃,是“三山”中最大的山。漢閩越王無諸建冶城,相傳就在山的東南冶山一帶。冶山北有福州最早的冶煉遺址歐冶池。晉子城、唐羅城,也都是從此向南擴展的。越王山巔舊有環峰亭、絕學寮,是宋丞相張浚讀書處。又有天泉池、泉山堂、玩琴石,相傳為閩越王鼓琴處。山下一泓清泉,傳為閩越王飲馬泉,在今華林寺大殿前院東南。山南麓有福州第一座佛廟——乾元寺,毀於明初,今半野軒系其殘餘部分。山南現存五代十國之一吳越鮑修讓興建的“越山吉祥禪院”,即華林寺。“寶剎越城邊,千花繡佛前”,越王山在宋代就是福州的遊覽勝地。明洪武初,跨越王山砌石城,並建城樓於其上,稱為“樣樓”。後更名鎮海樓,屢毀屢建,民國時期改為林森紀念堂,“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毀。山西北有井“苔泉”,又稱龍舌泉,水從山的峭壁裂縫中湧出,流注井中,微呈澄藍色,味清甜,宋大書法家蔡襄知福州時,喜用這裡的水烹茶,今井旁一方石碑,刻“苔泉”,相傳是蔡襄的手跡。越王山因為是閩越國發祥地,早在唐宋就禁止樵採,是福州最早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